參考文獻
(1)王怡修(2007),大學教育公共性與市場性衝突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園會(2005)。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編譯館出版。
(3) 李建興(2014)。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台北市:聯合報。
(4) 李雪莉。當老師PK老師。2014年11月8日,取自:http://yunol.com.tw/phpbb3/ viewtopic.
php?f=13&;t=22276
(5) 周曉婷(2012)。12年國教路茫茫 家長轉戰私中。臺北:中國時報。
(6) 周志宏(1999),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
士班博士論文。
(7) 周生民(2002),台南市國小學童越區就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30799;究所碩士論文。(8) 周淑卿(1991),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家長教育期望與選校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吳知賢(1999)。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國小學校選擇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28),275-309。
(10) 吳清山(2012)。國中會考與學生學習。師友月刊,540,40-44。(11) 林曉雲、蘇永耀。新制度舊課本,12年國教課綱還在趕。2014年12月2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83656
(12) 林倖妃、周原。12年國教話題 教改現象,搶進私校機率比中樂透難。2014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217
(13) 范榮靖。少子像炸彈,引爆學校倒閉潮。2009年12月號遠見雜誌第282期,2014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 _15563_1.html。
(14) 施明發(2007)。兩岸私立學校教育政策發展的比較。銘傳大學學術期刊,24(6)。
(15) 許淑玫(2012)。少子女化現象下的學校經營困境及因應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1),56-60。
(16) 陳昌熙(2005),家長選擇學校之研究—以兩所國小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 陳珮雯、林玉珮(2011)。2009年6月親子天下雜誌,4,166-179。
(18) 教育部人事(2007),建制私立學校教職員退撫儲金制度規劃說明。
(19)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2014年12月2日,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
LevelNo=43
(20) 教育部(2006)。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500005851號令修正公布。私立學校法。
(21) 陳俊生(2010),教育改革論述中的教師主體建構及其身分認同之探究─後結構主義
取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2) 梁雅賀、孫玉中(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隱憂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3),96-100。
(23) 郭添財(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問題與對策。台北市:國政研究報告。
(24) 黃能堂(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對技職教育的衝擊與其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97-114。(25) 黃玉麟(2010),國民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校社區關係經營型態之調查研究-
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黃榮村、胡家祥(1996)。民間興學與辦學的政策環境──以中小學為例。教改通訊, 13,43-45。
(27) 黃淑馨(2012)。從十二年國教談學校教育的質變。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育實習電子報。
(28) 黃亞琪(2011)。教改賞飯吃,補習班九年竟多兩倍。新北市:商業周刊。
(29) 張&;#28702;文。教改追蹤:當老師變成臨時工─代課老師浮濫。親子天下雜誌,30,2014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494
(30) 張雪娥 (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31)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2) 張蕎韻(2006),家庭背景對家長選校決策及學生學習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3) 張正藩(1981)。中國書院制度考略。台北市:中華書局。
(34) 楊怡婷(2013)。變調的十二年國教-談特色招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02-
104。
(35) 楊朝祥(2002)。私校情結宜解不宜結。國政研究報告。
(36)&;not;&;not;&;not; 楊朝祥(2007)。中華民國私校教育現況與發展趨勢。國政研究報告。
(37) 楊朝祥(2001)。因應WTO衝擊,高等教育速謀對策。中央日報教育天地版。
(38) 劉開元。報12年國教怪現象 私校國中部擠破頭。2014年9月24日,取自:http://mag.und.com/mag/people/story page.jsp? f_ART_ID =391570
(39) 趙淑芬(2009),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家長教育期望與選校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賈西津(2003),對民辦教育營利與非營利性的思考,教育研究,3(24),47-53。
(41) 劉世閔、吳育偉(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公平與績效的雙刃劍。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9-40。(42) 鄭瑞瑜(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入學方式制定過程之研究:跨域治理觀點,私立逢甲大學公共研究所碩士論文。(43) 蔡百昌(2001),家長學校選擇權與公私立學校經營特性,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44) 蔡銘津(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政策走向與應變。台灣教育評論刊,5(1),1-7。
(45) 蔡幸芬(2013),臺中市家長選擇子女就讀私立中學的影響因素,私立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6) 簡杏娟(2013),十二年國教實施後臺中市公立國中學生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與教育改革滿意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47) 鍾蓮珠(2011),私立中學競爭策略之研究,私立明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48) 謝國清(2012)。免試入學是十二年國教成敗之關鍵。教育研究,223,16-24。(49) 羅綸新(2007)。台灣少子化現象對高等教育的衝擊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74,133-150。
(50) 蘇曉蓉(2008),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經營特性對學生成就的影響:政治與市場邏輯的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51) 嚴曉玲(2002),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52) 12年國教獨家分析,2011年8月9日天下雜誌,2014年11月17日,取自:http://media.cw.com.tw/cw/cwdata/pdf/2011cw12edu.pdf
(53) 國中學習力調查:1/4不能完全聽懂上課內容,2012年3月天下雜誌,民國2014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43
(54) 實戰教養系列24全台12年一貫私校蒐羅私立中小學完全指南。2014年親子天下教育
特刊,15-19。
(55) Black , J .(1997)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 Chubb, J. E. &; Moe, T. M. (1988). "Politics, Markets and theOrganization of School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 (December): 1065-1089.
(57)Dalton, T. H. (1988). The challenge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 NY: The Falmer Press.
(58)Fullan, M., &; Park, P. (198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ntario: The Ontario
Government Bookstore.
(59)Henig,J.R.(1994)。Rethinking school choice:Limits of the market metapho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0)Salganik, L. H.&; Karweit, N.(1982).Voluntarism and governance in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5, 153-161.
(61) Kotler, P.(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Control (7th ed), N.Y.: Prentice-Hall Inc.
(62)Leithwood, K. A. (1981). Manag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s.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Utilization, 2(3), 34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