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7: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文英
研究生(外文):Lai, Wen-Ying
論文名稱: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conography of “Guan-yin-ma-lian “in Taiwan
指導教授:顏尚文顏尚文引用關係張勝彥張勝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 SHANG-WENZHANG, SHENG-Y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民俗藝術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觀音媽聯家宅三聖家堂五神家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7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觀音媽聯」是臺灣漢人傳統民宅正廳常見的神明圖像,以觀音為主神,並搭配媽祖、關公、司命灶君、福德正神等民間神衹,成為家宅守護神。其外在形式為眾神圖像,其內在層次則涉及信仰範疇。本論文研究之目的,希望透過對「觀音媽聯」圖像的研究,探討其圖像源流、發展脈絡以及圖像內涵,以期彰顯「觀音媽聯」圖像背後的信仰內涵與思維模式,進而理解民間信仰的內在結構,將「觀音媽聯」置於歷史發展之架構下檢視,賦予其應有的歷史定位。
「觀音媽聯」在臺灣有其時間與空間上的發展,因此本論文蒐集臺灣各博物館、文物收藏家所收藏之相關作品,以及地方志、出版圖錄等文獻資料,鋪陳出「觀音媽聯」不同時期的發展;並查訪目前仍以手繪方式製作「觀音媽聯」之畫師,擇取其中值得論述者,包括臺南、彰化、宜蘭,各代表臺灣南、中、北部,了解其地域性特色。
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整理與田野調查為基礎,以歷史學方法整理圖像與文獻資料來建立其發展脈絡,並援引圖像學方法分析圖像結構、特徵與內涵,同時結合宗教學來探討圖像所涉及的民間信仰內涵。
本論文分緒論、「觀音媽聯」圖像源流、圖像發展、圖像分析、信仰內涵以及結論共六章。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可知「觀音媽聯」與漢人傳統的年畫習俗有關,其中的眾神圖像有鎮宅平安之作用,是家堂的守護神。「觀音媽聯」以觀音、司命灶君與福德正神為圖像基本結構,此圖像結構也是其信仰的基本結構──「家宅三聖」。以家宅三聖為基礎,陸續進入家堂的眾神也反映民間的信仰觀,其中最常見的是媽祖與關公,與「家宅三聖」合為「家堂五神」,是臺灣最普遍的全國性神明。此家神體系之特色有三:一是佛教觀音進入家堂位居主神;二是以觀音、司命灶君與福德正神組成的「家宅三聖」;三是以觀音結合民間諸神衹的家神體系,形成獨特的臺灣民間信仰內涵。
“Guan-yin-ma-lian” is the common image of God in the hall of Taiwanese Hans’ traditional residences, which mainly worships “Guan-yin” and usually accompanies with other familiar Gods such as “Mazu”、“Guan gong”、“God of the Kitchen” and “Village god” to guard our home. It doesn’t only represent the images of Gods but also the categories of faith.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to explore its source、development and further meaning by “Guan-yin-ma-lian”, and manifest the content and the thought of faith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external structure of folk religion, finally we could inspect it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and offer it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Guan-yin-ma-lian” had different development with the different period in Taiwan, thu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we collected the related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from Taiwanese museums and the relative collectors, also including local literatures and publishing illustrations; we also visited the valuable painters who still elaborately portrays “Guan-yin-ma-lian” at present, including in Tainan、Zhang hua、Yilan to show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he main method is based on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field study, we also established its relation through science of History to inspect literature and illustration and the science of Iconography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feature and content of the image, and furthermore incorporated science of Religion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folk religion.
We could know “Guan-yin-ma-lian” has the connection with Hans’ tradition of lunar new year's painting, whose prime function is guarding our home and blessing our safety, which is our guardian go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Guan-yin-ma-lian” is “Guan-yin”、“God of the Kitchen” and “Village god”, which also the basic structure of faith -- “Three saint of home”. Sometimes it also combines “Matzu” and ”Guan gong” to become “Five gods of home”, which is common in folk religion. The system of the aforesaid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 firstly, “Guan-yin” is the prime position; secondly, “Three saint of home” consist of “Guan-yin”、“God of the Kitchen” and “Village god”; thirdly, combined with “Guan-yin” and civil various Gods to compose the God system , and finally become a special folk faith.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之界定……………………………………………………3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4
第四節 研究方法……………………………………………………………10
第五節 論文架構……………………………………………………………11

第二章 「觀音媽聯」圖像源流考……………………………………………13
第一節 神像版畫之始──佛像版…………………………………………13
第二節 中國東南沿海的神像版畫…………………………………………16
第三節 臺灣早期的神像版畫………………………………………………21
第四節 「家宅三聖」之圖像源流…………………………………………26
小 結………………………………………………………………………36

第三章 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發展…………………………………………37
第一節 清至日治初期的「觀音媽聯」雕版及版印作品…………………37
第二節 日治時期「觀音媽聯」繪畫作品…………………………………50
第三節 戰後「觀音媽聯」之發展…………………………………………58
小 結………………………………………………………………………73

第四章 「觀音媽聯」圖像分析………………………………………………75
第一節「觀音媽聯」的圖像結構…………………………………………75
第二節 民間化的觀音形像…………………………………………………78
第三節 司命灶君與福德正神………………………………………………90
第四節 進入家堂的民間諸神………………………………………………98
小 結………………………………………………………………………107

第五章 「觀音媽聯」反映的信仰內涵……………………………………109
第一節 以觀音為主神的家神體系………………………………………109
第二節 「家宅三聖」的信仰結構………………………………………115
第三節 民間諸神進入家堂的信仰內涵…………………………………123
小 結………………………………………………………………………129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131

附錄……………………………………………………………………………135
漢‧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1985。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冊22。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佛名經》,《大正藏》冊14。
隋‧吉藏,《法華玄論》,《大正藏》冊34。
隋‧吉藏,《法華義疏》,《大正藏》冊34。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10。
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冊19。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冊53。
宋‧志槃,《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2006。
元‧盛熙明,《補陀洛迦山傳》,《大正藏》冊51。
元‧《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中央印書館,1971。
明‧李東陽等撰,《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1976。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黎明,1984。
明‧陸西星,《封神演義》,臺北:三民,1991。
周廣業、崔應榴,《關帝事蹟徵信編》,清乾隆廿一年刊本,中研院史語所藏。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臺北:廣文,1969。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臺北:新文豐,1986。
清‧陳孟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1997。
王秋貴資料提供,《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聯經,1980。
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之五‧民間寶卷》4,合肥:黃山書社,2005。
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之五‧民間寶卷》10,合肥:黃山書社,200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天妃顯聖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呂士朋、孟繁超監修;林宗男、白萬國主修,《草屯鎮志》,南投:草屯鎮志編纂 委員會,1986。
林興仁等,《臺北縣志‧民俗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阮昌銳,《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生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9。
專書
小林里平,《臺灣歲時記》,東京正教社藏版,1910。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90。
王忠林,《荀子讀本》,臺北:三民,1978。
王建旺,《臺灣的土地公》,臺北新店:遠足文化,2004。
方芷絮等編,《臺灣彩繪大展》,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籌備處,2008。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1978。
李奕興,《臺灣傳統彩繪》,臺北:藝術家,1995。
李奕興,《林圯埔彩繪》,南投:竹山鎮公所,1998。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臺北:雲龍,1996。
李露露,《媽祖信仰》,臺北:漢揚,1995。
李豐楙計畫主持,《文英館藏臺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臺中:中市府,2000。
呂威,《華夏諸神‧財神卷》,臺北:雲龍,1999。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學生,1991。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進學書局,1969。
林金田、蕭富隆,《聖與美的饗宴:臺灣民間信仰文物特展輯錄》,南投:臺灣文獻館,2007。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幼獅文化,1996。
周蕪,《中國古代版畫百圖》,臺北:蘭亭書店,1986。
周濯街,《灶王爺》,臺北:國家,2001。
姚夢谷等,《中華民俗版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7。
胡孚琛等,《中華文化通志‧道教志》,上海:人民,1998。
姜鎮義,《臺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1994。
高紀言,《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南京:江蘇古籍,1991。
高賢治,《臺灣宗教》,臺北:眾文,1995。
馬書田,《華夏諸神‧俗神卷》,臺北:雲龍,1993。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臺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1999。
陳迪華,《館藏宗教版畫》,臺北:省博物館,1996。
梶原通好,《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南天,1941。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市:臺灣宗教研究會,昭和13年(1938)。
黃才郎,《臺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臺北:文建會,1985。
黃才郎,《中華民國傳統版畫藝術》,臺北:文建會,1986。
黃文博,《李漢卿及其傳統彩繪》,臺南:臺南縣政府,2007。
黃有興等,《南臺灣文化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1994。
黃晨純,《媽祖的故事》,臺中:好讀,2005。
傅志強譯,Erwin Panofsky,《視覺藝術的含義》,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の宗教》,東京:財團法人明治聖德記念學會,昭和十年(1935)。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楊永智,《臺灣傳統版印圖錄》,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6。
楊永智,《版畫臺灣》,臺中:晨星,2004。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臺北:雲龍,2000。
劉景龍、李玉昆主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1996。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1984 。
鄭志明,《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中和:大道文化,1996。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臺北:大元,2005。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 臺北:臺原,1993。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1997。
謝宗榮,《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2003。
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臺北:渤海堂,1993。
蕭瓊瑞,《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臺南:南市府,1996。
釋厚重,《觀音與媽祖》,臺北:稻田,2005。
蘇振明,《人親土親:李梅樹百年紀念特展專輯》,臺北:故宮,2001。
期刊論文
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333-351。
于君方著、釋自衍譯,〈白衣大士送子來〉,《香光莊嚴》61,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2000,頁44-65。
王吉林,〈今存遼文獻中有關佛教史料之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4中國佛教史論集(五)宋遼金元篇(下)》,臺北:大乘出版社,1977。
王見川,〈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以史料、研究者為考察中心〉,《宜蘭文獻》36,宜蘭:宜蘭縣文化局,1998,頁3-46。
王見川、李世偉,〈關於日據時期臺灣的媽祖信仰〉,《民間宗教》3,臺北:南天,1998,頁351-356。
左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3,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頁423-438。
宋龍飛,〈社祭之源‧里舍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民俗藝術探源》下冊,臺北:藝術家,1982。
李添春,〈臺灣住民之家神及其對神之觀念〉,《臺灣風物》18:2,板橋:臺灣風物雜誌社,1968,頁9-13。
李利安,〈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1:1,臺北:如聞出版社,1998,頁329-348。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4:1,新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8,頁159-164。
李豐楙,〈媽祖與儒、釋、道三教〉,《歷史月刊》63,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3,頁34-42。
林美容,〈臺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頁177-193。
林美容,〈臺灣媽祖研究相關書目介紹〉,《臺灣史料研究》18,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2,頁135-165。
林美容,〈臺灣媽祖形象的顯與隱〉,《文化雜誌》(中文版)48,澳門:澳門政府文化局,2003,頁131-135。
林美容,〈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59: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7,頁1-20。
高賢治,〈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151,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頁345-372。
國分直一,〈宗教版畫〉,《民俗臺灣》3:6,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昭和十八),頁18-21。
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3,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73,頁57-78。
陳清香,〈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2,臺北:佛教藝術雜誌社,1986,頁24-37。
陳清香,〈臺灣早期觀音像造形源流考〉,《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頁761-781。
陳清香,〈明鄭盛清時期的臺灣觀音造像〉,《故宮文物月刊》21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頁110-119。
陳清香,〈李梅樹的佛教畫〉,《鄉土、人文、藝術──李梅樹教授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峽:臺北大學人文學院,2001,頁1-13。
陳清香,〈北港朝天宮內供像造型初探——以正殿媽祖像和觀音殿觀音像為例〉,《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北港朝天宮,1997,頁142-162。
陳碧,〈1980年代以來閩臺的媽祖研究〉,《臺灣源流》38,臺中: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2007, 頁136-148。
陳樹升,〈百年來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臺灣美術》41,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頁57-79。
楊永智,〈從臺南德化堂珍藏的清代古書版談起〉,《歷史文物》75,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頁5-20。
蔡相煇,〈臺灣的關聖帝君崇祀〉,《空大人文學報》6 ,蘆洲: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1997,頁95-115。
蔡相煇,〈近百年來媽祖研究概況〉,《臺北文獻直字》152,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5,頁171-205。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19,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91,頁37-46。
鄭志明,〈竈君寶卷的竈神信仰〉,《民俗曲藝》48,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7,頁58-79。
鄭志明,〈慈悲與救難──論觀音信仰的神聖性與世俗性〉,《第一屆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995,頁115-124。
鄭志明,〈臺灣觀音信仰的現象分析〉,《宗教哲學》2:1,新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6,頁133-144。
鄭志明,〈民間信仰「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的思維模式〉,《玄奘學報》4,新竹:玄奘人文學院,2001,頁35-54。
鄭道聰,〈從民俗信仰看漢人社會的建立──以臺南市為例〉,《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智庫,1999,頁96-102。
顏尚文,〈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地區的發展(1661-189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9,臺北:臺灣師大,2001,頁95-122。
顏尚文,〈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臺北:臺大佛學研究中心,2003,頁187-212。
顏尚文、馬有成,〈從嘉義縣半天岩紫雲寺看正信佛教與民間佛教的互動與演變〉,《臺灣文獻》59: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7,頁21-48。
蘇全正,〈雲林地區民間佛教「巖仔」與觀音信仰之探討──以西螺朝山岩(缽子寺)為例〉,《臺灣文獻》59: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8,頁81-114。
學位論文
王永裕,《臺灣媽祖造像群之圖像藝術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2001
王秋惠,《府城寺廟奉祀觀音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2004
王惠珉,《北投地區寺廟供像探討──以觀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碩士/2003
王健旺,《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99
方鄒怡,《明清寶卷中的觀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2001
吳榮賜,《臺灣媽祖造像美學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5。
李美娟,《臺南地區媽祖造像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2007
林沂宣,《臺灣觀音造型藝術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2003
林素梅,《臺南市媽祖信仰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2003
林淑媛,《慈航普度──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2000
林嫣嫣,《觀音與媽祖的相關性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2004
胡婷婷,《臺灣民間土地公信仰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2006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3
高禛霙,《魚籃觀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1
涂大為,《臺灣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96
張惠玲,《臺北巿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1993
張榮富,《民間信仰與媽祖神格的建構──宗教社會學的詮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1993
陳妍希,《關公信仰與臺灣宗教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2002
黃彩戀,《金門觀音信仰及其寺廟供像之探討》,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2005
黃倩佩,《清末民間神像版畫之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2005
劉蔡春美,《當代臺灣觀音信仰的研究──以七個道場為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2006
賴淑美,《雲林縣寺廟觀音造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2000
蔡依達,《灶神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2005

數位資源
文建會數位典藏‧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臺灣文獻館查詢檢索系統:
http://163.29.208.17/historica/opensearch/search.jsp
臺灣歷史博物館文物典藏查詢系統:
http://archive.nmth.gov.tw/nmth_pubweb/tsm/index.aspx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宋龍飛,〈社祭之源‧里舍之神──從「福德正神」土地公談起〉,《民俗藝術探源》下冊,臺北:藝術家,1982。
2. 李添春,〈臺灣住民之家神及其對神之觀念〉,《臺灣風物》18:2,板橋:臺灣風物雜誌社,1968,頁9-13。
3.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4:1,新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8,頁159-164。
4. 李豐楙,〈媽祖與儒、釋、道三教〉,《歷史月刊》63,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3,頁34-42。
5. 林美容,〈臺灣媽祖研究相關書目介紹〉,《臺灣史料研究》18,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2,頁135-165。
6. 林美容,〈臺灣媽祖形象的顯與隱〉,《文化雜誌》(中文版)48,澳門:澳門政府文化局,2003,頁131-135。
7. 林美容,〈臺灣觀音信仰的主要型態──兼論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臺灣文獻》59: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7,頁1-20。
8. 高賢治,〈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151,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頁345-372。
9. 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3,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73,頁57-78。
10. 陳清香,〈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2,臺北:佛教藝術雜誌社,1986,頁24-37。
11. 陳清香,〈明鄭盛清時期的臺灣觀音造像〉,《故宮文物月刊》21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頁110-119。
12. 陳碧,〈1980年代以來閩臺的媽祖研究〉,《臺灣源流》38,臺中: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2007, 頁136-148。
13. 陳樹升,〈百年來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臺灣美術》41,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頁57-79。
14. 蔡相煇,〈臺灣的關聖帝君崇祀〉,《空大人文學報》6 ,蘆洲: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1997,頁95-115。
15. 蔡相煇,〈近百年來媽祖研究概況〉,《臺北文獻直字》152,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5,頁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