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雲武(2000)。習武練功500問。中國: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王建邦(1993)。後手翻接續團身與直體後空翻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王凱、紀仲秋、吉莉、袁利紅、劉兵(2005)。花樣滑冰男子自由滑點冰魯卜跳躍動作的三維運動學分析。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1(1),43~45。
宋佩雙(2002)。支撐跳躍動作的技術分析。濱州師專學報,18(2),50~53。
岕熛、岕蓓芸(2005)。武術新規則對世界武術錦標賽的影響。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周繼群、徐彩桐(2000)。武術套路中旋風腳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與訓練。天津理工學院學報,16,117~120。
林易衡(2004)。台灣優秀男子武術選手不同轉體角度旋風腳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武術訓練教材編寫組(1995)。全國武術訓練教材。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金一明(2002)。拳術初步。中國: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姚吉慶(2003)。論競技體操跳馬落地技術穩性。武漢體育學報,37(3),74-76。
郎勇春(2004)。淺談武術運動員柔韌素質的科學化訓練。安徽體育科技,25(1),29~32。
袁利紅、紀仲秋(2005)。女子花樣滑冰優秀運動員跳躍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1~24。
高龍(1999)。助跑騰空擺連的技術分析。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
報,4,99~101。
國際武術聯合會(2004)。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中國。
康戈武(1991)。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張坤、賈建民(2003)。競技武術套路前掃腿900度動作的技術分析。遼寧體育科技,25(4),30~32。
張淑華(1995)。淺談武術騰空飛腳技術。湖北體育科技 3(57)31~33。
習雲太、張文廣、夏柏華、溫敬銘、蔡龍雲(1980)。中國武術新法訓練之一:武術基本功。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陳升(2001)。武術自選套路指定動作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5(5),117~200。
陳建民(1999)。武術旋風腳720度接跌叉穩定性的研究。福建廈門體育科學研究,3(3),29~32。
單信海(2005)。武術運動員騰空飛腳動作全過程的技術診斷。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86~88。
彭雲釗,宋經保(1999)。武術跳躍動作落地穩定性探討。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6(2),98~99。
黃強、陶江、程捍東、梅林琦(2002)。武術旋子轉體720度跌叉動作技術診斷。中國體育科技,38(10),62~64。
楊建營(2005)。武術分類及發展分析。浙江工業大學體育軍訓部。
董淑英 (2002)。提高體操運動員落地定性的探討。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18-19。
運動生物力學編寫組(1998)。運動生物力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宇、江界山、陳重佑(1996)。肌力與肌力診斷的生物力學。臺灣師大體育研究,2,151~179。 劉野(2005)。武術騰空擺蓮360度動作技術運動學特徵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中國。
鄭仕一、洪得明(1994)。武術競賽動作騰空飛腳之定性分析。國術研究,6,3-14。謝素貞(2007)。陳氏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訓練對優秀全能選手馬君萍肌 力、肌耐力、爆發力與運動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譚永洁、黃德祥(2003)。傳習方法與觀察思維法的比較研究 ― 武術中的騰空飛腳。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1(3),95-96。
嚴波濤、于長菊、張伯強(1994)。體操跳躍類動作落地穩定性的生物力學原理探討。西安體育學學報,11(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