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晶 (2006) 。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臺北市。
王俊雄、張明瑜 (2004) 。臺灣農業推廣變遷之分析。農業推廣文彙,52,17-37。
王舜皇、朱瑞淵 (2002) 。高雄元宵燈會活動吸引力探討。2002觀光休閒暨餐旅
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頁41-53) ,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2003) 。中華民國四健會簡介。臺北市:中華民國四健會
協會。
行政院主計處 (2004)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臺灣地區社會發斬趨勢調查。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 (2009)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李青松、陳聖林、車成緯 (2010) 。青年旅遊之媒體行銷對旅遊意象、活動吸引力與旅遊意願的影響─以馬祖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8 (3) ,25-43。
李怡慧 (2004) 。在台外籍人士對臺北市城市形象評價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 大同大學,臺北市。李晶 (2002) 。休閒活動企劃可操控因子對短程型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李詩鎮、李惠美 (2003) 。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戶外遊憩學報,16 (4) ,頁19-39。
李嘉苓 (2005) 。休閒農場之吸引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獨角仙休閒農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李穎慧 (2006) 。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余玥林 (2004) 。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余瑋舲 (2008) 。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永發 (2006) 。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德森 (2003) 。重建區四健會協助鄉村發展模式之研究-以鹿谷鄉農會四健會
為例。農民組織學刊,5,125-164。
吳慶烜、陳亭霓、李先智、姚佳君 (2005) 。由布爾迪厄的觀點論台南地區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選擇影響因素。嘉南學報,31,373-388。
汪昱仁、蔡進發、沈易儒、張翔 (2008) 。激流泛舟遊客刺激尋求、休閒效益與
幸福感之研究─以荖濃溪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 (2) ,33-56。
何妍璘 (2000) 。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
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呂學儀 (1996) 。農村青年推廣教育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竹山 (1981) 。如何運用農會組織以推行農業現代化之研究。臺北市:成文。
林秀玉 (2003) 。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林秀珊 (2005) 。休閒漁業之吸引力、體驗、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布袋漁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怡君 (2005) 。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林欣慧 (2002) 。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彥宏 (2005) 。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願的影響-
免簽證後日本旅遊市場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真理大學,臺北縣。
林晢翔 (2009) 。現今我國四健會對會員的影響及其在農漁會中的作用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詩音 (2001) 。四健青年訓練移轉之研究-領袖營個案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林慧娟 (2013) 。高雄市社區大學瑜珈課程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曉萍 (2013) 。車城福安宮宗教觀光目的地吸引力及遊客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憶蘋、歐聖榮 (2001) 。以遊憩活動設計觀點建立成功活動評估標準之研究。
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會論文集 (頁242-262) 。臺中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林獻堂 (1994) 。四健會的作業與紀錄。四建工作指導手冊 (頁 15-24) 。臺北市: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洪佑賢(2011) 。臺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洪煌佳 (2002) 。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認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姚代平 (2005) 。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臺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范欣宜 (2008) 。臺北市立動物園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范姜群澔 (2003) 。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都會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紀海珊、紀潔芳 (2000) 。四健會與學校教育成功機制之研究。89年度研究計畫
成果摘要報告。臺北市: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凃淑蕊 (2013) 。休閒知覺自由、社會支持、休閒效益、登山運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登山步道健行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涂淑芳 (譯) (1996) 。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6)
胡曉玄 (2008) 。八里左岸遊憩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馬上鈞 (2002) 。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高玉娟 (1995) 。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臺中市。
高俊雄 (1995) 。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 (1) ,15-28。張少熙 (2003) 。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廷宇 (2013) 。北埔地區遊客之遊憩特性、目的地吸引力、遊憩體驗與行為意向間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張治文 (2006) 。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俊德 (2010) 。國小排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的影響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耿輔 (2000) 。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張國振 (2007) 。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嘉洲 (2007) 。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文啟 (2008) 。國民旅遊卡休閒效益之初探。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
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頁475-486) 。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
陳中雲 (2001)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泓任 (2005) 。四健會少年之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相關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玟陵 (2013) 。家庭露營者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滿足感之關聯性 (未出版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市。陳怡麟(2006) 。居民對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遊憩意象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泰淵 (2013) 。中老年人旅遊行為、旅遊吸引力及旅遊行為意圖間關聯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陳嘉雯 (2006) 。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臺北市。陳璋玲、伍亮帆(2006)。嘉義市國際管樂節活動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
及願付價格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6(1), 101-123。
陳曉薇 (2013) 。臺中市南屯老街對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陳麗雪 (2013) 。農村旅遊吸引力與體驗價值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黃長發、簡彩完 (2009) 。主題樂園顧客滿意度與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 (3) ,60-80。黃靖雅 (2001) 。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臺中市。黃爾晧 (2012) 。鏡中桃花源—北投溫泉博物館觀光吸引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黃瓊瑤 (2013) 。澄清湖自行車道騎乘者運動承諾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葉承鑫 (2013) 。水域休閒運動參與者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位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葉柏吟 (2010) 。賞蝶活動吸引力、休閒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楊胤甲 (2006) 。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臺中縣。楊崑霖 (2001) 。鄉鎮舉辦農特產節慶的效益與環境衝擊分析之研究-以2000年台南縣白河蓮花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臺中市。廖明豊 (2003) 。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廖浩彬 (2009) 。外籍勞工休閒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印尼籍外勞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淑芬 (2010) 。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兼論旅遊目的地與節慶活動吸引力發展之差異 (未出版碩士論文) 。開南大學,桃園縣。管靜怡 (2013) 。自行車騎乘者之休閒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鎮環城自行車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市。劉子利 (2001) 。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與其實施。戶外遊憩,14 (1) ,
33-53。
劉紀瑄 (2002) 。國中生休閒覺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清榕 (1998) 。鄉村青少年發展模式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87年度農業綜合調整方案試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清榕、陳馨馨 (1997) 。四健會對臺灣農業發展的貢獻,四健會青少年培育工作研討會,31-54,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和楊懋春貞德基金會合辦。
鄭天明、吳國清、陳美存 (2007) 。不同參與經驗之遊客對展覽型節慶的主題意象、活動吸引力、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以高雄燈會為例。旅遊管理研究,7 (1) ,31-54。鄭旭宏 (2007) 。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臺中市。盧子淵 (2007) 。學生會員參與四健會活動的學習動機之研究。95年農民輔導之
研究計畫成果摘要報告 (頁90-96) 。臺中市: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簡巧如 (2013) 。社區文化休閒活動參與者之生活型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簡惠貞、王志湧 (2002) 。外籍旅客對臺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之研究-以端午龍舟賽為例。第二屆觀光休閒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頁435-444) 。
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薛彥清 (2007) 。澎湖海上花火節之觀光效益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政諭 (1989)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經驗—民主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
謝倫煌 (2006) 。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與休閒效益體驗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謝家維 (2013) 。觀光吸引力、遊憩資源對旅遊意願之影響─以桃園大溪鎮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龍華科技大學,桃園縣。戴依 (2004) 。從體驗行銷的觀點來探討烏來觀光發展之吸引力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顏建賢、黃有傑、陳晉彥 (2010) 。社區見學旅遊休閒效益之評估研究:以桃米
社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55-69。
顏淑玲 (2001) 。人本為主的四健會。豐年,51 (10) ,20-22。
蕭昆杉、顏淑玲 (1997) 。四健會是你最佳的選擇—從自我博物館建立自尊。四健會青少年培育工作研討會。臺北市: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蕭湘勻 (2006) 。台南市夜市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11-41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Arnold, Mary E., Bourdeau, V. D., &; Nagele, J. (2005). Fun and friendshipin the natural world: The impact of Oregon 4-H residential camping programs on girl and boy campers. Journal of Extension, 43 (6) .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e.org/joe/2005december/rb1.php.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Boyd, Barry L. (2001, August). Bringing leadership experiences to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Extension, 39(4), Feature Articl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e.org/
joe/2001august/a6.php
Branom, M. E. (1919). The project method in education. Boston: R. G. Badger.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hildress, R. D., &; Cromption, J. L. (1997). 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direct and discrepancy approaches to measuring quality of performance at a festiva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4(2), 43-57.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 38-41.
Fox, J., Schroeder, D., &; Lodl, K. (2003). Life skill development through 4-H Clubs: The perspective of 4-H alumni. Journal of Exten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e.org/joe/2003december/rb2.php
Garton, M. S., Miltenberger, M., &; Pruett, B. (2007). Does 4-H camp influence life skill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ten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joe.org/joe/2007august/a4.php.
Gunn, C. A. (1993). Tourism planning, 2(2), 80-110.
Gunn, C. A (1998). Tourism planning, 2nded, 13(3), 135-153.
Hu, Y., &; Ritchie, J.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Ladewig H., &; Thomas, J. (1987). Does 4-H make a difference?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Texas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
Leiper, 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77(3), 367-384.
Lews,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533-575.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61-473). Stage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ayo, E. J., &; Jarvis, L. P.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Boston: CBI Publishing Co.
Neirotti, L. D., Bosetti, H. A., &; Teed, K. C. (2001). Motivation to attend the 1996 summer Olympic gam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9(3), 327-331.
Peters,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 tourist clientel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ockwell, S. K., Stohler, R. F., &; Rudman, L. E. (1984). How 4-H helps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tension, 22(3), 6-10.
Saleh, F., &; Ryah, C. (1993). Jazz and knitwear : Factors that attracts to festivals. Tourism Management, 14(4), 289-297.
Seevers, B. S., &; Dormody, T. J. (1994). Predicting youth life leadership skills development among senior 4-H members: A Tri-State stud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35(3), 64-69.
Seevers, B. S., Dormody, T. J., &; Clason, D. L. (1995). Developing a scale to research and evaluate youth leadership life skill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36(2), 28-34.
Smith, S. (1996).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 1-45.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Ill. : C.C. Thomas.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3, 229-232.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William, F. T. (1997).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