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Kent, Chris著,江秀梅等譯(2001),《基礎毒理學》。台北:高立。
Denney, David著,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的社會》。台北:韋伯。
Sternberg, Robert J.著,李玉琇、蔣文祁譯(2001),《認知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丘昌泰(2006),《公共政策基礎礎》。台北:巨流。
朱愛群(2008),《危機管理》。台北:五南。
林水波(2007),《公共政策析論》。台北:五南。
邱文聰主編(2008) ,《2007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公衛風險的法律建構》。台北:新學林。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孫本初(2007),《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
曹瑞泰(2005),《化危機為利機—成功的菁英之學》。台北:文英堂。
許惠悰(2009),《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台北:新文京。
陳烜之主編(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二)期刊論文
牛惠之(2004),<世界貿易組織之SPS協定關於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之規範體系與爭端案例研究>,《台灣國際法季刊》,第1卷第2期,頁151-20。王俊豪(2009),<歐盟農業風險管理工具之解析>,《農業世界雜誌》,第305期,頁44-49。王榮德(1997),<從二十一世紀議程看台灣的毒管政策應走之方向>,《中華衛誌》,第16卷,第3期,頁258-272。
丘昌泰(2007),<危機預防與風險管理>,《研習論壇》,第77期,頁11-2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2007),<小麥馬拉松農藥殘留訂容許量>,《藥毒所簡訊》。第5期,頁5。
何文光(2007),<危機處理與管理>,《研習論壇》,第82期,頁42-46。何玉菁(2001),<消費者對蔬果是否使用農藥的風險認知、態度和購買意願之研究>,《大漢學報》,第16期,頁321-331。吳明勳(2009),<從毒奶粉事件—認識三聚氰胺>,《中化藥訊》,第71期,頁44-47。吳焜裕(2006),<風險分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風險分析學會年會紀要>,《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2006年2月,頁17-20。呂斯文(2001),<食品衛生檢驗及動植物檢疫措施與風險分析>,《農政與農情》,90年5月號,頁44-50。李志恒、游雯淨(2006),<美國藥物食品管理百年史的省思—食品安全問題探討(下)>,《衛生報導》,第128期,頁28-31。李志恒、游雯淨(2006),<美國藥物食品管理百年史的省思—食品安全問題探討(上)>,《衛生報導》,第127期,頁36-39。李志恒、劉宗榮(2007),<由兩則網路「謠言」探討我國藥物食品中致癌物質的管理原則>,《台灣衛誌》,第26卷第1期,頁1-5。李宗勳(2006),<公務機關如何以『與民眾改變民眾』的態度創價知識管理>,《考銓季刊》,第48期,頁45-63。李武忠(2008),<從「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談食品安全>,《消費者報導》,第331期,頁17-20。李瑋埕、謝綺文、周珮如、古遠丰、蘇淑珠、施養志(2009),<市售水產品中動物用藥孔雀綠及其代謝物殘留量調查>,《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第27期,頁197-204。杜政榮(1995),<桃園鎘污染農地上所栽種之作物含鎘量調查>,《空大生活科學學報》,第1期,頁125-135。
周成功(1980),<環境中的多氯聯苯與其生理效應>,《科學月刊》,第11卷第4期,頁20-24。周桂田(2006),<基因科技風險評估與溝通之科技決策體制研究:以全球在地化風險為思考點>,《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第19期,頁133-139。周桂田(2008),<新興科技與風險治理>,《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2期,頁16-31。林函頤、蔡文城(2008),<健康食品之開發策略與風險管理>,《食品資訊》,第224期,頁22-25。林德瑞(2009),<大陸毒奶粉事件之消費者保護>,《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頁99-107。施宗英(2007),<管理風險因應變遷的施政環境>,《研習論壇》,第77期,頁26-32。徐揮彥(2009),<從WTO國際貿易法對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思考>,《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頁108-113。徐澄清、郭育良、王湘卿(1997),<多氯聯苯毒害研究>,《科學發展月刊》,第22卷第1期,頁14-21。翁愫慎(2009),<吃了才算的食品風險—總膳食調查介紹>,《農業世界雜誌》,第315期,頁76-79。馬秀如(2008),<風險管理與風險容忍度—政府組織>,《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4期,頁3-16。張金堅、董大成(1980),<多氯聯苯之毒性>,《當代醫學》,第7卷第5期,頁440-445。莊臺寶、王春鳳(1989),<從鎘污染探討環境污染之防護>,《健行學報》,第9期,頁219-233。許淑埜、邱婷芳、黃碧桃(2008),<由奶製品污染事件淺談三聚氰胺的賢毒害>,《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52卷第12期,頁25-28。許惠悰(2004),<食品安全之風險評估>,《看守台灣》,第6卷第3期,頁4-7。陳思穎、吳宜蓁(2007),<食品污染新聞報導內容與品質之研究—以2005年「戴奧辛鴨蛋」與「孔雀石綠石斑魚」為例>,《台灣衛誌》,第26卷第1期,頁49-57。傅祖壇、陳信通(1999),<風險性物品之消費行為—台灣檳榔之實證>,《農業經濟叢刊》,第4卷第2期,頁223-250。傅祖壇、劉錦添、簡錦漢、賴文龍(2001),<健康風險認知與香菸消費行為—台灣實證研究>,《經濟論文》,第29卷第1期,頁91-118。程明修(2009),<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頁127-136。馮瑞君、張瑜芳(2008),<公部門內部控制準則之指引—風險管理補篇>,《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4期,頁54-67。
馮潤蘭(2004),<赴泰國參加「APEC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評估能力訓練」報告>,《標準與檢驗雜誌》,第66期,頁73-77。黃裕翔、王瑞德(2008),<新藥研發專案的預應式風險管理架構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第13卷第3期,頁61-86。楊令瑀、張瑞文(2008),<幼兒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臨床醫學》,第62卷第5期,頁364-368。楊振昌(2008),<三聚氰胺>,《臨床醫學》,第62卷第5期,頁353-363。楊慶熙、王价巨(2008),<環保政策風險管理的現況與展望>,《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4期,頁24-39。葉速卿(1999),<鎘汙染與食品安全>,《標準與檢驗》,第1卷第6期,頁18-23。詹中原(2007),<行政機關的危機預防與風險管理>,《研習論壇》,第77期,頁1-10。廖俊旺、李易帆、陳鯤兆(2009),<寵物飼料污染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爆發犬貓腎衰竭事件之回顧>,《中化藥訊》,第71期,頁11-19。劉瑄儀(2007),<奈米科技風險管理與各國因應對策>,《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6期,頁52-62。劉瑄儀(2008),<世界各國奈米科技風險議題與因應策略>,《工業材料雜誌》,第256期,頁198-204。蔡三福、張警宜、黃振聲、王順成(2005),<基因改造產品的毒性與過敏性之安全評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技術專刊》,第134號,頁1-13。
盧淑華(20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風險管理經驗談>,《政府審計季刊》,第28卷第4期,頁40-53。賴沅暉(2004),<新基因學的治理與政策議題:以基因檢測科技發展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頁61-94。賴沅暉(2008),<多層創新體系的形成與國家創新體系的重構—科技政策制訂中的系統失靈議題>,《競爭力評論》,第12期,頁1-37。賴沅暉(2008),<管制與發展的歧路—中國農業生物科技的發展策略與管制政策的變遷>,《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6期,頁151-196。賴秀卿、賴俊雄、吳焜裕(2000),<探討性別對環境物質風險判斷與毒理概念的差異>,《公共衛生》,第271卷第2期,頁87-105。謝明君(2009),<三聚氰胺檢驗技術之研究>,《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5期,頁115-126。謝柏滄(1980),<多氯聯苯污染的探討>,《科學月刊》,第11卷第4期,頁16-19。鐘文冠、鄒一賢(2009),<毒奶與賢結石證治>,《中醫內科醫學雜誌》,第7卷第1期,頁53-55。(三)論文(專書論文、學位論文、研討會論文)
吳俊英(2003),《預防原則於世界貿易組織法體系之適用—以SPS協定與基因改造食品貿易之爭議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青娟(2008),《我國藥政稽查風險管理模式之建立》。輔仁大學科技管理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李淑華(1996),《環境風險管理之評估研究:決策當局之風險認知》。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晥鈴(2008),《兩岸媒體所呈現風險認知、企業形象與來源國形象對危機溝通策略之影響-以「SK-II疑似含過量重金屬事件」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華玲(2004),《消費者對漁產品品牌與食品安全之認知與行為的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貴(2001),《青少年及青年食品綠色消費認知、態度及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郁芳(2007),《自我建構與調節焦點配適對健康食品廣告的說服效果─風險認知的干擾影響》。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國文(2007),《餐飲業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追蹤評核結果之調查分析》。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孫天敏(2004),《民眾頭髮中總汞濃度、攝取魚貝量及風險認知之研究》。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張佩蓉(2008),《影響消費者網路購買有機蔬果之因素》。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其祿(1994),《環境風險之評估:專家與民眾認知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愷珶(2005),《消費者對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惠淳(2004),《基因改造作物(GM crops)之生態衝擊管理》。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智雅(2005),《就診民眾對保健食品的食用風險認知與傳播影響》。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賴秀卿(2000),《探討國人對環境物質之風險判斷及直覺毒理概念-以台中縣太平市為例》。中國醫藥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易達(2003),《願付價值、風險認知與消費決策之研究—以GMO黃豆食品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羅欣寧(2003),《科技改造人類的界限—以基因改造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顯堂(2009),《食品安全風險分析》,98年12月18日台灣公定析化學家協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食品安全與風險評估研究會。
(四)官方文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風險管理及危機處理作業手冊》。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6),《食品衛生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榮杰(2005),《促進食品安全的工具—風險通報系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四年度科技計畫研究報告。
林宜平(2007),《風險溝通概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97年行政機關風險管理專業研習班。
林恭正、游慧光(1999),《食品安全事件中銷售損失與願付安全價格—以口蹄疫事件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415-H035-017)
陸怡蕙、張靜貞(2003),《APEC農業相關議題研究—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評估與國際共通安全標準的建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科技計畫九十二年度細部計畫期末報告。
(五)網頁資料資料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http://www.consumers.org.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暨所屬機關相關網頁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 衛生署新聞網頁資料。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aspx?now_fod_list_no=10398&class_no=25&level_no=1.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法規資料—食品衛生類。http://food.doh.gov.tw/foodnew/MenuThird.aspx?FirstMenuID=2&SecondMenuID=5.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頁資料 http://fda.gov.tw/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網頁資料 http://www.nlfd.gov.tw/ch/index.aspx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http://www.firdi.org.tw/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網頁資料 http://www.bsmi.gov.tw/wSite/mp?mp=1
貳、西文部分
(I)Periodicals
Chauvin, Bruno; Hermand, Daniéle and Mullet, Etienne(2007). “Risk Perception and Personality Facets.” Risk Analysis, Vol. 27(1), 171-185.
Dickson-Spillmann, Maria; Siegrist, Michael; Keller, Carmen and Wormuth, Matthias(2009). “Phthalate Exposure Through Food and Consumers’ Risk Perception of Chemicals in Food.” Risk Analysis, Vol. 29(8), 1170-1181.
Greenberg, Michael and Lowrie, Karen(2009). “Risk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Risk Analysis, Vol. 29(8), 1059-1060.
Hsieh, D.P.H.; Chiang, C.F.; Chiang, P.H. and Wen, C.P.(2009). “Toxicological analysis points to a lower tolerable daily intake of melamine in food.”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Vol. 55, 13-16.
Jewell, Nicholas P.(2009). “Risk Interpretation,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Vol. 148(5), 636-638.
Johnson, Branden B.(2003). “Further Notes on Public Response to Uncertainty in Risks and Science.” Risk Analysis, Vol. 23(4), 781-789.
Lima, Maria Luisa; Barnett, Julie and Vala, Jorge(2005). “Risk Percep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t a Societal Level.” Risk Analysis, Vol. 25(5), 1229-1239.
Renn, O. (2005). “Risk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essons for the Food and Food Packaging Industry.”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 Vo l. 22(10), 1061-1071.
Roberts, Leslie(1990). “New & Comment: Counting on Science at EPA.” Science, Vol. 249, 616-618.
Slovic, Paul(1964). “Assessment of Risk Tak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61(3), 220-233.
Slovic, Paul(1987). “Perception of Risk.” Science, Vol. 236, 280-285.
Tate, Robert B.; Fernandez, Nierys; Yassi, Annalee; Canizares, Mayilee; Spiegel, Jerry and Bonet, Mariano(2003). “Change in health risk perception following community intervention in Central Havana, Cuba.”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Vol. 18(4), 279-286.
(II)Documents
European Commission(2001). “Democratising Expertise and establishing European Scientific Reference Systems.”
European Commission(2002). “Science and Society Action Plan.”
IARC(2010).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 IARC Monographs, Volumes 1-100.”
IARC Monographs網頁資料 http://monographs.iarc.fr/ENG/Classification/index.php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83).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ing the Process.”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oosen, J.; Hansen, K. and Thiele, S.(2004). “Food Safety and Risk Percep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84th EAAE Seminar, ‘Food Safety in a Dynamic World’, Zeist, The Netherlands, February 8 - 11, 2004
U.S. EPA(1995a). “Elements to Consider When Drafting EPA Risk Characterization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1995b). “Guidance for Risk Characterization”. Science Policy Counci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1997). “Exposure Factors Handbook”.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2000). “Risk Characterization Handbook”. Science Policy Counci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2008). “The NRC Risk Assessment Paradigm”. http://www.epa.gov/ttn/atw/toxsource/paradigm.html
US FDA 食品、藥品、化粧品相關網頁資料
US FDA(2006) 美國FDA百年史相關網頁資料http://www.fda.gov/fdac/feature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