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17: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曉筠
研究生(外文):Hsiao-Yun Chang
論文名稱:傳統包裝與綠色設計交集下之使用哲學
論文名稱(外文):The Philosophical Ideas in Traditional Packing and Green Design
指導教授:諸葛正諸葛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Chuk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傳統包裝綠色設計設計文化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packagesgreen designdesign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30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現今社會科技文明不斷進步,資訊媒體迅速發展,在商業化與資本主義的催化之下,儼然發展出人類須藉由「視覺」此一途徑來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故包裝也在如此環境條件下迅速拓展,以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面貌問世。

這導致人類逐漸開始對包裝的使用與認知有所曲解,而在科技新知的進步下構築出充滿矛盾情結的綠設計觀點;工廠機械大量生產帶來許多商業利基,卻也同時造成嚴重資源浪費與垃圾污染問題等結果。這些年來,響應環保的聲浪始終不斷,所以green design這名詞已可說是老生常談之詞,但似乎理念歸理念,似乎仍無法順利解決我們現處的窘境。或許問題癥結之處並非單僅是設計行為的片面思考,而是必須包含對其他影響層面的思索。

植基於此,從對綠色設計議題的原始思考中,在設計與文化、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重要生活哲學交織作用的網絡中,而有本研究最原初的動機產生。本研究主要從探討包裝的使用目的,解讀包裝在各時代背景下所代表的意義及其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相關影響情景討論。包裝源起於人類為因應生活各種『包』與『裝』的需求所產生,且在歷經各種不同時空背景後,不斷轉變衍生成為現今大家所認定與熟習的現代包裝形態。

傳統包裝的生活智慧雖曾因時代變遷而被冷落,但並非就因此而只能成為末日黃花的命運。文化就是先人所留下智慧的精華結晶,其在現代還是有再發揮的機會,尤其在新議題(如環保議題等)躍上舞台之際,在以前或許從不曾被思考與注目過的設計思考行為,或者反而在現代有發展的可能性。而這也正是本研究希望藉由從各類相關案例的整理分析中,進一步反思究竟此類哲學是否有其實踐可能性,為其主要的研究目的來源。

本研究期望透過從歷史文獻的回顧研究過程中,重新審視與釐清有關「包裝」之定義,並重新思考傳統包裝的定位與綠色設計哲學之間的相互價值所在。從人使用包裝的行為過程中,探討包裝使用的目的動機及其演進脈絡,並透過此研究使大眾與設計師對傳統包裝的意涵與意義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主要研究目標有下列三項:

1.蒐集彙整傳統包裝發展過程中,與現代綠色設計概念符合的案例。
2.解析上述案例的發展應用過程,並從中抽出先人對實踐綠色設計概念的作法與哲學。
3.嘗試將先人對實踐綠色設計概念的作法與哲學,具體實踐於設計產出過程。

  至於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則為:

1.在重度需求使用下所形成自然環境劇烈變遷的後果,皆促使著開始思考回歸傳統少量化生活形式背後所生成的內在價值,以及物、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對應關係。
2.傳統包裝所體現的使用哲學,乃透過業者、使用者兼設計者的消費群所共同構築起的消費形式,也正說明業者、設計師與消費者的再教育及自我提升有其必要性。
3.使用習慣的養成隨社會風氣、使用者的思維與認知、價值觀與道德觀的變化影響後逐步形成。將自然環境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是綠色觀念能否深植人心的重要關鍵。
4.在地方性的概念日見薄弱的今日,具地域文化風土特徵的傳統包裝,反而較能夠為地方產業開拓出全新的道路。

關鍵詞:傳統包裝、綠色設計、設計文化
Enhaced by business and capitalism, it seems that we human being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outer world via “vision”. Packing, having developed rapidly under such conditions, appears in great variety.

This has resulted in that humankind increasingly misunderstand the usage of package, and a paradoxical concept of “green design”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new technology. However, factory machines not only bring commercial niches but also cause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and the pollution of wastes, and etc. In recent years, endless calls fo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ve made the term “green design” a cliché. In spite of all of these good ideas,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we are now facing seems to remain unsolved. Maybe, the problem does not simply lie in the unbalanced stress on design behaviors; therefore, we must extend our thoughts to include other impacting aspects.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the primary motiv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primary thoughts on the issue of green design and a network woven with major life philosophies such as design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tc. The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purposes of the use of package, interprets the representative meanings of packag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im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ve influences of package on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Package is originated from humankind’s demand for various wrapping and filling in their life, and has been changing continuously under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s into various modern package forms which are familiar to us nowadays.

The life wisdom in traditional packages had been neglected because of time changes; however, it is not destined to become obsolete simply because of this. Culture is the crystal essence of wisdom left by our ancestors and can be useful even in modern times, especially when new issues (such as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tc.)are emerging. Many design thoughts & behaviors, which have not been thought of or got enough attention, might get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unexpectedly. And that is the very origin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hich is to sort and analyze various cases, and proceed to reflect over whether these philosophies are possibly practical; and to help the public and designers to find out further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s of traditional packages by exploring the purposes & motivations of the use of and the evolution framework of packages in people’s using of these packages.

This research expectation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review process, carefully examines with defines clearly “packing” the definition, and pondered the traditional pack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between the green design philosophy''s value, expected discovers both superposition the new direction.. The 3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collect and sort cas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concept of green desig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ackages;
2.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ases and extract the philosophy of “green design” from previous practices;
3. try to put the philosophy of “green design” within previous practices into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ackag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is study are:

1. as the result of the drastic chang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demand for packages, there is emerging reflection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aterials, human beings,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intrinsic value of returning to the traditional life-style of simplicity;
2. the philosophy embedded i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packages, which is a consumption model jointly constructed by a consumer group consisting of package manufacturers and package users who are also designers,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package manufacturers, designers, and consumers to re-educate and improve themselves.
3. the formation of package use habits is a gradual process which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orale and changes in the user''s thoughts, awareness, values, and ethics. Only when people reali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 part of their lives will the green concept take root in people’s mind, and this is very critical.
4. ours is a time when the concep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is getting weaker and weaker day by day. Traditional packages, however, with their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an beat a brand-new path for local industries.

Keywords: traditional packages、green design、design culture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誌 謝 V
目 錄 V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
一、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1-2 研究目的 7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如圖1) 8
1-4 研究架構(如圖2) 10
1-5 既有文獻解析 12
1-6 名詞釋義 22
二、以現代綠色設計概念的生成簡史、重點概念與哲學分類 25
2-1 現代綠色設計概念的生成簡史 27
2-2 綠色設計「3R」重點概念及哲學定義 30
三、傳統包裝與綠色使用哲學交集下之減量(Reduce)概念 35
3-1 服飾設計上所體現的無包裝及包裝減量之實踐 37
3-2 減少資源消耗的布巾包裹與天然材料的植物包裝文化 41
3-3 封緘、閉合與環境的相容性 45
3-4 減少零件數與增加結構強度之束狀串組包裹設計 51
3-5 傳統運輸配銷過程中的少量化包裝形式 55
3-6 與萬物共生的使用者思維所形成的修補文化 58
四、傳統包裝與綠色使用哲學交集下之再利用(Reuse)概念 65
4-1 以不變應萬變之一物多用原則 67
4-1-1 帕、布巾 67
4-1-2 組合性盒類 69
4-1-3 提籃 71
4-1-4 陶瓷類盛裝容器 73
4-2 攜返空容器、自備容器、提供直接服務與不供應包裝容器行為中所顯示的再利用概念 76
4-2-1 空容器攜回 76
4-2-2 自備容器 78
4-2-3 提供直接服務與不供應包裝容器 79
五、傳統包裝與綠色使用哲學交集下之循環再生(Recycle)概念 83
5-1 取之於自然,回歸於自然的天然容器 85
5-2 手工生產的天然材料容器(運輸用包裝形式意義的引申) 89
5-3 葉的包裝 93
5-4 次等材料的新價值­麻布袋 96
六、結論 101
6-1 包裝材料的使用 103
6-1-1 天然材料與塑膠化學材料 103
6-1-2 從材料的過度使用探討包裝業者、設計師、消費者與環境間的關係 106
6-2 人的角色扮演 111
6-2-1 使用者的思維習慣 111
6-2-2 從拾荒者的現象所延伸出的反思 113
6-3 物的無形回饋價值 115
6-3-1 手工包裝中所體現之物的價值 115
6-3-2 設計人工物使用哲學的概念延續 116
6-4 後續研究 118
七、應用設計作品的思考理念與成果 121
7-1 設計理念來源的原初思考 123
7-2 設計理念架構及主題發展 123
7-3 設計作品理念詳述 127
7-3-1 「Reduce」系列 127
7-3-2 「Reuse」系列 129
7-3-3 「Recycle」系列 130
參考文獻 132
附件一 139
附件二 140




























表目錄

表1 文史領域文獻一覽表 12
表 2 設計學(設計教育)領域文獻一覽表 14
表 3 消費心理領域文獻一覽表 19
表 4 環保與政府施策領域一覽表 20
表 5 台灣各學者、組織所倡導綠色概念領域的主要原則 29
表 6 減量(Reduce)應用範疇及面向 31
表 7 再利用(Reuse)應用範疇及面向 32
表 8 循環再生(Recycle)應用範疇及面向 33
表 9 傳統服飾衣袖、襟袵之應用一覽表 38
表 10 傳統服飾衣袖、襟袵與服飾配件之包裹應用範疇一覽表 39
表 11 傳統封緘材料的使用與其應用一覽表 46
表 12 傳統文獻中帕、布巾的使用形式一覽表 68
表 13 傳統文獻中組合性盒類之使用形式一覽表 69
表 14 傳統文獻中提籃的使用形式一覽表 72
表 15 傳統文獻中陶、瓷容器的使用形式一覽表 73
表 16 傳統文獻中空容器攜回之例證一覽表 77
表 17 傳統文獻中自備容器購物之文獻一覽表 79
表 18 傳統文獻中相關於天然容器之一覽表 86
表 19 傳統文獻中以天然材料編製之容器一覽表 90
表 20 傳統文獻中關於葉的包裝記載之一覽表 96
表 21 傳統文獻中之麻料應用一覽表 97





























圖目錄

圖1 研究方法流程圖 9
圖2 研究架構 12
圖 3 身著漢服的軒轅黃帝(山東濟寧東漢武梁祠的石刻像) 38
圖 4 將2、3層寬大的衣袖捲起,平時可置放隨身物品 38
圖 5 早期電影「牛伯伯遊台灣」海報,劇中外出的人以包袱巾內裝有隨身所需之物品 43
圖 6 傳統戲劇表演文化中不時可見遊歷在外的人士肩負包袱的景象 43
圖 7 「城南舊事」一書中根據作者描述所繪之景象-宋媽以手帕包裹所購得的「驢打滾兒」 44
圖 8 中國「包袱巾」與日本「風呂敷」的相似特質,都具有包裝減量的功能 44
圖 9 肉粽 44
圖 10 粿 44
圖 11 魯凱族美食「奇那富」 44
圖 12 阿美族美食「阿里鳳鳳」 44
圖 13 以紮實布包塞入缸口處 50
圖 14 以布覆蓋、綑繩封口 50
圖 15 醬油釀造以草遮蓋缸口 50
圖 16 以草編製的遮蓋 50
圖 17 挑扁擔叫賣的小販 53
圖 18 錢串子 53
圖 19 以紅線串著的收涎餅 54
圖 20 將李子穿插於棒籤上的冰糖葫蘆 54
圖 21 早期以繩索綑綁的魚貨包裝,易於數量上之計算 54
圖 22 利用稻草綑紮的構組包裝,將之成串吊掛,不僅保鮮又可避免碰撞 54
圖 23 綑綁於竿子上兜售的商品包裝其方法,與燈籠花的生長形態極為相似 54
圖 24 串錢藤與早期以繩索綑綁的魚貨包裝 54
圖 25 碗豆與雞蛋包裝 55
圖 26 此車載運酒桶,正要前往「孫羊店」 57
圖 27 街上以桶汲水的路人 57
圖 28 「台灣之炯」中的補瓷匠 60
圖 29 早期精於修復技法的匠人也是西洋人或中國風俗畫家獵奇的對象之一 60
圖 30 台灣原住民陶壺以及二十世紀前期日本釉上彩瓷大碗 60
圖 31 清 鄒壙祖「風俗圖冊」 61
圖 32 「江戶物賣圖聚」中的補瓷匠 61
圖 33 王問「煮茶圖」局部,畫面中央並列的兩件蓋罐當中,右
側一件即是施以鋦釘補接 61
圖 34 十四世紀龍泉窯青瓷貼花長頸瓶,瓶口鋦釘補接後之局部圖……………………… 61
圖 35 張藝謀所導演「我的父親母親」劇中的鋦釘補瓷畫面 62
圖 36 喜餅包裝內的塑膠泡殼隔間設計 71
圖 37 竹編盛籃1 72
圖 38 竹編提籃2 72
圖 39 傳統的食盒 77
圖 40 淡出生活許久的傳統木製食盒 77
圖 41 早期傳統的小吃攤 80
圖 42 賣飲品的小販當街提供服務 80
圖 43 早期市集中挑擔販售餐飲的小販 80
圖 44 日治時期台北永樂市場一景,四周擺設各式各樣的點心擔子 80
圖 45 早期傳統的小吃攤,a.賣元宵擔子 b.賣豆腐乾挑子 c.成都抄手攤子 d.茶湯擔子 81
圖 46 原住民外出活動時所攜帶的盛水容器 88
圖 47 現今大陸地區少數民族仍沿用竹筒取水的方式1 88
圖 48 現今大陸地區少數民族仍沿用竹筒取水的方式2 88
圖 49 濟公像 88
圖 50 布農族以葫蘆製成生活所需之水器及水壺 89
圖 51 把成熟的葫蘆摘下來鋸成兩半作盛水的勺,經濟又實惠 89
圖 52 一屋子內皆是竹藤編製的家具 91
圖 53 竹編製的農具 91
圖 54 竹編漁簍 91
圖 55 嬰兒坐椅籠 91
圖 56 竹編搖籃 91
圖 57 竹編製的枕頭 91
圖 58 以竹片完成內胎,再以麻竹葉或月桃葉一片片編成,即便採複合式素材製作,仍舊在同一體系循環下 91
圖 59 草編製的籃子 92
圖 60 納豆包裝 92
圖 61 花蓮「惠比須餅舖」以茅草包裝糕餅 92
圖 62 稻香鹹豬肉包裝 92
圖 63 編製籃筐等器具的竹工 93
圖 64 編製蓆帽,先民對於生活的物質慾望、樂趣皆透過雙手自行生產 93
圖 65 早期魚貨包裝以荷葉或月桃葉包裹 95
圖 66 古時端午節以筒米祭拜屈原,而後轉變為以菰葉、月桃葉所包裹的粽(角黍)取代 95
圖 67 荷葉、蓮葉葉面面積大因可做天然的盛水容器 95
圖 68 將收成的穀物以麻布袋裝好後運送至他處1 98
圖 69 將收成的穀物以麻布袋裝好後運送至他處2 98
圖 70 美援資助台灣的物資以麻布袋盛裝,使用完後,將其製作成衣褲再利用 98
圖 71 各式麻繩至今仍經常被使用 99
圖 72 傳統麻草鞋 99
圖 73 麻地墊 99
圖 74 麻編製的籃物 99
圖 75 早期油條以稻草或細麻繩綑綁包裹,節省包裝材料所覆蓋之面積 105
圖 76 設計創作理念架構圖 125
圖 77 運輸式串組提盒包裝 128
圖 78 運輸式串組提盒包裝局部 128
圖 79 串組展示包裝 129
圖 80 串組展示包裝(展開) 129
圖 81 布的輔助包裝1 130
圖 80 布的輔助包裝2 130
圖 82 純粹包裝1 130
圖 83 純粹包裝2 130
圖 84 竹的純粹包裝1 131
圖 85 竹的純粹包裝2 131
(1)書籍
1.于潤琦,2003,《文人筆下的舊京風情》中國文聯出版。
2.文康,1981,《兒女英雄傳》,利大出版。
3.王雲五主編,年份不詳,《欽定授時通考》,臺灣商務出版。
4.王必昌,1984,《重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5.王炳南,1994,《商品包裝》,世界文物出版社。
6.孔晁注,1968,《逸周書》,藝文印書館。
7.方以智撰;王雲五主編,年份不詳,《物理小識》,臺灣商務出版。
8.孔丘;李金水主編,2007,《論語》,維多利亞圖書文化出版;旭昇總經銷。
9.左丘明;王守謙譯注,1985,《左傳選譯注》,人民出版。
10.司馬遷;李國祥、李長弓、張三夕譯注,1985,《史記選譯》,巴蜀出版。
11.世一編輯部,1993,《二十四孝》,世一出版社。
12.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新形象出版。
13.伊永文1998《明清飲食研究》洪葉文化。
14.李天來,1992,《包裝點線面》,新形象出版。
15.李伯元,1984,《文明小史》,廣雅出版。
16.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丁佩芝、陳月霞譯,2000,《利器》,時報文化出版。
17.佚名,1987,《笑林廣記》,金楓出版。
18.吳承恩,1983,《西遊記》,世新出版。
19.吳敬梓,1987,《儒林外史》,世一出版。
20.李寶嘉,1991,《官場現形記》,智揚出版。
21.李漁,1978,《閒情偶寄》,長安出版。
22.李汝珍,1990,《鏡花緣》,聯經出版社。
23.呂不韋,1969,《呂氏春秋》,藝文印書館。
24.佚名,1978,《朴通事諺解》,中央研究院。
25.杜瑞澤,2002,《產品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理論與實務》,亞太圖書出版社。
26.孟元老,2004,《圖解東京夢華錄 : 人間天堂東京(開封)歷史導
遊》,實學社出版。
27.孟子作;楊伯峻譯注 ,1986,《孟子譯注》,華正出版。
28.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9.周素娥,1999,《包裝設計管理 : 技術與材料》,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
30.金子修也;藝風堂編輯部編譯,2000,《包裝設計》,藝風堂出版社。
31.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1993,《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縣府出版。
32.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實踐》,全華出版。
33.林海音,1999,《城南舊事》,格林文化。
34.林乃燊,1992,《中國飲食文化》,南天出版。
35.孟元老,1965,《東京夢華錄》,藝文印書館。
36.施耐庵,1999,《水滸傳》,智揚出版。
37.抱甕老人,1988,《今古奇觀》,智揚出版。
38.笑笑生,1984,《金瓶梅》,文化出版。
39.凌濛初,2003,《初刻拍案驚奇》,五南叢書。
40.凌濛初,2003,《二刻拍案驚奇》,五南叢書。
41.宮崎清主編,2005,《日本編織文化:亞太編織藝術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42.祝敏徹譯,1985,《詩經譯註》,古籍出版公司。
43.翁徐得、宮崎清編著,2001,《人心之華 : 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44.高春明,1998,《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灣商務出版。
45.高豐,2006,《中國設計史》,積木出版。
46.章炳麟,1958,《齊物論釋》,藝文出版。
47.曹方編著,2005,《包裝設計實務》,江蘇美術出版。
48.范咸,1993,《重修臺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9.張建隆,1999,《看見老臺灣》,玉山社出版。
50.張光民主編,1995,《綠色設計》,外貿協會。
51.許杏蓉,2003,《現代商業包裝學 : 理論•觀念•實務》,視傳文化出版 : 北星圖書總經銷。
52.曹雪芹,1976,《紅樓夢》,文化圖書。
53.馮夢龍,1987,《喻世明言》,人民出版社。
54.馮夢龍,2002,《醒世�琩央n,華夏出版社。
55.馮夢龍,2008,《警世通言》,三民出版社。
56.焦桐,2003,《台灣飲食文選2》,二魚文化出版。
57.曾漢壽,2004,《綠色包裝設計》,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
58.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6,《臺海使槎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9.黃雅卿,1973,《臺灣中部地方性食品特產包裝研究》,雲院書城。
60.楊蓮福,2003,《圖說台灣ㄟ代誌》,博揚文化出版。
61.楊孟哲編,1996,《臺灣歷史影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62.楊宗魁,1993,《包裝造形設計》,邯鄲出版。
63.楊家駱主編,1974,《古今小說》,鼎文書局。
64.賈思勰,1970,《齊民要術》,藝文印書館。
65.賈蘭坡、杜耀西、李作智,1995,《中國史前的人類與文化》,幼獅文化。
66.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0,《包裝設計線面》,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7.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1,《節慶禮品包裝》,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8.莊伯和、徐韶仁,2002,《臺灣傳統工藝之美 : 臺灣工藝論•原住民工藝技術》,晨星發行。
69.莊伯和,1998,《台灣傳統工藝》漢光文化出版。
70.莊嚴出版社編輯部,1992,《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莊嚴出版。
71.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師大書院。
72.樂蘅軍編選,1982,《宋元話本小說》,國家出版。
73.樂蘅軍編選,1982《明代話本小說》,國家出版社。
74.歐陽修撰,1965,《歸田錄》,藝文印書館。
75.蒲松齡,1987,《醒世姻緣》,文化圖書。
76.劉鶚,1986,《老殘遊記》,輔新出版。
77.錢宗武、江灝譯注,1994,《尚書》,地球出版。
78.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檸檬黃文化出版。
79.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檸檬黃文化出版。
80.陳麗卿,1999,《百工圖:傳統、民俗、現代手工藝》,台灣省新聞處出版。
81.陳彥仲、葉益青、羅秀華,2006,《台灣地方特產》,遠足文化。
82.賴建都,2002,《臺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龍辰出版。
83.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等著;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出版。
84.蔡邕撰,1965,《獨斷》,藝文印書館。
85.羅貫中,2008,《三國演義》,世一出版社。
86.羅貫中,1998,《三遂平妖傳》,中華書局。
87.蘇轍撰,1989,《欒城集》,上海書店。
88.蘭陵笑笑生,1995,《金瓶梅》,三久出版。
89.Burall, P.,1994,"Green-ness is good for you, Design"。
90.Edward Denison,2006,"Packaging: Insipid or Imperative? ",《More Packaging Prototypes》,ROTOVISION SA,pp.9-12。
91.Emblem, Anne,,2000,《packaging prototypes》,Crans-Pres-Celigny, Switzerland : RotoVision。
92.Elkington, A.,1988,《The Green Designer, Design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93.Elkington, J, Hailes, J, Makower, J,1990,《The Green Consumer》,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2)論文集
1.王心怡,2003,"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模式",銘傳
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余宏毅,2003,"包裝設計策略之探討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彥伶,2004,"綠色產品包裝視覺設計與消費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綠色洗衣清潔劑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洪慧修,2002,"生命週期評估於沙發傢俱綠色設計上之應用",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張永忠,1998,"綠色設計教育現況探討與方向規劃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設計碩士論文。
6.黃淑惠,1997,"中國傳統文化與環境思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7.黃嘉儀,2003,"綠色包裝設計教學規劃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黃偉發,2005,"仿生包裝之造形意象研究 : 以臺日1990-2004年之包裝作品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組碩士論文。
9.廖家新,2002,"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與購買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劉鳳儀,2005,"商品包裝之設計符號對不同生活型態消費者產品體驗之影響-以喜餅盒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陳義興,2000,"不同環保態度的消費者對綠色行銷的反應",交通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文。
12.陳世華,2002,"商業包裝設計對提升商品價值感之探討-以不同涉入程度商品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13.陳芷萱,2003,"應用本土化設計風格於台灣當代商業包裝設計之視覺圖像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期刊
1.川原瑞源,1942,"油蒸與熬油:吃的鄉土生活",《民俗臺灣》第2輯,p.218。
3.池田敏雄,1947,"臺灣吃的習俗資料:出於臺北艋舺",《民俗臺灣》第7輯,pp.193-195。
4.吳珮涵,2003,"設計人談包裝設計及包裝教育",《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04期,p90-95。
5.胡文彥,2002,"家具與百工",《故宮文物月刊》,第17卷第7期,pp.83-106。
6.柴松林,1996,"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第25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4-7。
7.姚村雄,1997,"日據時期台灣本土特產之包裝設計",《台灣美術》,第37期,38-53。
8.許杏蓉,2002,"以「包裝造形」的角度探討台灣商業包裝設計",《藝設學報》,7月號,p.29-42。
9.許杏蓉,2004,"包裝造形美學-提升商品價值與生活層次",《設計》第116期,p.82、83。
10.許杏蓉,2004,"新包裝造形美學",《設計》,第119期,p.54、55。
11.許杏蓉,2005,"新包裝設計之美-調和感性與理性的造形",《藝術欣賞》,第1卷第9期,pp.39-43。
12.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區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食品類包裝為例",《科技學刊》,第11卷第2期,pp.339-360。
13.黃雅卿、姚村雄、李新富,2000,"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現況初探”,《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pp.313-326。
14.黃雅卿、陳俊宏,2002,"日本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初探–以農特產品包裝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六卷,pp.279-311。
15.曾漢壽,1996,"迎接綠色年代的包裝設計觀(上)",「貿易周刊」,第1706期,pp.4-8。
16.曾漢壽,1998,"綠色包裝設計之十-綠色包裝策略",《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88卷,pp.84-88。
17.曾漢壽,1998,"環境訴求之行銷不能誤導消費者",《設計》,第99卷,pp.74-76。
18.曾漢濤,1993,"以環保為觀點之包裝設計",《產品與包裝設計》,第54期,pp.52-56。
19.閆嬰紅、張雅雯,2006,"消費者對綠色包裝的認知程度",《亞東學報》第26期,p143-150。
20.廖佳玲,2001,"使用者至上-新社會的親和性設計",《設計》,第97期,pp.14-21。
21.劉銘龍、陳致谷,2005,"推動我國綠色包裝的契機",《臺灣包裝工業雜誌》,pp.104-107。
22.劉崇志,2001,"永續設計是工作還是使命",《設計》,第99期,pp.33、34。
23.陳俊智,2000,"以知識架構為基礎探討包裝設計程序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卷第一期,pp.1-9。
24.陳顯榮、許言,1999,"消費文化對產品設計之影響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四屆學術成果研討會》,pp.351-355。
25.陳家豪,2000,"環保化設計之國內外趨勢",《環保化設計實務趼討會》,pp.1-1~1-18。
26.陳振甫、王心怡,2004,"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要項",《朝陽設計學報》,第4期,p.37-55。
27.諸葛正,2004,"傳統工藝、綠色設計、適切設計與設計教育",《朝陽設計學報》,第4期,p.57-71。
28.謝明良,2002,"關於鋦釘補瓷術",《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9期,pp.50-65。
29.鄭源錦,1994,"綠色設計",《產品設計與包裝》,第56期,pp.30-37。
30.鄭源錦,2003,"包裝教育與包裝產業競爭力",《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02卷,pp.84-89。
31.鄭源錦,2004,"台灣的設計理念與技術發展",《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12卷,pp.74-76。
32.Brewer, G.,1991,"化腐朽為神奇–回收再生之設計",《產品設計與包裝》,第146期,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產品設計處,pp.60-62。
33.Burall, P.,1994,"Green-ness is good for you, Design",pp.22-24。

(4)研究報告
1.李康文,1997,"環境化設計之研究-生命週期分析技術之應用",國科會計畫,未標註頁數。
2.楊靜,2005,"1970年代「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的成立始末及其推廣活動成果之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研究所,計畫編號NSC93-2411-H-224-007。
3.Apisit Laistrooglai,Payoon Mosikarat and Malinee Wigran,2000,"Packaging Design with Natural Materials-A Study for Conserva",Silpakorn University Research &De velopment Institute, pp.1-32。

(5)網路資料
1.古典詩詞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gudianshici/lies.htm。
2.行政院環保署http://www.epa.gov.tw/(2008.6.15)。
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http://web1.nsc.gov.tw/(2008.6.18)。
4.洪明正,2000,如何提昇產業綠色競爭力-清潔生產與環境化設計研討會,經濟部工業局,http://proj.moeaidb.gov.tw/isdn/index.php(2007.6.18)。
5.國學數典論壇,http://bbs.gxsd.com.cn/index.php(2008.3.20)。
6.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2008.4.3)。
7.開放文學,http://www.open-lit.com/list.php(2008.7.10)。
8.嘉立資訊網,http://www.jali.com(2008.7.10)。
9.龍騰世紀古典文學,http://www.millionbook.net/gd/index.html(2008.7.10)。
10.陰陽碑
http://202.115.72.8/book2/xd/dl/cp/w/wangxiong/yyb/index.html(2007.6.15)。
11.韓非子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1879&if=gb(2008.9.11)。
12.環保共識論壇
http://www.ier.org.tw/phpBB2/viewtopic.php?p=806(2007.6.15)。
13. 簫堯中國詩苑,http://www.xysa.com/quantangshi/t-index.htm(2008.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7.曾漢壽,2004,《綠色包裝設計》,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
2. 57.曾漢壽,2004,《綠色包裝設計》,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
3. 4.吳珮涵,2003,"設計人談包裝設計及包裝教育",《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04期,p90-95。
4. 4.吳珮涵,2003,"設計人談包裝設計及包裝教育",《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04期,p90-95。
5. 6.柴松林,1996,"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第25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4-7。
6. 6.柴松林,1996,"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第25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4-7。
7. 11.許杏蓉,2005,"新包裝設計之美-調和感性與理性的造形",《藝術欣賞》,第1卷第9期,pp.39-43。
8. 11.許杏蓉,2005,"新包裝設計之美-調和感性與理性的造形",《藝術欣賞》,第1卷第9期,pp.39-43。
9. 12.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區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食品類包裝為例",《科技學刊》,第11卷第2期,pp.339-360。
10. 12.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區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食品類包裝為例",《科技學刊》,第11卷第2期,pp.339-360。
11. 13.黃雅卿、姚村雄、李新富,2000,"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現況初探”,《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pp.313-326。
12. 13.黃雅卿、姚村雄、李新富,2000,"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現況初探”,《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pp.313-326。
13. 14.黃雅卿、陳俊宏,2002,"日本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初探–以農特產品包裝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六卷,pp.279-311。
14. 14.黃雅卿、陳俊宏,2002,"日本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初探–以農特產品包裝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六卷,pp.279-311。
15. 16.曾漢壽,1998,"綠色包裝設計之十-綠色包裝策略",《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88卷,pp.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