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籍
1.于潤琦,2003,《文人筆下的舊京風情》中國文聯出版。
2.文康,1981,《兒女英雄傳》,利大出版。
3.王雲五主編,年份不詳,《欽定授時通考》,臺灣商務出版。
4.王必昌,1984,《重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5.王炳南,1994,《商品包裝》,世界文物出版社。
6.孔晁注,1968,《逸周書》,藝文印書館。
7.方以智撰;王雲五主編,年份不詳,《物理小識》,臺灣商務出版。
8.孔丘;李金水主編,2007,《論語》,維多利亞圖書文化出版;旭昇總經銷。
9.左丘明;王守謙譯注,1985,《左傳選譯注》,人民出版。
10.司馬遷;李國祥、李長弓、張三夕譯注,1985,《史記選譯》,巴蜀出版。
11.世一編輯部,1993,《二十四孝》,世一出版社。
12.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新形象出版。
13.伊永文1998《明清飲食研究》洪葉文化。
14.李天來,1992,《包裝點線面》,新形象出版。
15.李伯元,1984,《文明小史》,廣雅出版。
16.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丁佩芝、陳月霞譯,2000,《利器》,時報文化出版。
17.佚名,1987,《笑林廣記》,金楓出版。
18.吳承恩,1983,《西遊記》,世新出版。
19.吳敬梓,1987,《儒林外史》,世一出版。
20.李寶嘉,1991,《官場現形記》,智揚出版。
21.李漁,1978,《閒情偶寄》,長安出版。
22.李汝珍,1990,《鏡花緣》,聯經出版社。
23.呂不韋,1969,《呂氏春秋》,藝文印書館。
24.佚名,1978,《朴通事諺解》,中央研究院。
25.杜瑞澤,2002,《產品永續設計-綠色設計理論與實務》,亞太圖書出版社。
26.孟元老,2004,《圖解東京夢華錄 : 人間天堂東京(開封)歷史導
遊》,實學社出版。
27.孟子作;楊伯峻譯注 ,1986,《孟子譯注》,華正出版。
28.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9.周素娥,1999,《包裝設計管理 : 技術與材料》,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
30.金子修也;藝風堂編輯部編譯,2000,《包裝設計》,藝風堂出版社。
31.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1993,《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縣府出版。
32.林品章,2000,《視覺傳達設計理論與實踐》,全華出版。
33.林海音,1999,《城南舊事》,格林文化。
34.林乃燊,1992,《中國飲食文化》,南天出版。
35.孟元老,1965,《東京夢華錄》,藝文印書館。
36.施耐庵,1999,《水滸傳》,智揚出版。
37.抱甕老人,1988,《今古奇觀》,智揚出版。
38.笑笑生,1984,《金瓶梅》,文化出版。
39.凌濛初,2003,《初刻拍案驚奇》,五南叢書。
40.凌濛初,2003,《二刻拍案驚奇》,五南叢書。
41.宮崎清主編,2005,《日本編織文化:亞太編織藝術中日編織工藝交流展》,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42.祝敏徹譯,1985,《詩經譯註》,古籍出版公司。
43.翁徐得、宮崎清編著,2001,《人心之華 : 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44.高春明,1998,《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灣商務出版。
45.高豐,2006,《中國設計史》,積木出版。
46.章炳麟,1958,《齊物論釋》,藝文出版。
47.曹方編著,2005,《包裝設計實務》,江蘇美術出版。
48.范咸,1993,《重修臺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9.張建隆,1999,《看見老臺灣》,玉山社出版。
50.張光民主編,1995,《綠色設計》,外貿協會。
51.許杏蓉,2003,《現代商業包裝學 : 理論•觀念•實務》,視傳文化出版 : 北星圖書總經銷。
52.曹雪芹,1976,《紅樓夢》,文化圖書。
53.馮夢龍,1987,《喻世明言》,人民出版社。
54.馮夢龍,2002,《醒世�琩央n,華夏出版社。
55.馮夢龍,2008,《警世通言》,三民出版社。
56.焦桐,2003,《台灣飲食文選2》,二魚文化出版。
57.曾漢壽,2004,《綠色包裝設計》,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社。58.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6,《臺海使槎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9.黃雅卿,1973,《臺灣中部地方性食品特產包裝研究》,雲院書城。
60.楊蓮福,2003,《圖說台灣ㄟ代誌》,博揚文化出版。
61.楊孟哲編,1996,《臺灣歷史影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62.楊宗魁,1993,《包裝造形設計》,邯鄲出版。
63.楊家駱主編,1974,《古今小說》,鼎文書局。
64.賈思勰,1970,《齊民要術》,藝文印書館。
65.賈蘭坡、杜耀西、李作智,1995,《中國史前的人類與文化》,幼獅文化。
66.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0,《包裝設計線面》,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7.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2001,《節慶禮品包裝》,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8.莊伯和、徐韶仁,2002,《臺灣傳統工藝之美 : 臺灣工藝論•原住民工藝技術》,晨星發行。
69.莊伯和,1998,《台灣傳統工藝》漢光文化出版。
70.莊嚴出版社編輯部,1992,《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莊嚴出版。
71.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師大書院。
72.樂蘅軍編選,1982,《宋元話本小說》,國家出版。
73.樂蘅軍編選,1982《明代話本小說》,國家出版社。
74.歐陽修撰,1965,《歸田錄》,藝文印書館。
75.蒲松齡,1987,《醒世姻緣》,文化圖書。
76.劉鶚,1986,《老殘遊記》,輔新出版。
77.錢宗武、江灝譯注,1994,《尚書》,地球出版。
78.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檸檬黃文化出版。
79.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檸檬黃文化出版。
80.陳麗卿,1999,《百工圖:傳統、民俗、現代手工藝》,台灣省新聞處出版。
81.陳彥仲、葉益青、羅秀華,2006,《台灣地方特產》,遠足文化。
82.賴建都,2002,《臺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龍辰出版。
83.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等著;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貓頭鷹出版。
84.蔡邕撰,1965,《獨斷》,藝文印書館。
85.羅貫中,2008,《三國演義》,世一出版社。
86.羅貫中,1998,《三遂平妖傳》,中華書局。
87.蘇轍撰,1989,《欒城集》,上海書店。
88.蘭陵笑笑生,1995,《金瓶梅》,三久出版。
89.Burall, P.,1994,"Green-ness is good for you, Design"。
90.Edward Denison,2006,"Packaging: Insipid or Imperative? ",《More Packaging Prototypes》,ROTOVISION SA,pp.9-12。
91.Emblem, Anne,,2000,《packaging prototypes》,Crans-Pres-Celigny, Switzerland : RotoVision。
92.Elkington, A.,1988,《The Green Designer, Design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93.Elkington, J, Hailes, J, Makower, J,1990,《The Green Consumer》,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2)論文集
1.王心怡,2003,"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模式",銘傳
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余宏毅,2003,"包裝設計策略之探討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林彥伶,2004,"綠色產品包裝視覺設計與消費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綠色洗衣清潔劑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洪慧修,2002,"生命週期評估於沙發傢俱綠色設計上之應用",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張永忠,1998,"綠色設計教育現況探討與方向規劃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設計碩士論文。6.黃淑惠,1997,"中國傳統文化與環境思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7.黃嘉儀,2003,"綠色包裝設計教學規劃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黃偉發,2005,"仿生包裝之造形意象研究 : 以臺日1990-2004年之包裝作品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視覺傳達設計組碩士論文。9.廖家新,2002,"台灣地區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與購買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0.劉鳳儀,2005,"商品包裝之設計符號對不同生活型態消費者產品體驗之影響-以喜餅盒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1.陳義興,2000,"不同環保態度的消費者對綠色行銷的反應",交通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文。12.陳世華,2002,"商業包裝設計對提升商品價值感之探討-以不同涉入程度商品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13.陳芷萱,2003,"應用本土化設計風格於台灣當代商業包裝設計之視覺圖像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期刊
1.川原瑞源,1942,"油蒸與熬油:吃的鄉土生活",《民俗臺灣》第2輯,p.218。
3.池田敏雄,1947,"臺灣吃的習俗資料:出於臺北艋舺",《民俗臺灣》第7輯,pp.193-195。
4.吳珮涵,2003,"設計人談包裝設計及包裝教育",《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04期,p90-95。5.胡文彥,2002,"家具與百工",《故宮文物月刊》,第17卷第7期,pp.83-106。
6.柴松林,1996,"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第25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pp.4-7。7.姚村雄,1997,"日據時期台灣本土特產之包裝設計",《台灣美術》,第37期,38-53。
8.許杏蓉,2002,"以「包裝造形」的角度探討台灣商業包裝設計",《藝設學報》,7月號,p.29-42。
9.許杏蓉,2004,"包裝造形美學-提升商品價值與生活層次",《設計》第116期,p.82、83。
10.許杏蓉,2004,"新包裝造形美學",《設計》,第119期,p.54、55。
11.許杏蓉,2005,"新包裝設計之美-調和感性與理性的造形",《藝術欣賞》,第1卷第9期,pp.39-43。12.黃雅卿、姚村雄,2002,"臺灣地區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食品類包裝為例",《科技學刊》,第11卷第2期,pp.339-360。13.黃雅卿、姚村雄、李新富,2000,"臺灣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現況初探”,《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pp.313-326。14.黃雅卿、陳俊宏,2002,"日本地方性特產包裝設計初探–以農特產品包裝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六卷,pp.279-311。15.曾漢壽,1996,"迎接綠色年代的包裝設計觀(上)",「貿易周刊」,第1706期,pp.4-8。
16.曾漢壽,1998,"綠色包裝設計之十-綠色包裝策略",《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88卷,pp.84-88。17.曾漢壽,1998,"環境訴求之行銷不能誤導消費者",《設計》,第99卷,pp.74-76。18.曾漢濤,1993,"以環保為觀點之包裝設計",《產品與包裝設計》,第54期,pp.52-56。
19.閆嬰紅、張雅雯,2006,"消費者對綠色包裝的認知程度",《亞東學報》第26期,p143-150。20.廖佳玲,2001,"使用者至上-新社會的親和性設計",《設計》,第97期,pp.14-21。
21.劉銘龍、陳致谷,2005,"推動我國綠色包裝的契機",《臺灣包裝工業雜誌》,pp.104-107。22.劉崇志,2001,"永續設計是工作還是使命",《設計》,第99期,pp.33、34。
23.陳俊智,2000,"以知識架構為基礎探討包裝設計程序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卷第一期,pp.1-9。24.陳顯榮、許言,1999,"消費文化對產品設計之影響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四屆學術成果研討會》,pp.351-355。
25.陳家豪,2000,"環保化設計之國內外趨勢",《環保化設計實務趼討會》,pp.1-1~1-18。
26.陳振甫、王心怡,2004,"整合消費者觀點之綠色產品包裝設計評量要項",《朝陽設計學報》,第4期,p.37-55。27.諸葛正,2004,"傳統工藝、綠色設計、適切設計與設計教育",《朝陽設計學報》,第4期,p.57-71。28.謝明良,2002,"關於鋦釘補瓷術",《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9期,pp.50-65。29.鄭源錦,1994,"綠色設計",《產品設計與包裝》,第56期,pp.30-37。30.鄭源錦,2003,"包裝教育與包裝產業競爭力",《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02卷,pp.84-89。31.鄭源錦,2004,"台灣的設計理念與技術發展",《臺灣包裝工業雜誌》,第112卷,pp.74-76。32.Brewer, G.,1991,"化腐朽為神奇–回收再生之設計",《產品設計與包裝》,第146期,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產品設計處,pp.60-62。
33.Burall, P.,1994,"Green-ness is good for you, Design",pp.22-24。
(4)研究報告
1.李康文,1997,"環境化設計之研究-生命週期分析技術之應用",國科會計畫,未標註頁數。
2.楊靜,2005,"1970年代「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的成立始末及其推廣活動成果之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暨研究所,計畫編號NSC93-2411-H-224-007。
3.Apisit Laistrooglai,Payoon Mosikarat and Malinee Wigran,2000,"Packaging Design with Natural Materials-A Study for Conserva",Silpakorn University Research &De velopment Institute, pp.1-32。
(5)網路資料
1.古典詩詞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gudianshici/lies.htm。
2.行政院環保署http://www.epa.gov.tw/(2008.6.15)。
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http://web1.nsc.gov.tw/(2008.6.18)。
4.洪明正,2000,如何提昇產業綠色競爭力-清潔生產與環境化設計研討會,經濟部工業局,http://proj.moeaidb.gov.tw/isdn/index.php(2007.6.18)。
5.國學數典論壇,http://bbs.gxsd.com.cn/index.php(2008.3.20)。
6.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2008.4.3)。
7.開放文學,http://www.open-lit.com/list.php(2008.7.10)。
8.嘉立資訊網,http://www.jali.com(2008.7.10)。
9.龍騰世紀古典文學,http://www.millionbook.net/gd/index.html(2008.7.10)。
10.陰陽碑
http://202.115.72.8/book2/xd/dl/cp/w/wangxiong/yyb/index.html(2007.6.15)。
11.韓非子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1879&if=gb(2008.9.11)。
12.環保共識論壇
http://www.ier.org.tw/phpBB2/viewtopic.php?p=806(2007.6.15)。
13. 簫堯中國詩苑,http://www.xysa.com/quantangshi/t-index.htm(2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