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國巨匠(1994a)。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風眠。台北:錦繡。
中國巨匠(1994b)。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傅抱石。台北:錦繡。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資料集刊第21輯-資優教育專輯,1-12。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6)。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德育(1999)。台灣水墨之繼絕存亡。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麗雁(2003)。視覺文化理論與實踐之美國經驗。第四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王耀庭(1990)。丹青彩繪-漢唐間繪畫的發展。美感與造形(郭繼生編)。台北:聯經。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懷碩(1998)。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
吳長鵬(1996)。水墨造形遊戲。台北:心理。
呂燕卿(1999)。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論文集,5-22。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編)。台北:桂冠圖書。
李可染(1989)。李可染畫論(王琢編)。台北:丹青。
李宜潔(2002)。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李金環、李隆壽、蘇慶田(1986)。兒童水墨畫。高雄:復文。
李振明(2002)。變與不變之間-台灣彩墨發展的變因探討。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李渝(1985)。中國繪畫史(James F. Cahill原著)。台北:雄獅。
李進士(2003)。國小六年級水墨畫教學研究-後現代視覺藝術創作理念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賢輝(2002)。科技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編)。台北:桂冠圖書。
李霖燦(1987)。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
林仁傑(1997)。我國美術資優教育問題探討與因應對策。美育,84,1-16。
林玉山(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山(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一期。
林田壽(1991)。國小國畫教學之現況調查與其理論基礎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林怡君(2003)。台灣當代水墨畫中的後現代傾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惺嶽(1995)。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柯文吉(2003)。中等學校美術班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洪根深(2004)。心墨無法。美術高雄2003-心墨無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倪再沁(1995)。中國水墨•台灣趣味-台灣水墨發展之批判。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
倪再沁(2002)。論水墨藝術之抽象性。藝術家,327,274-279。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編)。台北:桂冠圖書。
徐秀菊、張德勝(2003)。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悲鴻(1987)。徐悲鴻藝術文集(下冊)(徐伯陽、金山合編)。台北:藝術家。
袁汝儀(1994)。由戰後臺灣的五種視覺對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39-52。袁金塔(2000)。台灣大專院校水墨畫教育之探討-以台灣師大、台灣藝院、文化大學為例。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袁金塔(2002)。新世紀大學水墨畫教學之課程設計。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袁金塔(2004)。「橘枳之間」-從美術教育觀察高雄水墨畫的發展與特色。美術高雄2003-心墨無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千惠(2002)。水墨觀念與文化修辭的再對辯-關於當代水墨與當代藝術的接軌和立論問題。藝術家,6 (325),397-399。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
張世平(2000)。行動研究法。教育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張全成(1998)。後現代藝術教育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9-29。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教師登記及專業人員進用辦法。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教育部(76)參字第33961號令訂定發布。
教育部(1989)。國民中小學美術班教材大綱試用本。教育部國教司編印。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各年級教學科目及授課內容參考原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印。
曹筱玥(2002)。七○年代鄉土寫實風潮對於台灣水墨發展影響之觀察。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郭禎祥(1991)。視覺藝術的教育(Eisner原著)。台北:文景。
郭禎祥(1993a)。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禎祥(1993b)。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論文發表於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編)。台北:桂冠圖書。
郭靜姿(1994)。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問題探討。資優教育季刊,53,1-9。郭繼生(1990)。紙上雲煙-明清的繪畫。美感與造形(郭繼生編)。台北:聯經。
陳宸如(2002)。美術資優教育之合作評鑑策略初探。美育,129,85-92。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麥郁敏(2004)。劉國松現代水墨畫技法在國小六年級水墨教學上之應用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系碩士論文。彭竹君(2001)。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國安(1998)。美術資優教育的問題與對策。明倫學報,2,69-75。曾淑容(2000)。資賦優異和特殊才能。新特殊教育通論,295-333。台北:五南。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教學設計實務。論文發表於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規劃與實務進階研習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01/28/2002。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編)。台北:桂冠圖書。
黃光男(1999)。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明月、陳瓊花(2004)。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規劃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報告。
黃美賢(2003)。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葉淑芳(2002)。國民中學水墨畫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水墨畫教學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重要性。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葛路(1987)。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
劉國松(2002)。現代水墨畫的緣起、發展及影響。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劉淑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投縣竹山鎮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二版)。台北:水牛。
劉豐榮(2002)。藝術教育中社會取向觀點之發展。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編)。台北:桂冠圖書。
蕭瓊瑞(1991)。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台中:伯亞。
蕭瓊瑞(1994)。「現代水墨畫」在戰後台灣的生成、開展與反省。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閻麗川(1987)。中國美術史略。台北:丹青。
謝東山、朱珮儀(2002)。前衛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出路。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羅美蘭(1997)。兒童水墨畫教學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591-638。蘇振明(1994)。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中華色研。
二、外文部分
Bates, J.K. (2000). Becoming an art teacher. California: Wadsworth.
Blandy, D. & Hoffman, E. (1993). Toward an art education of plac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1), 22-33.
Chalmers, F.G. (1996). Celebrating pluralism: Art,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Los Angeles, CA: 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Clark, G., Day, M., & Greer, W.D. (1987).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Becoming students of art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1(2), 1-82.
Clark, G. & Zimmerman, E. (1983). Toward establishing first class, unimpeachable art curricula prior to implement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4(2), 78-85.
Danto, A.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veport, M. (2000).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lishing the lens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61-375.
Davis, G.A., & Rimm, S.B. (1989).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New York: McGraw-Hall Book Co.
Delacruz, E.M. & Dunn, P.C. (1996). The evolution of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0(3), 67-82.
Efland A.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 (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isner, E.W. (1989).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Rest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Freedman, K. (2000).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Lanier, V. (1972). Objectives of teaching art. Art Education, 25(3), 15-19.
Lowenfeld, V. & Brittain, W.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8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Marland, S. (1972).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Report to Congress by the U.S.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Renzulli, J.S.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d model: A guide for developing defensible programs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Mansfield Center, Conn.: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Renzulli, J.S. (1986). The Three-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creative productivity. In R.J. Sternbergy & J. Davidson(EDS).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New York: Cambridge.
Rogoff, I. (2001).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14-26). New York: Routledge.
Saylor, T.G., Alexander, W.M., & Lewis, A.J.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mith, R. (2000). Readings in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A Literature of education reform. Reston, Virgini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avin, K. (2002). Engaging advertisements: Looking for meaning in and through art education. Visual Arts research, 28(2), 38-47.
Treffinger, D.J. (1975). Teaching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priority for the gifted & talented. Gifted Child Quarterly, 19, 46-59.
Wood, P., Frascina, F., Harris, J., & Harrison, C. (1993). Modernism in dispute, art since the forties.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