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2: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瑛
研究生(外文):Chen Mei Ying
論文名稱:大學生使用「新日語借詞」之態度與接受度—以輔仁大學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and Acceptanc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in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in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指導教授:吳素倩吳素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SU QI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翻譯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翻譯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新日語借詞新詞外來詞態度接受度翻譯策略
外文關鍵詞:New Japanese Loanwordnew wordloanwordattitudeacceptancetranslating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9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鑒於台灣的大眾傳播媒體(電視、報紙、雜誌等)中出現不加翻譯而直接使用的日語借形詞(本論文稱「新日語借詞」)日益增多,引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
1. 了解目前台灣社會使用「新日語借詞」之情形。
2. 經由量化的問卷調查,找出大學生對於「新日語借詞」的看法是否有所差異。
3. 分析出版社編輯對於「新日語借詞」之使用態度與看法。

本論文以分組(日文組/非日文組)的方式,利用量化的問卷調查探討大學生使用「新日語借詞」的態度與接受度。同時以質化的訪談調查方式瞭解出版社編輯對使用「新日語借詞」的看法。最後,根據問卷與訪談結果,討論譯者面對「新日語借詞」時,應採取何種翻譯策略。

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如下:
1. 台灣社會使用的「新日語借詞」主要以大眾傳播媒體為傳播管道,詞彙範圍與當今的流行主題有關。
2. 不同組別對於「新日語借詞」的理解與接受度的確有所不同。
3. 不同組別對於「新日語借詞」的使用或態度,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4. 非日文組對「新日語借詞」的接受程度略高於排斥程度。
5. 針對頻繁使用「新日語借詞」會降低國人的中文程度之看法,問卷結果與學者的看法類似,但編輯群的意見與學者看法有差異。
6. 出版社編輯對於「新日語借詞」之使用持保守態度。

關鍵字:新日語借詞、新詞、外來詞、態度、接受度、翻譯策略
More and more mass media in Taiwan (TV shows, newspapers, magazines, etc.) now use New Japanese Loanwords, instead of translating the Japanese words into Chinese.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became interested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thesis has three research purposes:
1.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in Taiwan,
2.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survey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view New Japanese Loanwords differently, and
3. to analyze the viewpoints of editors of publishing firms about the us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Using questionnaires, this research surveyed how two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apanese Group/Non-Japanese Group) viewed and accepted New Japanese Loanwords. This thesis also us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o analyze editors’ viewpoints about New Japanese Loanwords.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 strategies translators must adopt when dealing with New Japanese Loanword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mass media are the major channel of dissemination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and New Japanese Loanwords are about current, fashionable topics.
2.The two groups surveyed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3.The two groups surveyed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or the attitude toward New Japanese Loanwords.
4.The acceptanc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by the Non-Japanese Group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objection.
5.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similar to the views of scholars that frequent us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may adversely affect the u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while editors of publishing firms think otherwise.
6.Editors of publishing firms take a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use of New Japanese Loanwords.

Keywords: New Japanese Loanword, new word, loanword, attitude, acceptance, translating strateg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參考
第一節 態度與接受度
一、 態度
二、 接受度
第二節 文化與語言
一、 文化與語言
二、 文化與語言的關係
第三節 新詞
一、 新詞概念
二、 新詞定義
三、 新詞分類
四、 新詞的表現形式
五、 使用新詞的心態
第四節 借詞
一、 借詞概念
二、 借詞定義
三、 借詞分類
四、 借詞的產生
第五節 台灣語言之多元化現象
一、 歷史背景
二、 日語借詞對中文之影響
三、 台灣語言多元化現象
四、 台灣社會使用「新日語借詞」之現況
第六節 日本社會使用外來語之現況
一、 為什麼日本人要使用外來語
二、 日本社會使用外來語之現況與反應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一、 建立研究主題
二、 文獻探討
三、 建立研究架構
四、 問卷設計、預試
五、 執行問卷調查
六、 問卷資料電腦化
七、 訪談問卷設計
八、 執行訪談調查
九、 資料歸納與分析.
十、 研究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 問卷調查
一、 問卷調查對象與分組
二、 問卷設計
三、 問卷調查執行
四、 資料分析方法
第三節 訪談調查
一、 訪談對象
二、 訪談問卷設計
三、 訪談執行
四、 訪談資料整理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一、 基本資料變項現況分析
二、 變項分析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
一、 出版社基本資料
二、 「新日語借詞」之討論
三、 「新日語借詞」之翻譯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新日語借詞」翻譯之討論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新日語借詞」一覽表
附錄二:編碼簿
附錄三:調查問卷
附錄四:出版社訪談問卷
附錄五:訪談內容文字稿

表目次表
4-1性別次數分配表
表4-2 會說方言之次數分配表
表4-3 學日文時間長短次數分配表
表4-4 家人會日文與否次數分配表
表4-5 學過的外國語言次數分配表
表4-6 喜歡日本流行文化與否次數分配表
表4-7 接觸日本流行文化頻率次數分配表
表4-8 自認哈日族與否次數分配表
表4-9 接觸「新日語借詞」之管道次數分配表
表4-10 對於「新日語借詞」的感覺次數分配表
表4-11 使用「新日語借詞」之動機次數分配表
表4-12 遇到不懂的「新日語借詞」之應對次數分配表
表4-13 「新日語借詞」對於學習日文有幫助與否次數分配表
表4-14 是否因說話對象懂日文而刻意使用「新日語借詞」次數分配表
表4-15 是否因說話對象不懂日文而減少使用「新日語借詞」次數分配表
表4-16 是否依場合或說話對象決定使用「新日語借詞」次數分配表
表4-17 遇到不懂的「新日語借詞」之應對次數分配表
表4-18 「新日語借詞」對於學習日文是否有幫助次數分配表
表4-19 對於他人常常或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之感覺次數分配表
表4-20 使用「新日語借詞」之優點次數分配表
表4-21 使用「新日語借詞」之缺點次數分配表
表4-22看到「自慢」之感覺次數分配表
表4-23看到「放題」之感覺次數分配表
表4-24看到「激安」之感覺次數分配表
表4-25「漢字」對於「新日語借詞」的理解是否有幫助次數分配表
表4-26-1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是否會降低國人的中文程度次數分配
表4-26-2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是否會降低國人的中文程度次數分配表
表4-27「新日語借詞」之使用頻率次數分配表
表4-28學習日文時間長短對於新日語借詞「自慢」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29學習日文時間長短對於新日語借詞「放題」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0學習日文時間長短對於新日語借詞「激安」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1學習日文時間長短覺得「漢字」對於「新日語借詞」的理解是否有 幫助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2學習日文時間長短對於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是否會降低國人中文程度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3學習日文時間長短對於「新日語借詞」的使用頻率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4非日文組與日文組對新日語借詞「自慢」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5非日文組與日文組對新日語借詞「放題」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6非日文組與日文組對新日語借詞「激安」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7非日文組與日文組覺得「漢字」對於「新日語借詞」的理解是否有幫助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8非日文組與日文組對於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是否會降低國人中文程度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39非日文組與日文組對於「新日語借詞」的使用頻率之看法交叉分析表
表4-40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
表4-41態度量表卡方檢定

圖目次
圖2-1 態度的概念圖
圖3-1研究流程
圖3-2 操作架構
圖4-1性別百分比
圖4-2會說方言之百分比
圖4-3學日文時間長短百分比
圖4-4家人會日文與否百分比
圖4-5學過的外國語言百分比
圖4-6喜歡日本流行文化與否百分比
圖4-7接觸日本流行文化頻率百分比
圖4-8自認哈日族與否百分比
圖4-9接觸「新日語借詞」之管道百分比.
圖4-10對於「新日語借詞」的感覺百分比
圖4-11使用「新日語借詞」之動機百分比
圖4-12遇到不懂的「新日語借詞」之應對百分比
圖4-13「新日語借詞」對於學習日文有幫助與否百分比
圖4-14是否因說話對象懂日文而刻意使用「新日語借詞」百分比
圖4-15是否因說話對象不懂日文而減少使用「新日語借詞」百分比
圖4-16是否依場合或說話對象決定使用「新日語借詞」百分比
圖4-17遇到不懂的「新日語借詞」之應對百分比
圖4-18「新日語借詞」對於學習日文是否有幫助百分比
圖4-19對於他人常常或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之感覺百分比
圖4-20使用「新日語借詞」之優點百分比
圖4-21使用「新日語借詞」之缺點百分比
圖4-22看到「自慢」之感覺百分比
圖4-23看到「放題」之感覺百分比
圖4-24看到「激安」之感覺百分比
圖4-25「漢字」對於「新日語借詞」的理解是否有幫助百分比
圖4-26-1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是否會降低國人的中文程度百分比
圖4-26-2大量使用「新日語借詞」是否會降低國人的中文程度百分比
圖4-27「新日語借詞」之使用頻率百分比
一、中文部分(依筆劃順序排列)
1. (中)樂黛云、(法)李比雄主編(1998)。《跨文化對話》。上海市︰上海文化。
2. 內田治、醍醐朝美等著(2000)。《問卷調查應用入門》。台北市:小知堂文化。
3. 王金凱(1997)。〈關於外來語的思考〉。《洛陽師專學報》。第16卷第4期,P78-80。
4. 王國齡(2003)。〈台灣中文詞彙之新日語借詞研究――日本流行文化影響之下產生的新借詞――〉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5. 王曉秋(2000)。《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
6. 亓婷婷(1989)。〈略論台灣地區流行新詞與社會心理的關係(下)〉。《華文世界》。第52期,P24-32。
7. 史有為(1991)。《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吉林:吉林教育。
8. 史有為(1995)。〈外來的“外來語”及其他〉。《詞庫建設通訊》。第7期, P8-13。
9. 史有為(2000)。《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
10. 田惠剛(1993)。〈漢語“外來詞”概念界定獻疑〉。《詞庫建設通訊》。第2期,P19-21。
11. 朱鳳仙(2001)。〈中日同形詞在(廚房)譯本上之對比研究〉。輔仁大學翻譯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余志鴻(1999)。〈新舊詞語交替的文化資訊〉。《語文建設》。第4期,P44-46。
13. 吳岳樺(2002)。〈從中日兩國外來詞看雙方之異文化交流〉。《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2年校際學術研討會『異文化裡的陌生人』》。台北市: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
14. 吳致君(1995)。〈漢語借詞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5. 李天鐸主編(2002)。《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市:遠流。
16.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17. 李美華等譯(1998a)。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台北市:時英。
18. 李美華等譯(1998b)。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台北市:時英。
19. 李學經、李愛玲(1989)。〈語言.文化.翻譯〉。《殷督學刊》。第1期。P112-117
20. 肖賢彬(1995)。〈關於語言的 “陌生化”〉。《漢語學習》。第85期,P30-31。
21. 車文博(1993)。《心理諮詢百科全書》。台北市:曉園。
22. 邢福義(2000)。《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3. 岩淵功一(1998)。〈日本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第125期,P14-37。
24.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
25. 邵敬敏(1995)。《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
26. 邱琡雯主編(200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市:遠流。
27. 姚榮松(1987)。〈小小台灣。語言爆炸〉。《國文天地》。6月,P31-38。
28. 姚榮松(1991)。〈外來語—廉價的朱古力?或入超的舶來品?〉。《國文天地》。第7卷第6期,P.28-36。
29. 姚榮松(1992)。〈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第37期,P329-362。
30. 姚漢銘(1998)。《新詞語.社會.文化》。上海:上海辭書。
31. 施正鋒、張學謙等著(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附錄4。台北市:前衛。
32. 柳多利(1998)。〈90年代中國大陸新詞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
33. 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著,蘇宜青譯(1994)。《語言、社會和同一性》。台北市:桂冠。
34. 范文美編(2000)。《翻譯再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台北市:書林。
35.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詞庫工作組(199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外來概念詞詞庫”總說明〉。《詞庫建設通訊》。第1期,P4-12。
36. 孫維張(1991)。《漢語社會語言學》。貴州 : 貴州人民出版社。
37.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38. 馬祖毅(1998)。《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
39. 國語日報出版部編輯組主編(1981)。《國語日報外來語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
40. 常敬宇(1995)。〈論近十年來新詞語的形成及其特點〉。《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台北市:中華語文。
41. 張良澤(1982)。〈存留於台灣的日語—兼論“國語”教育〉。《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市:彰縣文化。
42.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
43. 許威漢(2000)。《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彙學》。太原:書海。
44. 許斐絢(1999)。〈從報章流行語看目前台灣的文化現象〉。《華文世界》。第93期,P1-14。
45. 許斐絢(2000)。〈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46. 許極燉(2001)。《台灣話流浪記》。台南市:真平。
47. 許寶強、袁偉選編(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49. 陳建民、譚志明(1993)。《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究:第三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市 : 北京語言學院。
50. 陳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51.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編著(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52. 陳德愉(1997)。〈超人氣歌手席捲全台 成群女生全都很「安室」〉。《新新聞》。第527期,P69-70。
53. 陳膺強(1994)。《應用抽樣調查》。台北市:台灣商務。
54.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1992)。《索緒爾》。台北市:桂冠。
55. 游育進(2003)。〈證券客戶對證券公司銷售壽險商品接受度之研究〉。銘傳大學經濟學系保險經營與金融經濟碩士學位論文。
56. 湯廷池(1989)。〈新詞創造與漢語詞法(上)〉。《大陸雜誌》。78卷。第4期,P149-163。
57. 黃河清(1994)。〈漢語外來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詞庫建設通訊》。第3期,P19-26。
58. 黃河清(1995)。〈漢語外來影響詞〉。《詞庫建設通訊》。第7期,P14-26。
59. 黃河清(1997)。《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的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60.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
61. 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旗標。
62. 楊承淑(2000)。《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縣:輔仁大學。
63. 楊國章﹙1992﹚。《原始文化與語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64. 董樹藩(1998)。《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國家。
65. 熊意文(2003)。〈漫畫中未譯擬聲擬態辭之初探---對讀者閱讀樂趣之影響〉。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66. 劉叔新(1990)。《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
67. 蔡愛玲、蔡愛芬(2003)。〈日語借詞之借用調查與研究〉。《「掌握學術新趨勢、接軌國際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應用語文組論文集; Proceedings of "Stay on Top of Academic Trends, Connect Internationally"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68.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市:自立晚報。
69. 蕭鏡堂(1991)。《市場研究—理論.方法.運用—》台北市:編著者。
70. 戴昭銘(1996)。《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71. 羅慧雯(1996)。〈台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72. 顧嘉祖、陸昇(1990)。《語言與文化》。上海 : 上海外語教育。

二、外文部分(日文部分依五十音順序排列)
1. 石綿敏雄(2001)『外来語の総合的研究』東京堂
2. 井上史雄(2001)『日本語は生き残れるか-経済言語学の視点から』PHP研究所
3. 黄国彦(1983)。「中日外来語の対照分析」『中日文化』12期。P.56-98
4. 「国際社会に対応する日本語の在り方」 『SCIENCE OF HUMANITY BENSEI』33(2001)勉誠出版
5. 野角幸子(1998)『日本社会にあぶれるカタカナ語』東京:新風舎
6. 水谷静夫など(1987)『文字・表記と語構成』東京:朝倉
7.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1998).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三、網路資料(依筆劃順序排列)
1.本岡佐智子「外来語の受容と管理:言語政策の視点から」『北海道文教大学論集第五号』。檢索日期:2004.12.14。取自 http://libro.do-bunkyodai.ac.jp/ronshu/Ronsyu_No5/Bunkyoudai_Ronsyu_No5/05OKAMOTOa.pdf
2.台灣簡史。我的E政府。檢索日期:2005.01.19。取自 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show_book.php?path=2_001_001
3.国立国語研究所2003「外来語に関する意識調査」。檢索日期:2004.11.18。取自http://www.kokken.go.jp/katsudo/kenkyu_jyo/genzai/ishiki/index.html
4.張賀。2003。〈令人眼花撩亂—天天出新詞的背後〉。《人民日報》。第16版。檢索日期:2005.01.17。取自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54/class001800001/hwz227391.htm
5.曾榮汾。1998。《新詞語料彙編1》〈編輯說明〉。教育部編。檢索日期:2005.01.07。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newtsz/explain.html?open
6.蘇正隆。〈False Friends and Striking Similarities「一見如故」與「假朋友」〉。檢索日期:2004.12.27。 取自http://www.geocities.com/pan_chihpin/tran.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