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4 0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品蓉
研究生(外文):LI, PIN-JUNG
論文名稱:以雙地政士制度改善資訊不對稱下之不動產買賣糾紛
論文名稱(外文):Dual Lands Registration Agent System of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Asymmetry under the Trade Dispute
指導教授:黃名義黃名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MING-YI
口試委員:陳淑美張慈佳
口試委員(外文):CHEN, SHU-MAYZHANG, JIA-CI
口試日期:2016-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不動產經營學系碩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雙地政士特約地政士資訊不對稱雙方代理利益衝突
外文關鍵詞: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Designated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Information AsymmetryDual AgencyConflict of Interes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1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目前台灣仲介業者以特約地政士進行不動產買賣移轉登記,雖然帶給消費者便利性,但特約地政士與仲介業者同時雙方代理,可能造成消費者在簽約時,即產生資訊不對稱問題。本文共有四個研究問題:一、仲介業者與地政士同時雙方代理是否影響資訊不對稱;二、特約地政士利益衝突是否影響交易成本;三、現行政策可否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四、雙地政士交易成本及可行性。本文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研究,步驟如下:一、經由代理理論及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的印證;二、以民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地政士法等法制面規範引發雙方代理問題提出探討;三、對地政士、仲介業者、消費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與相關文獻交互參照;四、針對雙地政士代理機制改善資訊不對稱下之不動產買賣糾紛為可行性分析。
綜合研究顯示:一、特約地政士雙方代理隱藏利益衝突與資訊不對稱問題;二、定型化契約與履約保證無法確保交易經驗不足或法律知識闕如之消費者對產權之完整性;三、因不動產的特殊性,須依個案於定型化契約內附加個別條件的磋商條款,雙地政士代理機制更能依公正角度,審視契約公平性;四、不動產交易總價愈高,消費者對於雙地政士代理機制接受度愈高。本研究嘗試推動維護買賣雙方權利之「雙地政士代理機制」內容包括:一、推動不動產交易相互監督功能之雙地政士代理機制;二、針對雙地政士制度所產生新的交易成本提出建議;三、提出雙地政士應藉由立法使步入正軌,以確保消費者不動交易時產權完整性與安全性。

At present, Taiwan real estate agency industry applies Designated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as we know, they offered lots of convenience for consumers. However, the role of dual agency between Designated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and agency industry simultaneously may cause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consumers’ contracts, which derive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have four questions as follows: first, if the real estate agencies apply Designated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result in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second, if the interest conflicts of Designated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affect transaction costs; third, whether existing policies can solve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oblem; four, the feasibility and transaction costs of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System. We appl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study: first, to pro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agency theory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second, to offer legal discussions which derive proxy issues from Civil Law, Real Estate Agency Industry Regulations,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Law; third, to emplo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cross-reference on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the agency industry, consumers; four, as Dual proxy mechanism for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to improve the transaction of real estate and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und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1) Designated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implies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sues; (2) the standard contracts and the performance bonds can’t be sure that consumers without transaction experiences or lacking knowledge of the legal integrity of the property; (3) since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real estate, some additional conditions should be attached in the standard contract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cases. Thus,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proxy system with more equitable point of view can keep the contractual fairness; (4) the higher transaction price of real estate, the higher acceptance of consumers with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We offer " Proxy Mechanism of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in the study and attempt to promote the rights of buyers and sellers as follows: (1) to push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mutual supervision under Proxy Mechanism of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2) to propose the new system for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transaction costs arising; (3) to make legislations of Dual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transaction integrity and security of consumers’ property.

謝 誌 I
摘 要 II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定義 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1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代理理論 13
第二節 交易成本理論 21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28
第四節 小結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文獻研究法 37
第二節 訪談研究法 38

第四章 現行單一地政士問題訪談分析 45
第一節 仲介及地政士雙方代理對交易安全的影響 45
第二節 地政士對不動產交易安全把關 53
第三節 特約地政士利益衝突影響交易成本問題 59
第四節 現行政策無法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 72
第五節 小結 86

第五章 雙地政士代理機制可行性分析 90
第一節 雙地政士對於資訊不對稱問題改善 90
第二節 雙地政士支持度及增加交易成本問題 100
第三節 雙地政士對於仲介業衝擊性 107
第四節 雙地政士制度可行性分析 111
第五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知情同意書 130
附錄二:訪談逐字稿摘錄 132
附錄三:開放式編碼 145
附錄四:開放式編碼示例 146
一. 中文文獻
期刊
尤重道(1989)。土地代書制度之研究。法律評論,55(3),223。
尤重道(2011)。定型化契約之概念與法律效果暨實務見解分析。台灣消費者保護研究,17,153-197。
朱柏松(1999)。民法定型化契約規範的適用與解釋。月旦法學,54,52。
李春長(2000)。成屋履約保證與不動產仲介市場-訊號顯示理論的解說與應用。臺灣土地科學學報,1,23-32。
李春長(2008)。資訊揭露、信任、搜尋成本對委託房屋仲介業售屋意願之實證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住宅學報,17(1),71-104。
陳聰富(2003)。法律與生活-定型化契約的管制。臺大校友雙月刊,25,35-42。
陳聰富(2002)。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月旦法學,91,51。
詹森林(1995)。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法學叢刊,158, 143。
論文
白乃云(2011)。論不動產交易安全制度-美國ESCROW 機制對於我國法制之啟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李麗萍(2010)。履歷制度應用在不動產交易安全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何彥陞(2011)。不動產交易管制與資訊揭露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何佩珊(2013)。成屋仲介買賣糾紛及預防之研究 - 以不動產說明書應記載與不應記載事項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金亨俊(2001)。中共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腐敗行為之研究-代理人理論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唐如怡(2008)。資訊不對稱與口碑行為之研究-以共同基金投資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徐榮龍(2013)。成屋價金履約保證制度與降低不動產交易風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陳冠菊(2005)。資訊不對稱對投資者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志偉(1999)。交易成本、Coase定理與土地使用管制方法:兩個土地使用轉變協商案例的含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欣民(2006)。不動產自售綱站對不動產仲介業去中介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紹勳(2002)。電子商店之關係品質模式-融合交易成本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郭裕民(2013)。台南市地政士倫理評價、倫理判斷對行為意圖之研究–單方代理之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台南市。
郭文俐(2006)。斡旋金契約之理論與實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棻糸(2000)。都市更新單元規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廖政雄(2015)。不動產仲介業說明義務之研究-以債權債務關係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佳蒨(2015)。不動產仲介契約爭議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顏宏叡(2005)。土地信託實施都市更新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書籍
王澤鑑(1999)。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契約、無因管理。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7 冊。台北:三民。
呂中樓(2005)。新制度經濟學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林旺根(2010)。洞悉房屋買賣錯誤100點。台北:永然文化。
邱聰智(2002)。新訂債法各論(上)。台北:元照
胡慧幼(1996)。質性研究理論、實務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10)。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翰蘆圖書。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葉家興(譯)(2003)。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原作者:Sandler)。台北:先覺出版。(原著出版年:2001)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台北:詹氏書局。

其它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88,消保法,770(民88年7月4日)。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101,重上,136(民102年4月3日)。
劉有志、李妍慧、陳怡璇(2013)。預售屋不動產開發信託及價金信託協助續建相關問題之研究。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委託環宇法律事務所執行研究報告(編號:59766357),未出版。

二. 外文文獻
Bernard, H. R.(1988).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Sage Pub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204-205.
Coase, R. 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386-405.
Coase, R.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44.
Coase, Ronald (1988).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Eisenhardt, K. M. (1989). 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c,14 (1),57-74.
Eggertsson (1990).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yt, R. W., & Schwer, R. K.(1998). Ethical beliefs and values of real estate salespeople. American Real Estate Society,Captiva Island, Florida.
Isakson, H. R, & Spencer, M. (2000).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sidential real estate agency issues. 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20(1-2), 179-188
Jensen, M. and Meckling, W. (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mal of Financiaz Economics,3,305-360.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Economic,47-66.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