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2: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鈺
研究生(外文):Wang,Yu
論文名稱:台北地區大學生對於動畫角色頭部之形狀意象研究──以2004-2007年日本動畫電影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aipei area college students’ Image in Head shapes from Japanese Animation Characters ── Japanese Animation Films Published in 2004-2007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林文昌林文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Wen-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日本動畫動畫角色角色造形語意分析法(S.D.法)
外文關鍵詞:animeanime charactersform of characterssemantic differential(S.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20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日本動畫發端於西元1912-1926年(日本大正期間),在二戰時期開始蓬勃發展。如今隨著動漫產業的發達,日本動畫成為ACG(Anime, Comic, Game)工業的一環,從本土事業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產業。在台灣,自從《科學小飛俠》與《無敵鐵金剛》在台上映後,日本動畫就不斷的影響著我國青少年的行為與生活模式,也長年潛移默化了台灣民眾對於動畫模式與動畫角色造形的偏好。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試圖了解台北地區大學生對於日本動畫電影角色臉部造形的認知方式,以量化統計與質性分析相互輔助之方式,將研究的假設做適切的解讀,同時作為當今業界或是一般閱讀者作為參考與研究分析之用。
本研究以2004-2007年於日本上映之日本動畫電影為研究範圍,使用日本當地「年度票房」作為選取標準,抽選出7部樣本,每部電影共選6名主要角色,總計42名角色。在研究步驟上,首先使用問卷調查法,以開放式問卷的詢問方式,徵求數名動畫工作者與具設計碩士背景者填寫對受測角色的形容詞,其次使用語意分析法施測,將受測者分成設計相關科系和非設計相關科系兩組,在2010年3月24日下午於輔仁大學藝術學院AA308教室進行測驗。
研究結果發現:1.設計相關科系者對於動畫角色的觀感普遍比非設計科系還要好,顯示設計相關科系者對日本動畫角色造形的喜好度較高。 2.使用標準差、平均數分析與因素分析探討受歡迎角色時,發現兩族群的偏好角色造形第一順位為「善良慈祥的」,其次是「正經嚴肅的」,最後是「聰明的」。所以,在動畫作品中,塑造一個像母親般的善良角色也許是一個重要關鍵;如果要襯托正面角色,吉卜力反派角色的造形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3.有時角色最初登場造形若予人太多負面印象,可能是因為角色需要以「先抑後揚」的方式作刻劃。
Japanese animation began in AD 1912-1926 years (Taisho period), in World War II began to flourish. Now with the ani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Japanese animation as ACG (Anime, Comic, Game) industry part, from the local busines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industry. In Taiwan, the Japanese animat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behavior of our youth and life, but also nurture our long and animated characters for the animated form of preferences.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Taipei students face the Japanese animated film character of cognitive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mutual aid, the study hypotheses and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also in the industry today or the general reader as a reference and research analysis.
In this study, released in Japan, 2004-2007, the Japanese animation film for the study area, using the Japanese local "box office year" as the selection criteria, selected using seven samples of each film selected six major characters, a total of 42 characters. Research steps, first use questionnaires to open ended questionnaire questioning to seek animation workers with a design master Beijing who fill out the form of the adjectives of character, followed by use of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predicting abilities, will be tested were divided into design related departments and non-design related departments of the two groups, in the March 24, 2010 at the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Arts AA308 classroom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1. Design related department's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animation in general even better than the non-design departments, show the design related departments are the characters of the Japanese animation form of preferences is high. 2. The standard deviation, mean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popularity, and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s of the two groups form the first overall preference for the " kind " followed by "solemnity" and finally "wise." Therefore, the animation works, shaping like a good characters as the mother may be a key; If you want to bring a positive characters in the form Ghibli villains might be as a reference. 3. Sometimes the role of the initial appearance if I were too many people form a negative impression, perhaps because the characters needs to be "first repress then develop"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ation.
壹、 緒論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法
(二) 問卷調查法
(三) 語意分析法
(四) 探索性因素分析法
四、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二) 研究限制
五、 研究架構

貳、 文獻探討
一、 名詞釋義
(一) 動畫的定義
(二) 角色
(三) 形狀
(四) 意象
二、 動畫的過去與現在
(一) 動畫的起源
(二) 動畫的發展
三、 日本動畫的過去與現在
(一) 日本動畫的起源
(二) 日本動畫的發展
(三) 日本動畫所造成的文化層面影響
四、 日本動畫角色
(一) 日本動畫角色的魅力來源
(二) 日本動畫角色造形意象
五、 日本動畫產業
(一) 日本動畫的製作流程
(二) 日本動畫的產值
六、 小結
(一) 日本動畫的過去與現在
(二) 日本動畫角色

參、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法
(二) 問卷調查法
(三) 語意分析法
(四) 探索性因素分析法
二、 研究步驟與執行方式
(一) 篩選日本動畫電影樣本
(二) 篩選日本動畫電影角色樣本
(三) 篩選研究樣本「形狀意象」形容詞
(四) 實施語意分析法

肆、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
(一) 總體角色觀感
(二) 依單一作品分析角色觀感
(三) 依角色類型分析角色觀感
(四) 個別角色之語意差異量表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一) 信度分析
(二) 共同性
(三) 求得研究主要因子
(四) 主要因子成分分析
三、 小結
(一)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伍、 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二、 未來展望與建議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二、 外文專書
三、 期刊或研討會論文
四、 學位論文
五、 網路及其他資料

附錄一 本研究所使用之日本動畫電影研究樣本
附錄二 研究樣本自影片擷取時間一覽表
一、中文專書
1.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2版)。五南。
2.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田園事業。
3.邱永福(1993)。造形原理。雄獅。
4.姚忠禮、王意(2009)動漫劇本創作(高等院校動漫教材)。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5.張保隆、謝寶煖(2005)。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華泰文化。
6.馮川(1996)。神話人格-榮格,長江文藝出版社。
7.黃玉珊、余為政(1997)。動畫電影探索。遠流出版社。
8.傻呼嚕同盟(2006)。動漫2006--日本動畫五天王。大塊文化
9.楊國樞(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13版)。台灣東華。
10.劉健(2002)。映畫傳奇-當代日本卡通總覽。百花文藝出版社。

二、外文專書
1.Giannalberto Bendazzi(1994).Cartoons: One hundred years of cinema anim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Jean Baudrillard(1998)。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時報出版。
3.Patrick Deazen(2005)。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李建興譯)(原著書名:Anime Explosion!:The WHAT? WHY?&WOW! of Japanese Animation)。大塊文化。
4.加藤寬之、宮澤雅彥、渡邊悟朗(2006)。涼宮春日的公式,18-19。日本:角川書店。
5.尾澤直志(1999),人物設計師1:人物造形(龍溪國際圖書譯)(人物設計師,1)。臺北市:龍溪
6.尾澤直志(1999)。人物設計師2:感情表現(龍溪國際圖書譯)(人物設計師,2)。臺北市:龍溪
7.尾澤直志(2002)。人物設計師NO.5 從美少女電玩學習人物的設計技巧(龍溪國際圖書譯)(人物設計師,5)。臺北市:龍溪。(原作2001年出版)
8.尾澤直志(2006)。動畫師究極養成班--邁向宮崎駿等大師的第一步!(謝若文譯)。臺北市:積木文化。
9.長尾剛(2008)。圖解榮格心理學(原著書名:手にとるようにユング心理学がわかる本)(蕭雲菁譯)。易博士出版社。
10.宮崎駿(2006)。宮崎 駿 出發點1979-1996。(黃穎凡、章澤儀譯)。臺灣東販。
11.野村總合硏究所、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2006)。瞄準御宅族 : 打開人潮與錢潮的關鍵小眾大市場(江裕眞譯)。商周出版社。

三、期刊或研討會論文
1.山口且訓、渡邊泰(2006)。日本動畫電影史(一)(劉桂華譯)。吉林藝術學院學報,72,39-44。
2.支宇(2005),類像,外國文學,5,P56-63。
3.方裕民(2006)「失諧-解困」理論與設計邏輯中的幽默理解歷程。設計學報,11,65-81。
4.蔡春曉(2009)。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與戰後日本大眾文化。日語知識,5,39-41。

四、學位論文
1.王君玲(2005)。動畫電影之價值認知結構研究。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王貞婉(2007)。動物代言角色臉部設計感性意象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王韋堯(2007)。角色負面性格與造形研究—以PIXER電影動畫角色為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尚琬娟(2005)。文化的消費與複製研究--以日本動漫畫對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5.林怡伸(2002)。吉祥物臉部構造認知與偏好度關係之研究:以奧運為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6.柯凱仁(1995)。吉祥物造形認知之研究--以運動會為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孫立群(1999)。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8.張怡慧(2008)。虛擬角色之意象與偏好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9.張欣榮(2004)。卡通角色外貌與性格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所碩士論文。
10.陳仲偉(2004)。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畫產業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楊琇君(2001)。可愛造型之比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蔡錦佳(2005)。面相性格在漫畫人物造形之應用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鄧旭宏(2005)。卡通人物肖像授權商品之購買意願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賴靜鳳(2000)。卡通人物商標與製造商品牌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5.羅仁宏(2008)。公仔產品造形與感性之關聯性研究。花蓮教育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及其他資料
1.Animate. Oxford dictionaries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view/entry/m_en_gb0028980#m_en_gb0028980
2.Archetype(http://en.wikipedia.org/wiki/Archetype)
3.Astro Boy(1963) - Trailer(http://www.youtube.com/watch?v=d3UbaB7oPTw)
4.centre for animation & interactive media(http://minyos.its.rmit.edu.au/aim/a_notes/a_images/theatre_optique.jpg)
5.cohl-phantasmagoria(http://www.weirdwildrealm.com/filmimages/cohl-phantasmagoria.jpg )
6.Felix_for_Judy.png(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Felix_for_Judy.png)
7.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Fictional。上網日期:2010年6月30日。網址:http://www.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com/dictionary/Fictional
8.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simulacrum。上網日期:2010年6月30日。網址:http://www.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com/dictionary/simulacrum
9.pioneer_plaque(http://nssdc.gsfc.nasa.gov/image/spacecraft/pioneer_plaque.jpg )
10.Playfish。《Pet Society》遊戲網頁。上網日期:2009年9月15日。網址:http://apps.facebook.com/petsociety/?pf_ref=sb
11.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日本動畫協會公佈 09 年「日本動畫推移與國際比較」官方統計數據。2009年12月1日。網址:http://gnn.gamer.com.tw/5/35955.html
12.日本動畫協会。日本のアニメーションの歩みと国際比較。上網日期:2009年9月28日。網址:http://www.aja.gr.jp/data/doc/data_japan_taf2009.pdf
13.日本動畫協会。動画協会会員売上アンケート結果概要。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8日。網址:http://www.aja.gr.jp/data/doc/091207_08aja_ans.pdf
14.日本動畫製作幕後完全流程揭祕。上網日期:2010年5月15日,檢自:http://www.7880.com/Info/Article-548fa4e0.html
15.台灣電視資料庫。無線電視節目庫查詢頁。上網日期:2010年3月2日。網址:http://tv.nccu.edu.tw/radioProgram.htm
16.吉川兆二、深沢幹彥、岡本順哉、盛武源(製作人),湯山邦彥(導演)(2008)。神奇寶貝劇場版:決戰時空之塔 帝牙盧卡VS帕路奇犽VS達克萊伊。台灣DVD發行商:博英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17.社団法人日本映画製作者連盟。日本映画産業統計。上網日期:2009年9月15日。網址:http://www.eiren.org/toukei/index.htm
18.建築造形意象認知(http://blog.xuite.net/gina0101/9433710/11492196)
19.動畫(http://zh.wikipedia.org/zh-tw/動畫),上網日期:2010年6 月30日。
20.問卷調查法(http://wiki.mbalib.com/zh-tw/問卷調查法)
21.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8日,網址:http://wiki.mbalib.com/wiki/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22.鈴木敏夫(製作人),宮崎吾朗(導演)(2007)。地海戰記【影片】。台灣DVD發行商: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23.鈴木敏夫(製作人),宮崎駿(導演)(2006)。霍爾的移動城堡【影片】。台灣DVD發行商:博偉家庭娛樂公司。
24.增子相二郎、杉山登(總製作人),寺本幸代(導演)(2008)。電影 哆啦A夢 大雄的新魔界大冒險~7人的魔法使者~。台灣DVD發行商:蜜蜂工房藝能製作有限公司。
25.諸冨洋史、河口佳高、峯岸卓生、湯川淳(製作人),谷口悟朗(導演)(2008)。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電視動畫】。台灣DVD發行商: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6.諏訪道彥、吉岡昌仁(製作人),山本泰一郎(導演)(2006)。名偵探柯南 偵探們的鎮魂歌。台灣DVD發行商: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7.雜誌編排設計形式與讀者意象及符合度比較之研究(http://hi.baidu.com/tanghaoyuan/blog/item/1d93a31defe1ae8d86d6b64b.html)
28.讀書筆記:擬像的三種類別(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9370190),上網日期:2010年6月3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