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0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禎陽
論文名稱: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he Hand-in-Hand and Learning Potential Induction Project and Its Performance of Implement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吳清山吳清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攜手計畫
外文關鍵詞:the Hand-in-Hand and Learning Potential Induction ProjectHand-In-Hand Plan-After-School Support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辦理之現況,主要探討國民小學計畫相關教育人員對於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之看法,以及國民小學參與學生對自身學習情況之看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臺北市國民小學之計畫相關人員與五、六年級學生為調查及分析的對象。透過蒐集相關文獻,形成研究架構,進而編製「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方案實施之調查問卷」,問卷以臺北市127所公立國民小學之284位學校人員與382位學生為樣本。蒐集之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實施成效良好,以課程與教學實施最佳。
二、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學生學習情況良好,以課程內容最佳。
三、學校規模13~24班、25~48班及49班(含)以上學校教育人員之看法高於12班(含)以下學校教育人員。
四、不同學校規模在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學生學習情況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身分、最高學歷及參與累積經驗之教育人員在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實施成效看法上沒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性別及年級在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學生學習情況上沒有顯著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者做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學習潛能計畫方案之立論基礎……………13
第二節 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方案之內涵與評析……28
第三節 我國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執行現況…………………………50
第四節 臺北市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方案相關研究……………………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73
第三節 研究工具……………………………………………………………77
第四節 實施程序……………………………………………………………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實施成效之分析…………………………91
第二節 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學生學習情況之分析……………………106
第三節 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實施困境之分析…………………………112
第四節 綜合討論……………………………………………………………11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19
第二節 結論…………………………………………………………………121
第三節 建議…………………………………………………………………12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27
貳、英文部分………………………………………………………………133
附 錄
附錄一 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方案實施之調查問卷(專家
內容效度用卷………………………………………………………135
附錄二 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方案實施之調查問卷(正式
問卷)………………………………………………………………146
附錄三 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152

壹、中文部分
王尤秋(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
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世英、鍾蔚起、陳麗珠(2005)。臺灣地區背景不利者社會流動影響因素及相關教育政策成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玉程(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推動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保進(2002)。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2。
王潔真(2008)。國民小學攜手計劃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佳儒(2008)。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以臺北縣乙所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吳俊緯(2003)。因材施教:維護社會正義的必要措施。師友,433,37-39。
吳勁甫(2003)。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分析與研究取向的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26,35-53
吳苓瑜(2008)。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天恩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成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名詞:適性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48,124。
吳念蓉(2007)。Give Me a Hand -花蓮縣國小進行新移民子女補救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呂慶文(2006)。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宋美瑤(2008)。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宜芸(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之家庭背景、課後照顧對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鈺奐(2006)。臺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沈珊珊(2003)。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與實務發展型態之探討-英美等國經驗,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15-129。
林吟霞(2008)。德國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分析─多元、彈性與自主學習特色。國教新知,55(3),56-72。
林素珍(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煥民(2008)。從正義論觀點看我國教育政策公平性。學校行政,57,191-208。
邱瓊芳(2008)。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祥(2003)。教育社會學。臺北市:鼎茂圖書。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洪麗雯(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范熾文(2007)。教育績效責任:市場模式及其啟示。中等教育,58(3),26-41。
高博銓(2006)。適性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9,261-273。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8)。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鈿富、葉連棋、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張嘉寧(2007)。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結論暨建議資料彙編。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a)。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09年11月4日,取自http://163.25.130.2/advedu/download/96eduplan.doc
教育部(2004b)。退休菁英風華再現計畫。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jhjhs.tpc.edu.tw/mediafile/722/news/114/2009-10/20 09 -10-8-10-17-42-nf1.doc
教育部(2004c)。教育部縮短城鄉學習落差補助要點。2009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regulation/B0056/05. doc
教育部(2005)。攜手計畫-大專生輔導國中生課業試辦計畫。2009年12月1日,取自:http://lin.center.kl.edu.tw/v7/eduweb/index.php? func=edu_msg&act=ListCheck&num=2918
教育部(2006)。教育部輔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2009年6月21日,取自:http://asap.moe.gov.tw/
教育部(2009a)。98年教育部補助國民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要點全文。2009年5月12日,取自:http://asap.moe. gov.tw/
教育部(2009b)。「學校照顧好每一位學童」 英國推動適性學習。2009年12月2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education policy/ 20090803uk.pdf
教育部(2009c)。攜手計畫相關統計數據。2009年9月2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1426
教育部(2009d)。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子方案10-2-1「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方案-攜手計畫」。2009年12月22日,取自: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264
教育部(2009e)。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績優學校評選結果。2009年12月2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學生篩選追蹤輔導轉銜試辦計畫。2010年5月13日,取自:http://asaptbt.nutn.edu.tw/cda/
陳仁貴(2008)。台北市國民小學補救教學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伊琳、林仁傑(2008)。英國適性化學習政策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8,185-200。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陳奎熹(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心理。
陳伯璋、林世華等(2009)。國民小學教師對攜手計畫執行現況之調查研究。研習資訊,26(6),27-38。
陳麗珠(2007)。解析「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與補救教學歷程。2009年12月15日取自:http://woa.mlc.edu.tw/files/000264/teach/ teach1.ppt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3(3),33-53。
傅正敏(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世杰、陳淑麗、陳坤昇(2006)。弱勢族群學童多元能力與學科能力之發展(二)—補救教學。現代教育論壇,14,224-237。
曾昱螢(2008)。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研究-以中南部某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4-15。
黃乃熒(2009)。教育領導之社會正義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81,5-15。
黃儒傑(2000)。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教師之友,41(3),13-19。
楊世瑩(2008)。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旗標。

楊振昇(1997)。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9-30。
楊振昇、林坤燦(2008)。台灣地區弱勢族群學生教育輔助計畫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2,17-28。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熊正蕙(2008)。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a)。臺北市國民小學98年度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2009年8月14日,取自:http://tsw.hhups.tp.edu.tw /sfwen/ doc/003.doc。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b)。北市教育局揭示「教育關懷年」施政主軸。2009年11月9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 EDM=EPS20090104092646PPD
臺北市教育局(2009c)。97年度國民小學基本學力檢測結果報告書。2010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ttps.tp.edu.tw/Edu_Exm /index.asp
趙信光(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文淵(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麗卿(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實施課後照顧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謝維和(2001)。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簡茂發(1998)。適性教育的心理觀。教育資料集刊,23,13-24。
羅時桓(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貳、英文部分
Adam, S. (2001). Political philosophy: A beginners guide for students and politicians.Cambridge, UK: Polity.
Jefferson, A. L. (2005). A need to enable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 ww. aare.edu.au/05pap/jef05002.pdf
Levin, B. (2003). Approaches to equity in poli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 w.oecd.org/topic/0,3373,en_2649_37455_1_1_1_1_37455,00.html
Field, S., Kuczera, M., & Pont, B. (2007). 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 Paris: OECD.
Gardner, H. (1999). The disciplined mind. New York: Palmer & Dodge Agency.
Hofer, B. K. (2006). Motiv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W. J. McKeachie,& M. Svinicki (Eds.),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12th ed.)(pp. 140-150).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Merry, M. S. (2008).Educational justice and the gifted.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6(1), 47-70.
Miliband, D. (2006).Choice and voice in personalized learning. In OECD (Ed.), Personalising education: Schooling for tomorrow (pp.21-30). Paris: OECD.
OECD (2001).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ecd.org/topic/0,3373,en_26 49_37455_1_1_1_1_37455,00.html
OECD(2009).Improving equity in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ecd.org/topic/0,3373, en_2649_37455_1_1_1_1_37455,00.html
Okada, A. (1999).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Japan.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29(2), 177.
Poole, W. L. (2007).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union-management relations in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0(3), 725-748.
Slavin, R.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7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Sleeter, C. E.&Grant, C. A. (1999). Making choice for multiculture education : Five approach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Columbus, OH: Merrill.
Wang, M. C. (1992). Adaptive education strategies: Building on diversity. Baltimore, MA: Paul H. Brooke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世英、鍾蔚起、陳麗珠(2005)。臺灣地區背景不利者社會流動影響因素及相關教育政策成效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2.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18-132。
3. 吳俊緯(2003)。因材施教:維護社會正義的必要措施。師友,433,37-39。
4. 吳勁甫(2003)。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分析與研究取向的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26,35-53
5.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名詞:適性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48,124。
6. 林吟霞(2008)。德國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分析─多元、彈性與自主學習特色。國教新知,55(3),56-72。
7. 林煥民(2008)。從正義論觀點看我國教育政策公平性。學校行政,57,191-208。
8. 邱瓊芳(2008)。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9. 范熾文(2007)。教育績效責任:市場模式及其啟示。中等教育,58(3),26-41。
10. 高博銓(2006)。適性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9,261-273。
11.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12. 張鈿富、葉連棋、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13. 陳伊琳、林仁傑(2008)。英國適性化學習政策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8,185-200。
14.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15.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3(3),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