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13: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銂男
研究生(外文):Chou-Nan Yen
論文名稱:辦公類建築空調用電與室內溫熱環境因子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s of Air Conditioner and the Factors of Indoor Heat Environment in Office Building
指導教授:何友鋒何友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Feng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空調用電辦公類建築
外文關鍵詞:Building Enviromental Control SystemOffice Building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9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建築空調設備為建築環境控制系統的重要課題,其主要的目的在提供建築室內舒適的熱環境,並提供健康的空氣品質,以確保使用者生理健康,可知空調系統的使用來自建築環境的不舒適,而建築內部環境受到建築外部環境的因素影響。而台灣地區夏季又長又熱,人們普遍使用空調設備改善居住熱環境質量,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創造良好的室內環境是辦公類建築設計的任務之一,建築環境控制所面臨的問題日趨複雜,是個非常複雜的環境控制系統,涉及有限的資源分配,研究這個系統必須將建築環境視為一個整體,加以系統研究,對各種物流、能流與資訊的相互關係,作綜合性與多功能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依建築環境學的原理,以系統工程技術建構影響室內溫熱環境的因子集,透過對台中市辦公大樓室內熱環境因素的實測,利用因群落分析及相關性分析的方法,探討建築室內溫熱環境因素對於建築環境品質的影響,並解析出影響空調耗電量之環境因子。進而建立迴歸方程式,供設計者參考。
The air condition equipment of building plant to construct enviromental control system''s important issue, in order to providing constructs the indoor comfortable hot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the health the air quality, guaranties the user physiology health, we knows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use to come from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not to be comfortable, but constructs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to receive construct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factor influence. But in Taiwan area, the summer is also long is also hot, the people use the air-conditioning to improve generally occupy the hot environment quality, creates the energy the mass consumptions. Therefore, creates the good indoor environment is one of work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dutie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Studies, used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a set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rough the indoor temperature of the Taichung office buildings measured and the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ffected by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building design, 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factors and indo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analyses the environment factor that influence the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Furthermore, to setup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designer’s reference.
摘 要I
ABSTRACT II
誌 謝III
目 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 VI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10
第一節 建築環境學理論10
第二節 建築室內環境影響因素質量之探討11
第三節 耗能因子相關研究27
第四節 室內熱環境綜合討論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計畫34
第二節 環境影響因子集建構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39
第四節 小結45

第四章 實測研究46
第一節 抽樣辦公大樓概述46
第二節 環境實測調查46
第三節 實測數據分析52
第四節 小結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79
第二節 建議80

參考文獻81

附錄87
附錄1 台中市抽樣辦公大樓照片87
附錄2 各測點之環境調查數據表89

表目錄
表1-1 CP 辦公大樓每月DUI 值統計分析表 3
表2-1 建築室內環境相關文獻與研究彙整表 12
表2-2 熱環境相關文獻與研究彙整表 13
表2-3 熱環境影響因子彙整表 18
表2-4 光環境相關文獻與研究彙整表 19
表2-5 光環境影響因子彙整表 21
表2-6 空氣環境相關文獻與研究彙整表 23
表2-7 空氣環境影響評估因子彙整表 24
表2-10 台灣辦公場所室內溫熱環境舒適範圍表 31
表2-11 建築室內溫熱環境相關影響因子彙整表 32
表3-1 建築環境相關影響因子彙整表 36
表3-2 建築室內環境相關影響因子彙整表 38
表3-3 辦公建築室內環境相關影響因子彙整表 39
表4-1 抽樣辦公大樓位置表 48
表4-2 室內環境因子監測項目 50
表4-3 研究實測使用儀器一覽表 51
表4-4 台中市月平均溫度、濕度、日照量、氣流 54
表4-5 辦公大樓建築設備用電比例 55
表4-6 氣候變化用電量與氣候狀態 55
表4-7 室內環境因子平均數差異比較分析表 65
表4-8 熱島分群樣本之日照因子差異比較分析表 66
表4-9 熱島分群樣本之溫度因子差異比較分析表 67
表4-10 熱島分群樣本之溼度因子差異比較分析表 68
表4-11 熱島分群樣本之氣流因子差異比較分析表 69
表4-12 熱島分群樣本之二氧化碳因子差異比較分析表 70
表4-13 本研究抽樣大樓群落分類表 71
表4-14 群落三辦公大樓各環境因子平均數據表 73
表4-15 群落一辦公大樓各環境因子平均數據表 73
表4-16 群落二辦公大樓各環境因子平均數據表 74
表4-17 環境品質因子相關分析表 74
表4-18 迴歸模式摘要說明表 76
表4-19 複迴歸統計結果分析表 77
表4-20 實證迴歸分析表 78
附表2-1 樣本1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89
附表2-2 樣本2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0
附表2-3 樣本3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1
附表2-4 樣本4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2
附表2-5 樣本5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3
附表2-6 樣本6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4
附表2-7 樣本7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5
附表2-8 樣本8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6
附表2-9 樣本9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7
附表2-10 樣本10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8
附表2-11 樣本11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99
附表2-12 樣本12 大樓環境調查數據表 100

圖目錄
圖1-1 研究地理範圍圖 6
圖1-2 研究流程圖 9
圖2-1 太陽輻射與環境熱交換示意圖 14
圖2-2 某地區之空氣溫度與濕度分析圖 16
圖2-3 光環境因子分類架構圖 18
圖2-4 建築耗能因子與節能技術關係圖 28
圖3-1 研究計畫流程圖 34
圖3-2 建築室內環境影響因子指標權重比較圖 37
圖3-3 建築室內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圖 37
圖3-4 辦公建築室內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圖 39
圖3-5 群落分析的決策流程圖 42
圖4-1 抽樣辦公大樓分佈圖 49
圖4-2 ASM 儀器連線系統圖 52
圖4-3 台中市辦公大樓月平均用電量統計示意圖 53
圖4-4 樣本1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6
圖4-5 樣本2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6
圖4-6 樣本3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6
圖4-7 樣本4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6
圖4-8 樣本5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9 樣本6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0 樣本7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1 樣本8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2 樣本9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3 樣本10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4 樣本11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5 樣本12 日照歷時變動分析圖 57
圖4-16 各樣本日照平均數分析圖 58
圖4-17 內環區樣本大樓歷時溫度比較圖 59
圖4-18 中環區樣本大樓歷時溫度比較圖 59
圖4-19 外環區樣本大樓歷時溫度比較圖 59
圖4-20 郊區樣本大樓歷時溫度比較圖 59
圖4-21 各樣本溫度平均數分析圖 60
圖4-22 內環區樣本大樓歷時溼度比較圖 60
圖4-23 中環區樣本大樓歷時溼度比較圖 60
圖4-24 外環區樣本大樓歷時溼度比較圖 61
圖4-25 郊區樣本大樓歷時溼度比較圖 61
圖4-26 各樣本溼度平均數分析圖 61
圖4-27 各樣本氣流歷時變動分析圖 62
圖4-28 各樣本氣流平均數分析圖 62
圖4-29 內環區樣本大樓歷時CO2 量比較圖 63
圖4-30 中環區樣本大樓歷時CO2 量比較圖 63
圖4-31 外環區樣本大樓歷時CO2 量比較圖 63
圖4-32 郊區樣本大樓歷時CO2 量比較圖 63
圖4-33 各樣本二氧化碳平均數分析圖 64
圖4-34 本研究抽樣大樓群落樹狀圖 71
圖4-35 抽樣大樓環境品質群落分佈圖 72
1.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年更新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
2.王文中,2004,《統計學與EXCEL資料分析之實務應用》,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王秀芳,1999,"永續都市建築物理環境因子之研究-以亞熱帶氣候台灣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4.王怡勛,2001,"由都市外部空間觀點檢視大直重劃區居住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5.王家瑩,2007,"小型住宅建築於非冬季室內熱環境設計策略解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6.王義和,2007,"都市住居街區土地使用型態對熱島效應之影響",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7.王錦堂,1987,《建築應用物理學》,臺隆書店,台北。
8.王錦堂,1997,《建築研究方法》,臺隆書店,台北。
9.田中俊六,2004,《建築環境工學》,六合出版社,台北。
10.朱敬平,2004,台灣環境諮詢協會,http://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50401.htm。
11.江哲銘,1997,"住宅室內空氣年齡指標與換氣效率性能檢測法評估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12.江哲銘,1999,"都市建築環境控制之永續發展",國科會永續發展研究計畫。
13.江哲銘,2000,《室內環境品質及性能研究計畫Ⅱ-住宅室內環境品質性能基準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
14.江哲銘,2001,未來百年的台灣、永續、健築發展趨勢,《建築師雜誌》第320期,pp.98- 104。
15.江哲銘,2002,"以健康觀點談室內環境品質性能提昇策略",《中華民國室內建築與生活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高雄。
16.江哲銘等,2000,《建築通風性能規範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
17.江哲銘、王文安,1999,《建築室內環境保健控制綜合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p.5。
18.牟順誠,2005,"大學單邊與中央走道型教室室內溫熱環境實測解析之研究",碩士論文,朝揚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
19.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www.epa.gov.tw/main/index.asp
20.何友鋒,2004,"建築外部因素對環境控制之影響分析",《工研院研究計畫》,工研院,UT92- DTE2-O-009。
21.何友鋒、辜建彰,2005,"住宿建築節能設計決策模式之研究",《建築學報》第五十一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pp.89-104。
22.何友鋒、陳惠玲,2007,"都市健康住宅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建築學報》第六十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pp.115-136。
23.何友鋒、廖秀蓉,2003,"台中市社會空間之研究",《建築學報》第四十二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pp.11-23。
24.吳士賢,1999,"辦公建築照明設計耗電評估指標與基準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25.李彥頤,2004,"辦公空間室內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6.李炳興,1999,"辦公建築室內空氣品質(CO,CO2,PM10)現場測定與評估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7.李秋芳,1994,"自然教育系統規劃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28.杜月香,1992,『建築物理環境』,詹氏書局,台北。
29.卓建光,1989,濕熱氣候地區誘導式建築省能對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0.周鼎金,1991,《建築物理環境》,六和出版社,台北。
31.周鼎金,1995,《建築物理》,茂榮圖書公司,台北。
32.林子平、何友鋒、牟順誠,2004,"單邊走道型與中央走道型教室室內溫熱環境實測解析-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2004綠設計與規劃研討會》,台中。
33.林振春,2001,《社會調查》,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34.林啟發,2005,"亞洲地區辦公建築外殼節能計畫",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5.林傑斌,2004,《SPSS12統計建模與應用實務》,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6.林暐舜,2004,"建築開窗與窗簾對室內熱環境舒適度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
37.林憲德,1994,現代人類的居住環境,胡氏出版社,台北。
38.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p.15-5-15-7。
39.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p.2-15。
40.邱繼哲,2002,"建築物及生物成長設施之誘導式通風冷卻設計研究— 以雙層外殼內置流動空氣層構造為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1.金招芬,2001,《建築環境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中國。
42.徐科峰,2003,《建築環境學》,機械工業出版社,中國。
43.高孔廉,1985,《作業研究第四版》,嘉德書局。
44.張乃斌,2002,《環境系統分析原理(上冊)》,茂昌圖書,台北。
45.張世典、蔡必超、楊謙柔,2002,"辦公大樓能源管理技術之現況分析與問題探討",《建築物能源管理技術國際研討會》,能源委員會。
46.張弘樺,2000,"建築光環境塑造之全天空太陽輻射能量 與可及漫射光度模型之建立──以實測淡水地區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47.張晏維,2005,"建築外部因素對室內環境品質之影響─以住宅大樓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48.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博士論文,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pp.98-103。
49.許豪麟、周伯丞,2006,"活動隔間對西曬教室溫熱環境之影響評估",《生活美學與設計思潮》,2006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國際研討會,高雄。
50.陳啟中,2000,《建築物理概論》,詹氏書局,台北。
51.陳清茂,2007,"辦公建築室內空間耗電量之研究-以台北市出租型辦公大樓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
52.陳惠玲與何友鋒,2003,"住宅內部健康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pp.H209-H214。
53.傅家鵬,2005,室內微環境監測系統之開發–以室內環境與用電量相關性研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54.黃東海,2006,"既有辦公建築室內空氣品質改造及檢測之研究以高雄市辦公建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55.黃啟瑞,2004,"建築物立面設置懸掛物對居室室內光環境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56.黃琳琳,2005,"以健康觀點探討室內空氣品質改善可行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57.黃鈺華,2006,"自然光環境下水平遮陽暨導光板採光效能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58.楊俊欣,2003,"辦公建築空調全年耗能電腦模擬與耗能因子解析",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
59.楊謙柔,2004,"辦公建築耗能診斷與節能改善作業之研究",《2004年能源與冷凍空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科技大學冷凍空調工程系,台北。
60.經濟部能源局 http://www.moeaboe.gov.tw/
61.葉歆,1997,《建築熱環境》,淑馨出版社,台北市。
62.裴元領,2000,"台灣的日常生活結構—對1980-1998年社會經濟史的考察",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63.劉怡廷,2001,"因子水質指數模型與模糊空間水質指數模型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pp.2-16。
64.劉家銘,2003,"單邊採光教室設置導光遮陽板對室內光環境品質改善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65.鄭元良,2005,"歷史建築室內溫熱環境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66.賴光邦,1984,《敷地計畫中局部氣候之控制》,六和出版社,p.78。
67.賴啟銘,2000,"建築物裡環境DSR永續發展指標架構之研究",博士論文,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68.賴榮平、江哲銘,1989,《建築設計省能對策》,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台北。
69.謝梃蘊,2003,"考量健康風險評估之室內空氣品質指標之研擬",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
70.羅燦宏,2004,"學校視聽教室光環境最佳化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二、外文文獻
1.Bluyssen,P.M.,2000, " EPIQR and IEQ: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in European apartment buildings ",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31, Issue2, pp.103-110.
2.Giridharan,R.,Lau, S.S.Y.,& Ganesan ,S.,2004, "Nocturnal heat island effect in urba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s of Hong Kong ",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37,pp.964-971.
3.Turiel, R. C & Levine, M. D.,1985 "Analysi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Standards for Singapore Office Buildings", Energy, Vol. 10, No. 1, pp.95-107.
4.Roulet, C.A.,2000,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in buildings andits impact on outdoor environment ", Energy and Environment, Vol.33, pp.183-191.
5.Stathopoulos, T.,2004, Outdoor human comfort in an urban climate,Energy and Environment ,Vol.39, pp.297-305.
6.澤島智明等,2003,"住宅の斷熱性能による冬期居間の溫熱環境と暖房の仕方の差異",《計畫系論文集》,NO.565-2003.3,日本建築學會,p.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