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5: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蓁
研究生(外文):Yi-chen,CHEN
論文名稱:高中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實驗能力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chievement and Laboratory Performance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指導教授:黃台珠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生物科學習成就生物科實驗能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實驗能力間的關係,藉由實驗施測的方式,分析學習成就在驗證式實驗及探究式實驗表現的相關性,並進一步比較生物學習成就高、中、低成就組其實驗能力間的差異。根據研究設計,取高雄市某公立高中高二升高三第三類組學生66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能力」的測驗,並取得研究對象該學年在校生物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高中第三類組學生對於實驗操作的熟練度不足。
二、學科學習成就與驗證式實驗能力為中度相關。
三、學科學習成就與探究式實驗為能力為低度相關。
四、學科學習成就與實驗能力(驗證式實驗能力+探究式實驗能力)為低度相關。
五、學習高、中、低成就組其驗證式實驗能力,在高分組和低分組間呈現顯著差異(p<.05)。
六、學習高、中、低成就組其探究式實驗能力,在各組間皆未呈現顯著差異。
七、學習高、中、低成就組其實驗能力(驗證式實驗能力+探究式實驗能力),在高分組和低分組間呈現顯著差異(p<.05)。
八、分析施測答案卷顯示出高實驗能力表現學生繪圖較真實正確、標
示漏誤亦少;能配合題意設計出較精確且顧慮到減少誤差的實驗步
驟;在觀察現象後能收集確實的數據並以表格和圖形呈現數據;根
據數據,慎下合理推論。
九、學生的實驗能力表現受到許多內外在因素的影響,包含學生本身
的學習意圖、實驗室中的合作學習情形、仰賴參考書不自行探究、
對自由探究式實驗模式感到無所適從、操作實驗儀器不熟練、對自
己所得到的實驗結果完全沒信心、對"做實驗"抱持功利主義的看法
等都阻礙學生喜歡做實驗;而能對實驗活動抱持比較積極客觀的正
面想法的學生,才能由實驗中學到科學態度與科學過程技能、訓練
到自己的實驗儀器操作技巧,提升實驗能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chievement and laboratory performance. The laboratory performance was divided into explorator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and confirmator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were also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biology achievement level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66 students who just finished grade 11th biology learning .
The results indicated :
1. Students were not prepared well for biolog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chievement and confirmator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was medium.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chievement and explorator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was low.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chievement and biolog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was low.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confirmator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between high achievement student group and low achievement student group.
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xplorator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between three different achievement student groups.
7.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aboratory performance between high achievement student group and low achievement student group.
8. The students who had good laboratory performance were good at the biology picture drawing. Their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ed variables was very clear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errors happened. They liked to use figures and tables to describe the results. Their conclusio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data and evidence.
9. The biology laboratory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as influenced by lots of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motivatio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the rely on reference books, unfamiliar with exploratory experiment, unfamiliar with the instrument, low self-efficiency on biology experiments, only pay attention on test scor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nly when students change to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biology experiments and increase their self-efficiency on biology experiments, then their attitude, skill and performance on biology experiments will be improved.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次…………………………………………………………………viii
圖次……………………………………………………………………xi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04
第四節 研究限制……………………………………………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07
第一節 實驗對生物教育的重要性…………………………07
第二節 探究式實驗與驗證式實驗的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實作評量的重要性及實作標準的建立……………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24
第二節 研究試題的編排……………………………………25
第三節 評分者信效度………………………………………27
第四節 評分標準的制定……………………………………32
第五節 實驗試題與評分細目表……………………………33
第六節 受測時間及地點……………………………………42
第七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43
第八節 研究流程……………………………………………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7
第一節 學科學習成就與驗證式實驗能力的相關探討………47
第二節 學科學習成就與探究式實驗能力的相關探討………52
第三節 學科學習成就與實驗能力的相關探討………………57
第四節 驗證式實驗能力與探究式實驗能力關係比較………58
第五節 學習高、中、低成就組在驗證式實驗能力上的差異比 較………………………………………………………………60
第六節 學習高、中、低成就組在探究式實驗能力上的差異比較………………………………………………………………67
第七節 學習高、中、低成就組在實驗能力上的差異比較……72
第八節 由施測答案卷內容分析高、低實驗能力學生的差異…74
第九節 由現場錄影與晤談內容分析個案學生………………77
第五章 結論、省思與建議…………………………………………84
第一節 結論……………………………………………………84
第二節 省思……………………………………………………88
第三節 建議……………………………………………………91
參考文獻………………………………………………………………94
一、中文部分……………………………………………………94
二、英文部分……………………………………………………97
附錄一 驗證式實驗試題……………………………………………..99
附錄二 探究式實驗試題……………………………………………103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圖書。
牟中原、徐子正(1999)物理化學實驗。臺北市:五南圖書。
何俊彥(2002)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對實驗室氣氛的影響。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宗正(1984)變異數分析-兼論完全隨機設計之構造及應用。臺北
市:華泰書局。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電腦圖書。
李啟讓(2002)高二學生對氣體性質概念改變的反省思考之研究。
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慶茂、盧欽銘、張厚燦、張伯麟(1994)心理學與教育統計學。臺
北市: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金葉葦(2001)高中化學教學實施「開放性探究實驗」之探討。高雄
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振方總校閱;丁信忠、王雅亮等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評量:
人本建構取向觀點。臺北市:心理圖書。
姚錦棟(2001)我國中學生酸鹼鹽迷思概念和心智模式之研究。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河主編 (2004) 高中基礎生物全一冊。臺南市:南一圖書。
施河主編 (2004) 高中生命科學上、下冊。臺南市 :南一圖書。
施河主編 (2004) 高中生物上、下冊。臺南市:南一圖書。
張鳳琴(1995) 高雄地區公立高中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本質之看法。
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榮財(1995)台灣地區四十年來高中化學教科書之內容研究。高雄
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第一次全國科學教育會議提案資料 (2002)第一次全國科學教育會議。臺北市:教育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宜佩(1999)促成學生形成問題與探究問題之行動研究。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伶(1993)高級中學學生化學學習方式之探討:詮釋研究法。高
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鏡潭(1980)化學實驗的安全指導。臺北市:幼獅出版社。
黃台珠、熊召弟等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
觀點。臺北市:心理圖書。
黃佳喬(2003)高中學生對科學探究本質了解之探討。高雄市: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啟淵(1992)探究國中生參與化學專題研習活動中的表現-個案研
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楊文金(1987)統整科學過程技能實作評量分析研究。臺北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萍(1998)高二學生的科學本質觀與氣體定律解題之研究。高雄
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瑞郎(2003)實作評量工具編制之研究-高三化學「酸鹼滴定」為
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鼎茂出版社(2000)教育與心理統計學。臺北市:鼎茂圖書。
鄔宏潘等編著 (2004) 高中基礎生物全一冊。臺北市:牛頓圖書。
鄔宏潘等編著 (2004) 高中生命科學上、下冊。臺北市:牛頓圖書。
鄔宏潘等編著 (2004) 高中生物上、下冊。臺北市:牛頓圖書。
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彰化
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鈺、周宏(1998)心理教育統計與測驗學。臺北市:鼎茂圖書。
歐陽鍾仁(1991)科學教育概論。臺北市:幼獅出版社。
蔡綺文(2003)國小自然科建構式與食譜式探究教學比較之研究。高
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湧涇主編(2004) 高中基礎生物全一冊。臺中市:康熙圖書。
鄭湧涇主編(2004) 高中生命科學上、下冊。臺中市:康熙圖書。
鄭湧涇主編(2004) 高中生物上、下冊。臺中市:康熙圖書。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蘇懿生(1994)高雄市高中實驗室氣氛對科學態度之關係研究。高雄
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Author.
Costenson, L. J. & Lawson, A. E. (1986). Why isn’t inquiry used in more
classroom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8, 150-158.
Friedler, Y., & Tamir, P. (1986). Teaching basic concep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20
(4), pp.263-269。
Hackling, M. W., & Fairbrother, R. W.( 1996). Helping students to do
open investigations in Scienc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 Joural,42
(4), pp.26-33。
Hegarty-Hazel, E.(1986)Lab work SET:Research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number one. Canber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Resnick, L. B., & Resnick, D. P. (1992). Assessing the thinking
curriculum:New tools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B.G.Gifford &
M.C.O’Conner(Eds.), Changing assessment:Alternative views of
aptitude,achievement and instruction(p37-75).Boston:Kluwer
Academi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