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 古籍(以下按年代排列)
(三國魏)何晏集解,《論語集解》,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晉)陳壽撰,《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晉)宗懍,《荊楚歲時記》,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2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1997。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南朝齊)王琰,《冥祥記》,收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北魏)楊衒之著;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房玄齡、褚遂良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陸廣微,《吳地記》,台北:新文豐,198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清)嚴可均輯,《全梁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二、 佛經及佛書
《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94年。(簡稱《大正藏》)
(吳)支謙譯;(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光世音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佛說諸德福田經》,《大正藏》,第16冊。
(東晉)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大正藏》,第20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大正藏》,第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後秦)僧睿,《妙法蓮華經後序》,《大正藏》,第9冊。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第45冊。
(南朝宋)求那拔陀羅譯,《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大正藏》,第16冊。
(南朝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正藏》,第12冊。
(南朝宋)傅亮、張演;(齊)陸杲撰;孫昌武譯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南朝宋)傅亮、張演;(齊)陸杲撰;董志翹譯注,《「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
(隋)吉藏,《法華義疏》,《大正藏》,第34冊。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
(隋)釋法經,《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
(隋)釋智顗說;釋灌頂記,《觀音義疏》,《大正藏》,第34冊。
(隋)釋智顗說;釋灌頂記,《請觀音經疏》,《大正藏》,第39冊。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
(唐)唐臨,《冥報記》,卷上(《大正藏》,第51冊。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冊。
(唐)僧詳,《法華傳記》,《大正藏》,第51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唐)釋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南宋)普濟編集,《五燈會元》,《卍新纂續藏經》,第138冊。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台二版),1967年。
釋慈航,《觀音菩薩法門》,台北:慈心佛經流通處,1993年。
陳士強,《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藍吉富,《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出版社,1995年。
太虛,《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3年,電子版。
三、 專書(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于展慧、孫欣、孫建君,《護身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台北:輯者出版社,1970年。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2008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
孫昌武,《文壇佛影》,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2008年,臺二版。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台北:大中國圖書,2002年。
葉明鑒,《中國護身符》,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黃心川,《東方佛教論:黃心川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文化事業,1983年。
聖嚴法師,《法鼓家風》,台北:法鼓文化,2005年。
聖印,《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台北:圓明出版社,1992年。
劉亞丁,《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劉曉明,《中國符咒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文化,2009年。
陳高傭等編,《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上、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文化,2009年。
蕭麗芬(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
嚴耀中,《中國東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牧田諦亮,《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
牧田諦亮,《疑經研究》,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年。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1994年。
Donald E. Gjertson(哲孫),"Miraculous retribution: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 Lining-pao chi",Berkeley, Calif. : Centers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1989。
四、 論文(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論文著作集)
丁敏,〈方外的世界-佛教的宗教與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1982年9月,頁123-181。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97-135。于君方,〈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頁409-464。
于君方,〈觀音靈驗故事〉,《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年7月,頁425-481。
卞孝萱,〈關於六朝研究的幾點思考〉,《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
頁69-74。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一期,1998年1 月,頁159-164。
林子青,〈漫談中國佛教寺院、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上),《香港佛教月刊》,第561期,2007 年2月,電子版本。
紀志昌,〈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民國91年6月,頁55-83。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孫昌武,〈關於王琰《冥祥記》的補充意見〉,《文學遺產》,第5期,1992年,頁116-118。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頁201-228。
黃東陽,〈唐代釋教小說唐臨冥報記及其報應觀探微〉,《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十二集,2002年8月,頁280-311。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線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4期,2005年,頁88-113。傅世怡,〈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劉家杏,〈釋氏輔教之書-冥祥記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1993年7月,頁497-544。劉淑芬,〈中國撰述經典與北朝佛教的傳佈-從北朝刻經造像碑談起〉,《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簡牘學報第十九期),台北:簡牘學會,2006年,頁249-275。劉惠卿,〈釋氏輔教之書:六朝志怪小說的敘事新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6卷10期,2005年,頁167-171。
鄭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頁121-152。
鄭阿財,〈敦煌靈驗記與唐代入冥小說〉,《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473-496。
鄭僧一,〈觀音-半個亞洲的崇拜對象〉,《內明》,第96期,1980年,頁3-8。陳華,〈王政與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統治與彌勒信仰〉,《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9月,頁53-70。
謝明勳,〈從佛經到志怪-以六朝志怪觀世音應驗故事為例〉,《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文學系,2005年9月),頁177-199。
釋聖嚴,《今日佛教》,第四十一期,1992。
釋道昱,〈觀世音經考〉,《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1997年10月,頁20-27。釋道昱,〈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1999年2月,頁134-139。小南一郎,〈唐臨的佛教信仰和他的《冥報記》〉,《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59-72。
山崎順平,〈六朝初期における観因信仰の一側面—青蓮院抄本‧傅亮「光世音應驗記」の比較検討から〉,《集刊東洋學》,第95期,2006年,頁21-40。
塚本善隆,《古逸六朝觀世音應驗記の出現——晉謝敷、宋傅亮の〈光世音應驗記〉》,《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創立廿五周年紀念論文集》,1957年,頁234-250。
Robert F .Campany(康若柏),"The Real Presence." History of Religion,32(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