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2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志誠
研究生(外文):Luo, Zhi-cheng
論文名稱:解構六輕神話:麥寮六輕填海造陸工程中的知識/政治動員
論文名稱(外文):Deconstructing the Myth of the Sixth Cracker Project: Knowledge/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the Land Reclamation Project at Mai-Liao
指導教授:傅大為傅大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awei 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六輕離島工業區填海造陸雲林台塑石化業動力壓密法技術史
外文關鍵詞:the Sixth Cracker ProjectOffshore Industrial EstateLand ReclamationYunlinFormosa Plastic GroupPetrochemical IndustryDynamic ConsolidationHistory of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0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論文旨在探究,自1990年開始,環繞著台塑麥寮六輕計劃所帶來的三方面巨大變化──填海造陸、石化業擴張、以及雲林沿海空間/社會的再結構。一方面重構其發生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標舉出「填海造陸」這個關鍵性的技術議題,並將之放置在社會脈絡中加以考量。論文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為什麼這三方面的變化,會在這個時候,以這種方式糾結在一起?二、幫助台塑克服土地價格、規模限制,被視為「戰勝自然」之偉大成就的填海造陸工程,又如何在知識/社會動員的過程中成為可能,並回頭加強原有的社會關係?
  論文開始的部分,藉著對台灣近代經濟發展長時歷史脈絡的刻劃,回答第一個核心問題。80年代以前,在國家的主導下,石化業擴張和國土規劃兩者相互支持,成為塑造現狀的主要力量,而沿岸海埔地開發管理和養殖漁業,則相對的被忽略。80年代中期後,隨著行動者自主力量的形成,台塑企業在推動六輕計劃時的說服和動員行動也更為細緻。在土地價格、土地面積限制的考量下,台塑選擇在自然環境最不利的雲林麥寮沿海設廠;為了說服當地居民支持,台塑承諾雲林沿海社會、經濟、就業狀況將會因此好轉。為了達成這些利益,台塑自國外引進新的填海、壓密技術來解決土地與地理空間的問題,填海造陸的技術知識成為六輕計劃實現中的關鍵議題。
  本論文的主要關懷,也就是第二個核心問題,在於解構六輕計劃所做的種種利益允諾──亦即「六輕神話」──背後的政治/知識動員過程。除了透過當時的文本,重溯台塑策略聯盟、利益轉譯等明顯的政治互動外,本研究還指出了另一個層次的政治動員過程──技術知識的動員。在論文主要章節中論證,技術神話是整個六輕神話的核心──六輕神話的承諾,來自技術神話的保證;而六輕神話的實現,也來自技術神話的實現。因此本論文一方面檢視技術神話的建構過程,一方面也探討技術神話在六輕建廠中所扮演的合法化角色。透過對「填海造陸」技術的細緻分析,我們可以將技術神話建構的過程,分為「技術承諾」、「技術性問題的建構」、「技術操作的分工」三部份,而這也是一套基本的技術資本的循環累積模式。在這個模式中,行動者的利益與技術內容交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滲透式的,行動者動員研究調查行動與專業學科的詮釋觀點,不平衡的生產出對其有利的知識;另一種是轉譯式的,在資本家與工程師的結盟過程中,工程師累積了專業名聲,資本家則將工程師所捍衛的這些名聲──亦即其專業既得利益,轉譯為自己的利益,技術在「用」的過程中,直接因為操作方式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發現,在麥寮六輕填海造陸工程的動員過程中,技術內容其實是被不斷塑造,偏向少數行動者的利益的,但在技術資本循環累積的過程中建構的技術神話,卻以客觀、理性的姿態,以及「解決問題」的承諾,將六輕計劃合法化,並複製了原本就不均衡的社會關係。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與文獻回顧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分析方法
第二章、行動者:誰決定了雲林沿海空間的樣貌?
第一節、 原先的可能?雲林海埔地變遷及開發的過程
第二節、 為什麼是石化工業?台灣石化業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誰的國土規劃?工業區、環境權、海岸開發管制的問題
小結
第三章、從爭論到聯盟:為什麼行動者同意?
第一節、台灣要不要蓋六輕?
第二節、六輕蓋在台灣哪裡?
第三節、雲林要不要蓋六輕?
第四節、小結:政治協商下的「共識」
第四章、隱形的行動者:如何改變雲林沿海空間?
第一節、政治與技術知識的交纏
第二節、技術承諾的政治性
第三節、技術性問題的建構
第四節、技術操作的分工抽砂填海部份地盤改良部份
小結
第五章、資本家與工程師的協商:以動力壓密工法為例
第一節、工程師的媒介
第二節、技術內容的協商
第三節、技術的合法化功能
小結
第六章、結論
附錄
a.訪談記錄
b.年表
參考書目
部分書目(按筆劃順序)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中心,1991,《籌建烯烴廠暨相關工業計畫環境影
響評估報告》。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中心,1992a,《籌建烯烴廠暨相關工業計畫環境影
響評估定稿報告書》。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中心,1992b,《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石化工業綜合區
第二期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中心,1993,《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石化工業綜合區
第二期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定稿報告》。
王振寰,1995,〈國家機器與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第18期,頁1-38。
王永慶,1993,〈生根,深耕〉,(台北:王永慶)。
行政院環保署,1991,〈「雲林縣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書」及「觀音擴大(外海)工業區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審查結
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報》第4卷第8號,頁25-26。
行政院環保署,1992,〈「台塑企業籌建烯烴暨相關工業計畫環境影響評
估報告書」之審查結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報》第5卷第7
號,頁23-114。
行政院環保署,1993a,〈「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石化工業綜合區第二期開
發計畫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審查結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
報》第6卷第7號,頁41-70。
行政院環保署,1993b,〈「雲林縣離島式基礎工業區麥寮工業專用港環
境說明書」審查結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報》第6卷第7號,
頁85-100。
林美玲,1992,〈社會運動與政治勢力的關係:六輕設廠的比較分析〉,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行為研究組小型專題研討會》,(中研院民族
所)。
徐進鈺,1990,〈台灣石化工業區位衝突之分析─以宜蘭反六輕運動為
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徐進鈺,1997:〈台灣的石化工業與地域性比較研究〉,《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頁129-166。
陳斗生、俞清瀚、葉嘉鎮,1995,〈海埔新生地的大地工程問題之探討─
以六輕基地為例〉,《地工技術》第57、59期,頁91-106,91-
102。
雲林縣政府,1960-1997,《雲林縣統計要覽》,(雲林:雲林縣政
府)。
經濟部工業局,1991,《籌建烯烴暨相關工業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審查
會意見說明─經濟部工業局說明部份》。
經濟部工業局,1992,《台塑企業籌建烯烴暨相關工業計畫環境影響評估
補充資料說明會出席人員意見之說明》。
潘少昀、黃子明,1995b,〈台塑麥寮重機械廠動力壓密地盤改良〉,
《地工技術》第51期,頁35-50。
Callon, Michel, 1986, “Some Element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an of St. Brieuc Bay", in John Law (ed.)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Boston and Henley: Routledge& Kegan Paul), pp.196-233.
Latour, Bruno ,1987,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enard L., Broise Y., 1975,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Dynamic Consolidation", Geotechnique, Vol 25, No.1,
pp.3-18.
Shapin, Steven, 1982,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Sociological
Reconstruction", History of Science, 20, pp.157-211.
Shapin, Steven, 1988, “Following Scientists Around: Essay
Review in Bruno Latour, Science in Actio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8, pp.533-550.
Spitz, Peter H., 1988, Petrochemicals: The Rise of an Indust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taudenmaier, John M., Technology''s Storytellers: Rewaeving the
Human Fabric (London: The MIT Press, 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