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1 21: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婉儀
研究生(外文):Huang Wan-yi
論文名稱:歐盟國家形象認知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untry Image Recognition of European Union
指導教授:黃志文黃志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Chih-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歐洲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國家形象歐洲聯盟
外文關鍵詞:country imageeuropean un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5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隨著交通運輸及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理區域間的距離逐漸消逝,這種全球化的趨勢,使得市場上的商品愈來愈多樣化,但消費者在面臨琳瑯滿目的商品時,反而會覺得無所適從,此種情形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將更為明顯,因此消費者時常需要仰賴一些產品外在訊息,例如:產品價格或是包裝上的說明來做為衡量標準,而產品來源國的國家形象即是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即針對國家形象做一探討,試圖找出台灣民眾對於歐盟各國國家形象之認知。
本研究採用「分層比例配置抽樣法」,以淡江大學碩士班之文、理、工、商、管理、外語、教育、國際研究等,共八個學院之研究生(不含博士班、在職專班及高階主管碩士學程)為抽樣架構進行問卷調查。藉由次數分配統計方法,調查受訪者對於歐盟各會員國國家形象各個構面上之認知,以便對受訪者之普遍認知做一整體性的描述,再進一步分析其主觀認知與實際情形間的差異。
本研究結果發現:
1.受訪者心目中對於歐盟十五個會員國確實存在著不同的國家形象,這顯示受訪者對於不同國家在不同變數上的認知存有偏見階差之現象。
2.受訪者之歐盟國家形象認知與各國實際情形間之差異,主要導因於大部份受訪者對於歐盟各國皆存有刻板國別印象,雖然對於各國在各變數上的認知,大致符合實際情形,但有時仍會因錯誤的認知而與實際情形相違背。
3.受訪者在評量未知或較不瞭解的變數項目時,國家形象會以「暈輪效果」的方式影響受訪者對於某一特定變數之認知。但當受訪者對於某一特定國家在某些變數上的表現較為瞭解時,國家形象會以「彙總建構」的方式影響受訪者對於該國其他變數的評估。
The geographic distance gradually fades away with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is globalization trend has made the merchandises more divers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place. But this on the contrary made the consumers feel indecisive of what to buy, hence, they often need some external information of product, e.g.: the price or the description to evaluate. As the country-of-origin image of product is as well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f decision-making, the study consequently focuses on Taiwanese people’s country image recognition of European union.
The stratified proportion sampling method is used to collect datum by delivering questionnaires to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Education, Liberal Arts, Foreign Languag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Tam-kang University. By using frequency analysis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general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country image at first, then analyze furth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subjective recognition and the real condition.
From this study, we have drawn the finding as follow:
1.There are dissimilar country images in different aspects for every country, which reveals that the hierarchy of biases of country image recognitions does exist.
2.Although most of the country image recognitions fit in with the actualities,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jective recognitions and the real condition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stereotype image and the false impression.
3.While evaluating the unknown variables, the country image exerts an influence as the halo effect. But while evaluating the acquainted variables, the country image exerts an influence as the summary constru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歐洲聯盟之歷史與沿革 6
第二節 國家形象與國家形象效應 9
第三節 歐盟各國經濟發展概況 13
第四節 歐盟各國工業及科技發展概況 23
第五節 歐盟各國政治及社會概況 31
第六節 歐盟各國文化及藝術概況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2
第二節 問卷設計 53
第三節 抽樣設計與樣本結構分配 55
第四節 信度測量 64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歐盟各國經濟形象認知之分析 66
第二節 歐盟各國工業與科技形象認知之分析 76
第三節 歐盟各國社會形象認知之分析 84
第四節 歐盟各國文化形象認知之分析 91
第五節 歐盟各國整體國家形象認知之分析 101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及發現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1
參考資料 112
附錄一 歐盟各會員國概況簡介
附錄二 問卷
一、中文部份
碩士論文:
1.朱仁敬,「跨國消費者市場區隔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李依潔,「國家形象對產品評估之影響」,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系統分析組碩士論文,1992年。
3.林淑惠,「產品來源國效應之價值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論文,1999年。
4.吳裕文,「來源國產品形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袁華文,「產品國家形象效果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6.郭秀華,「歐洲聯盟高等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鄒筱涵,「國家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8.鄭銘源,「來源國形象對產品評估之宜接效應與間接效應」,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9.戴琪甄,「來源國印象與購買意願間關係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陳俊郎,「國家形象效果對產品評估與購買決策之影響」,銘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書籍:
1.王晧昱著,歐洲合眾國:歐洲政治統合理想之實踐,初版,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2.王萬里譯,尼可勞斯.摩蘇(Nicolas Moussis)著,前進歐洲-歐盟手冊,初版,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99年。
3.王倢妤等翻譯,楊予君、邱惠芳編輯,放眼新世界-南歐,初版,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6年。
4.王倢妤等翻譯,楊予君、邱惠芳編輯,放眼新世界-東歐、北歐,初版,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6年。
5.王倢妤等翻譯,楊予君、邱惠芳編輯,放眼新世界-中歐、西歐,初版,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6年。
6.宇敏譯,Neil Harris著,歐洲企業(第二版),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7.沈玄池,洪德欽著,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初版,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8年。
8.李明軒、邱如美合譯,波特(Michael E. Porter)著,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初版,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9.李宛蓉譯,吳錫德導讀,瓦爾斯特倫(Bengt Wahlstrom)著,歐洲大趨勢:掌握未來的十個方向,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
10.林昭儀譯,赫勒(Robert Heller)著,歐洲企業卓越之路,初版,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0年。
11.周作人著,歐洲文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
12.周文賢、李宏達著,市場調查與行銷策略研擬,初版,臺北:華泰書局,1992年。
13.許仟著,歐洲各國政府,初版,臺北:志一出版社,1997年。
14.郭秋慶著,歐洲聯盟概論,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15.張安藍譯,伏爾納(Joachim Woerner)著,歐美行銷經驗談,初版,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4年。
16.張壯熙,劉惠華編撰,歐洲指南,初版,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17.張彬村、林灑華譯,契波拉(Carlo M. Cipolla)編,歐洲經濟史:工業社會的興起,一版,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89年。
18.黃瑞祺主編,歐洲社會理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
19.鄒繼礎等譯,Philip Kotler, Somkid Jatusripitak, Suvit Maesincee著,國家行銷,初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0.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合編,1999-2000海外市場經貿年報-歐洲篇,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資訊服務處,1999年。
21.鄭棨元譯,索迪(Philip Thody)著,歐洲聯盟簡史,初版,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年。
22.劉文雯,朱月華撰文,劉文雯攝影,歐洲藝術之旅:追尋藝術家的足跡遊歐洲,初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23.劉增泉譯,伊莎(Malet et Isaac)著,歐洲文化史,初版,臺北市:漢唐出版社,民國88年。
24.錢乘旦主編,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衝突,初版,中國: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外文部分
文獻:
1.CIA, 「The World Factbook 2000」, CIA Document, 2001.
2.European Commission, 「Eurostat yearbook 2001─The statistical guide to Europe─Data 1989—99」,Offers all 11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EU, 2001.
3.Harvard University &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OECD, 「OECD in figures 2001」, OECD Document, 2001.
期刊論文:
1.Anholt, Simon (2000), “The Nation as Brand”, Across the Board, Nov/Dec 2000, pp. 22-27.
2.Bilkey, W. J. & Nes, E.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Summer 1982, pp. 89-99.
3.Darling, Jonn R. (1981), “The Competitive Marketplace Abroad: A Comparative Study”,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16/Fall 1981, pp. 53-62.
4.Han, C. Min (1989), “Country Image Halo or Summary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26/May 1989, pp. 222-229.
5.Johansson, Johnny K. & Hans B. Thorelli (1985), “International Product Position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1985, pp. 57-75.
6.Kotler, Philip & Barich, Howard(1991),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32/Winter 1991, pp. 94-104.
7.Martin, Ingrid M. & Sevgin Eroglu(1993), “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28, pp. 191-210.
8.Nagashima, Akira(1970),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Busi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34/Jan. 1970, pp. 68-74.
9.O’Shaughnessy, John & Nicholas Jackson O’Shaughnessy(2000), “Treating the nation as a brand: Some neglected issues”,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Jun. 2000. pp. 56-64.
10.Papadopoulos, Niolas & Louise Heslop(2000), “Countries as Brands”, Ivey Business Journal, Nov./Dec. 2000, pp. 30-36.
11.Roth, M.R. & Romeo, J.B.(1992), “Matching Product Category and Country Image Perceptions: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Country of Origin Effe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Third quarter, pp. 477-497.
12.Schooler, Robert D.(1965), “Product Bias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Nov. 1965, pp. 394-397.
13.Wang, Chin-Kang & Charles W. Lamb(1983), “The Impact of Selected Environemntal Forces Unpo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Buy Foreign Products”,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2, pp. 71-84.
三、網路資料
1.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
http://www.wtcc.net.tw/invest/
2.美國中央情報局(CIA):
http://www.odci.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
3.歐盟統計局(Eurostat):
http://europa.eu.int/comm/eurostat/Public/datashop/print-catalogue/EN?catalogue=Eurostat
4.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newmofa/index.htm
5.世界銀行(Worldbank):
http://www.worldbank.org
6.聯合國統計部(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http://www.un.org/Depts/unsd/
7.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
http://www.oecd.or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