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時新聞資料庫(2011)。從小林髮廊連鎖行銷看美髮業的競爭歷程,工商時報
,31版。檢索日期:2011/9/28。網址: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方翌(2011)。組織信任、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學習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性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頁2-9。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
出版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7)。產業結構調查。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勞委會(2009)。勞委會職業展望手冊。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10)。技能檢定合格發證 ,國情統計通報。檢索日期:2011/9/28。網址: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0102916133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0)。物價指數。檢索日期:2011/9/28。
網址:http://ican168blog.pixnet.net/blog/post/26333941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台北,行政院主計
處編印。
李秀蓮、周金貴、方婷婷(2008)。美容經營與行銷。台北:儒林。
邱連煌(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如何激發與維持學生的
學習動機。台北市:文景。
呂劍英(2009)。國三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自然科學習興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國銑(1996)。影響台灣連鎖體系經營型態之選擇因素,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蘭芬(2005)。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吳明雄等人(2008)。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頁67-93。吳明雄(1996)。創造發明訓練教材對高工學生創造思考與發明能力之影響。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雄(2007)。第十六章:技術創造力評量探討。檢索日期:2011年9月22日。網址:http://3q.club.tw/teach/3/madeg3.htm
吳靜吉(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國際創造力教育趨勢。臺北:教育部。
林昀穎(2004)。美髮業對高職與二專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專業能力需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步明道(2005)。航空公司人員創造力人格特質、組織鼓勵及主管支持與創造力
之相關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財丁、林瑞發譯(1998)。組織行為。滄海書局,頁45-48。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頁321-382。
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2,頁265-297。
林慧燕(2008)。美髮助理人員職場特性、工作適性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佳佩(2004)。思考教學策略運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淑美(2004)。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創造性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美容科手冊(2010)。高雄市三信家商100學年度美容科手冊,頁4-5。
施乃華(2002)。創意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
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馬秀君(2005)。如何提升組織學習能力。94年度自行研究發展報告。臺中市政
府。
唐潔(2005)。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幾點思考。檢索日期:2009/10/5。網址:http://www.ejzc.com/show.asp?ArticleID=2335。
曼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11)。關於曼都。檢索日期:2011/9/28。網址:
http://www.mentor-hair.com.tw。
陳昭儀(1992)。創造力的定義與研究。資優教育季刊,44, 頁12-17。陳龍安(1996)。創思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玉蓉(1997),服務業技術養成之控制機制及其對勞動者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30,頁201-265。陳盈臻(2009)。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之工作特性與創造力人格特質對個人創新
績效之研究-以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
出版碩士論文。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出版社。陳龍安(1998)。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6) 。創意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台北市:心理。陳麗君(2009)。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28,頁157-162。陳麗君(2010)。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玉容(1997)。服務業技術養成之控制機制及其對勞動者影響之研究—以連鎖美
髮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許嘉玲(2009)。高職美顏課程創造思考教學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5)。教育部職業學校家政群課程綱要發展小組。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家政群。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1998)。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
張靜慧(2005)。研發人員特質、自我學習導向、創造力與及研發成效之關係研
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 (1997)。現代心理學。東華出版社,台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靜慧(2005)。研發人員特質、自我學習導向、創造力與及研發成效之關係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期刊,30,頁10-12。張玉成(1983)。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頁184-256。黃淑惠(2002)。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黃芳立(2009)。高職美容科「專題製作」課程施以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研究。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宜純(2003)。美容與美髮沙龍店長專業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程俊博、游光昭(2006)。透過科技史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
39(5),頁3-15。
曾瓊仙(2009)。高職美髮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
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裕灝(2001)。高中學生對生態課程興趣的探討。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賈馥茗(1979)。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頁149-240。賈馥茗(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熊千瑩(2005)。國小四年級生音樂概念迷你課程學習反應之分析。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砡君(2004)。國小六年級生音樂欣賞後設認知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賴琦(2010)。國立桃園高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與自我決定需求之調查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錢秀梅(2003)。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小特殊教育期刊,35,頁17-26。
賴媛姬(2005)。生命教育融入幼兒保育。教育融入技職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弘光科技大學,頁34-41。
謝清秀、詹慧珊(2006)。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5(3),頁71-94。謝清秀(2002),美髮從業人員工作滿意與留職意願相關性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
流行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簡嘉誠(2001)。領導風格型態、創造力人格特質搭配對組織承諾與創新績效影
響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蘇貞夙(2006)。直笛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節奏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造思考的心理策略與技巧。五南出版社。
英文部分:
Coopey,John(1987),The case for creativity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Personnel Management,March,pp30-33.
Schraw,G.&; Lehman,S.(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scuss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pp 23-52.
Kirkpatrick(1959),組織訓練,童皓怡等翻譯(1997)。心理出版社。
Maslow(1943),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Tony Buzan and Barry Buzan(1993),羅玲妃(1997)譯,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台北市:一智出版社。
Woodman,R.W. &; L.F.Schoenfeldt(1990),An intergrationist modelof creative behavior,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4,pp27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