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1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千惠
論文名稱:結合生活情境與專題導向的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physics teaching strategy of combining the life-situation andproject-based-learning
指導教授:周建和周建和引用關係蘇明俊蘇明俊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生活情境專題導向物理教學圖像學習關鍵能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1989)指出:科學與人類生活的整合應成為中學科學教育的目標。教育部公佈之高中物理課程目標亦表示:應藉由師生互動,以提升學生縝密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然而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只學得「僵化(inert)知識」,學生只會用老師教的方式解題,且無法將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朱則剛,1994)。專題導向的教學能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建立其批判思考,並增進獨立性。因此,本研究以學生的生活情境作為物理教學活動的內容,以專題導向的理念引導學生學習物理。於是,本研究之目的在尋求促進學生物理的認知思考及生活應用的教學策略,並探討學生對此教學策略的學習感受,和對學習環境的覺知,以及教學後學生的關鍵能力表現。

研究對象為屏東縣某公立綜合高中選修「物理演習」課程的二年級同學共23人分成4組。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配合教學進度規劃4個單元:直線運動、平面運動、靜力平衡,及牛頓運動定律,於一般課程外,每週兩節額外的選修課中,每單元各進行4週的教學。教學時,教師依據教學進度引導學生設計物理題組,藉由學生提出問題、設計生活化劇情、拍攝物理情境照片、製作簡報、上台發表等活動,以引起學生學習物理之動機,及幫助其建構物理概念。研究資料包含:蒐集學生課堂討論紀錄64份,以了解教室學習狀況,並以「學習感受問卷」為工具,蒐集學生的學習感受,共92份,以「科學教室環境量表(WIHIC)」(黃台珠, Aldridge,& Fraser, 1998),量化學生對教學環境的覺知,再以澳洲教改提出之七項學以致用關鍵能力(Mayer Committee, 1992)為指標檢核學生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
一、結合生活情境的專題導向物理教學策略具有:設計劇情(Situation)、數據計算(Arithmetic)、照片說明(Caption)的作品特性,簡稱「SAC專題導向物理教學策略」。
二、學生對於「SAC專題導向物理教學」的學習感受有:新奇的學習、物理概念與技能的提升、物理即生活、合作學習、多元學習。
三、在「SAC專題導向物理教學」後,學生對科學教室環境的覺知,在「教師支持」、「學生參與」和「探究取向」的三個向度上有顯著性提升。
四、經「SAC專題導向物理教學」後,學生表現出蒐集、分析、組織資訊的能力、表達想法與分享資訊的能力、規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應用數學概念與技巧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用科技的能力。

建議教師在施行「SAC專題導向物理教學」時,學生組員人數可視課堂情況調整,並於教學前預先做電腦設備的整理。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3
第三節 基本假定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專題導向學習理論------------------------------7
第二節 情境教學理論的背景與應用----------------------12
第三節 圖像內涵與教學應用----------------------------17
第四節 能力取向學習之重要性--------------------------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研究流程------------------------------------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29
第四節 專題導向物理教學策略--------------------------30
第五節 研究工具------------------------------------3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37

第肆章 行動研究之歷程
第一節 專題導向物理教學設計測試期-------------------41
第二節 專題導向物理教學設計情境改進期----------------53
第三節 專題導向物理教學設計專題改進期----------------63
第四節 專題導向物理教學設計精煉期-------------------77

第伍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專題導向物理教學設計之模式--------------------87
第二節 學生對於專題導向物理教學的學習感受-------------91
第三節 學生對科學教室環境的覺知----------------------93
第四節 學生學以致用關鍵能力之探討--------------------98
第五節 研究者的成長--------------------------------100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4
一、中文部份
王鼎銘(2000)。資訊時代科技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科技與媒體,51,2-8。
史金財(2009)。指定科考試物理準備方法。http://www.slsh.tpc.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43241897-4BCF-4740-8D48-5AB780274581}
台北市年鑑編輯工作小組(2007)。多元學習與專業內涵。台北市年鑑2007。51-53。
朱則剛(1994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雙月刊,35(4),1-15。
羊憶蓉(1996)。一九九O 年的澳洲教育改革:「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計劃。教改通訊,20,2-3。
成露茜(1999)。落實基本能力教育的一個實驗方案。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PP55-8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
成露茜、羊憶蓉(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社教雙月刊,78,13-16。
成露茜、羊憶蓉(1996)。關鍵能力教育特色與啟示。教育資料文摘,38(3),120-128。
李欣青。(1997)。視覺圖像在教學上的設計與運用。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莉珍(2007)。圖像教學對兒童創造力與語文能力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章瑋(1994)。國小學自然科學潛在課程之研究:以自然科教師及教學中的科學圖像為例。碩士論文。
李彭城(2004)。結合圖像的科學寫作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植物單元為例。碩士論文。
吳慧姿(2001)。探討圖像融入STS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圖像資訊應用能力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
林益民(2003)。能力取向的教學有什麼問題。台灣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1772
林秋萍(2006)。錨式情境教學法於數學溝通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達森(1999)。論析統整性課程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4),97-116。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計惠卿(2005)。PBL專題問題導向學習。http://www.nhcue.edu.tw/~jih/epbl.htm
洪久賢(民89):家政融入中小學一貫領域課程之澳洲實例。家政教育學報,2,1-28。
洪蘭(2005)。理應外合。頁60。台北市:遠流。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頁210。台北市:天下遠見。
段曉林(2007)。激發學習動機之教學策略。http://140.117.152.44/teach/008.ppt#256,1,激發學習動機之教學策略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 16-23。
http://www.rest.edu.tw/isue/v15n1/16.htm
高千惠(2003)。題目就在影片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職教育一般科目課程發展中心一般科目教學資源創作比賽佳作作品。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許菊芳(1996)。「關鍵能力」啟動未來。天下雜誌,178,166-172。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陳怡欣(2006)。情境營造應用於線上學習課程之現況研究-以國中課程為例。碩士論文。
陳嘉皇(2007)。支持科學教育的視覺圖像文本設計。屏東教大科學教育期刊。2007 年,25,56-65。
陳建宏(1999)。專題導向的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25期。
梁榮彰(2004)。圖像提示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理解數學圖像測驗的成效研究。碩士論文
黃台珠,Aldridge, J. M. 和Fraser, B. J.(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科學教室環境的跨國研究:結合質性與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 6(4), 343-362。
黃政傑、林佩璇(1999)。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葉季昀(2004)。圖像組織架構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神經系統概念的影響。碩士論文。
曾雅苹(2006)。科學讀物配置不同圖像對學生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以「植物的構造、天氣」相關單元為例。碩士論文
張霄亭校閱;朱麗麗(等譯)(1995)。(原作者:R.Heinich等)。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市:心理。
張慧貞(2007)。科學教育之學習理論。創新物理教材教法。P25-27。
張富然(2004)。錨式情境教學模式應用在國民小學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昆蟲單元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的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 55-66。
劉嘉榮(2000)。錨式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教師之友,41(4),6-13。
劉麗卿(2006)。從皮紋探索與生命體之關係-以宜蘭地區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
鍾毓瑾(2004)。情境式學習在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份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1989).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Washington, D.C.:AAAS, Press.
Barrows, H.S., Tambyln, R.M.(1980).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Blumenfeld,P.C., Soloway, E., Marx, R.W., Krajcik, J.S., Guzdial, M.,& Palincsar,A.(1991).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 Educatiional Psychologist, 26(3) ,369-398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Collins, A., Brown, J., & Newman, S.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 453-493).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ale(1969)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3rd Edi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elisle(2003).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周天賜譯。問題引導學習PBL。
Gil-Perez, D.,& Carracosa-Alis,J.(1994).Bringing pupils’ learning closer to a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A permanent feature in innovations in science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78(3),301-315.
Halliday (1985).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 Baltimore, Md., USA : Edward Arnold, 1985.
Huffman, D., Lawrenz, M., & Minger, M.(1997). Within-class analysis of ninth-grade scienc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8), 791-804.
Irenton, M.F.W.(1994).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future of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Universty Microfilms No.AAC9507974)
Kress, G., & van Leeuwen, T(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 Routledge.
Lederman, N. (1984). Delineating classroom variables related to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Atlant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243 699)
Martins, I.(2002). Visual imagery in school science texts. In J. Otero, J. A. Leon, & A. C. Graesser(Eds.),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text comprehension(pp. 73-9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yer Committee. (1992). Key Competencies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to advise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Council and Ministe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Employment and Training on employment-related Key Competencies for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Retrieved March 29, 2006, from http://www.dest.gov.au/NR/rdonlyres/F1C64501-44DF-42C6-9D3C-A61321A63875/3831/92_36.pdf
McLellan, Hilary(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usthafa, B. (1997).Literacy activities in a fifth-grade informal, project-based literature program: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supports and children’s learning engage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hio, 1997).(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C9813321)
Parker, L. H., & Rennie, L. F. (2002).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inclus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single-sex and mixed-sex science classro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9), 881-897.

Pizzini, E. L., & Shepardson, D. P. (1992). A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dynamics of a problem-solving and traditional laboratory model of instruction using path analy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3), 243-258.
Polman, J.L. (1997). Guiding science expeditions. The design of 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western)(Universty Microfilms No.AAC9731316)
Provenzo, E., Brett, A., McCloskey, G. (1999) 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culturalchange,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ribner, S.(1984). Studying Working Intelligence. In B. Rogoff & J. Lave(e d s .), Everyday Cognition :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pp.9∼40.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chman, L. A.(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 :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ehead, A. N. (1929). The aims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則剛(1994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雙月刊,35(4),1-15。
2. 朱則剛(1994a)。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對教育科技的意義。視聽教育雙月刊,35(4),1-15。
3. 羊憶蓉(1996)。一九九O 年的澳洲教育改革:「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計劃。教改通訊,20,2-3。
4. 羊憶蓉(1996)。一九九O 年的澳洲教育改革:「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計劃。教改通訊,20,2-3。
5. 成露茜、羊憶蓉(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社教雙月刊,78,13-16。
6. 成露茜、羊憶蓉(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的教改前景。社教雙月刊,78,13-16。
7. 成露茜、羊憶蓉(1996)。關鍵能力教育特色與啟示。教育資料文摘,38(3),120-128。
8. 成露茜、羊憶蓉(1996)。關鍵能力教育特色與啟示。教育資料文摘,38(3),120-128。
9. 洪久賢(民89):家政融入中小學一貫領域課程之澳洲實例。家政教育學報,2,1-28。
10. 洪久賢(民89):家政融入中小學一貫領域課程之澳洲實例。家政教育學報,2,1-28。
11.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 16-23。
12.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 16-23。
13.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14.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15. 陳嘉皇(2007)。支持科學教育的視覺圖像文本設計。屏東教大科學教育期刊。2007 年,25,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