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原典與註釋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有限公司,2004年
〔明〕淩稚隆輯校、〔明〕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1970年
張大可:《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史記》研究(按姓名筆劃排列)
王叔岷:《史記斠證》,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2年
安平秋等:《史記通論》,收入《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江林昌、韓江蘇:《〈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日〕佐藤武敏:《司馬遷&;#12398;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
吳汝煜:《史記論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李人鑒:《太史公書校讀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李偉泰等:《史記選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林聰舜:《史記的世界》,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
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日〕原富男:《補史記藝文志》,東京:春秋社,1980年
徐朔方:《史漢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袁傳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
張大可:《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收入《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張大可等:《史記文獻與編纂學研究》,收入《史記研究集成》,第十一冊,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張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直:《史記新證》,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陳桐生:《史記與今古文經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程金造:《史記管窺》,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
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生群:《太史公書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偉民:《司馬遷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樸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修訂版
錢穆:《史記地名考》,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韓兆琦:《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
〔日〕藤田勝久:《司馬遷&;#12398;旅:「史記」&;#12398;古跡&;#12434;&;#12383;&;#12393;&;#12427;》,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
〔美〕Burton Watson, tran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Han Dynasty, vol. 1. New York: Rendition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美〕Stephen W. Durrant. The Cloudy Mirror: Tension and Conflict in the Writings of Sima Qian. Albany: SUNY Press, 1995
〔美〕Grant Hardy. Worlds of Bronze and Bamboo. New York: Columbia UP, 1999
古代著作(依朝代與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周〕左丘明著,〔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春秋〕孫武著,〔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六次印刷
〔戰國〕孟子著,〔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0年
題〔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專業有限公司,1985年
〔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輯:《西京雜記》,收錄王雲五主編:《明刊本歷代小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七次印刷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注:《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收錄黃傑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94、95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宋〕羅大經著、孫雪霄標點:《鶴林玉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萬曆七年重刻本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影印本,1984年
〔清〕宋翔鳳:《尚書略說》,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清《皇清經解續編》本
〔清〕孫國仁:《墨子引書說》,收入《墨子大全》第2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頁3-46。
〔清〕孫詒讓:《劄迻》,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清〕郭慶藩著、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錢繹:《方言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朱鶴齡:《愚菴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康熙刻本影印,1979年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三次印刷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嚴可均編:《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近代著作(按姓名筆劃排列)
〔日〕工藤元男、早苗良雄、藤田勝久譯注:《馬王堆帛書&;#25126;國&;#32294;橫家書》,京都:朋友書店,199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收入《王國維全集》第八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堯臣等編:《崇文總目: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日〕白川靜:《金文通釋》,日本:白鶴美術館,2004年
〔日〕白川靜:《孔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朱廷獻:《尚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銳編:《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李景星:《四史評議》,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86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五次印刷
季旭昇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有限公司,2007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日〕金谷治:《孫臏兵法》,東京:東方書店,1976年
胡平生:《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浩:《廿五史論綱》,上海:世界書局,1947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戰國從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臺北:萬卷樓有限公司,2000年
章太炎講、朱祖耿整理:《太炎先生尚書說》,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張舜徽:《廣校讎略、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豐乾:《出土文獻與文子公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修訂版
曹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羅蜜歐與朱麗葉》,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臺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
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陳直:《漢書新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1979年增訂再版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註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夢家:《六國紀年》,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里耶秦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黃暉:《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筠如:《尚書覈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5年
劉起紆:《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范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鄭鶴聲:《中國史部目錄學》,臺北:臺灣商務,1966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入《魯迅全集》,第三冊,臺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年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魏嵩山:《太湖流域開發探源》,南昌:江西&;#25934;育出版社,1993年
羅振玉:《貞松老人遺稿甲集》,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日〕藤田勝久著;曹峰、廣瀨薰雄譯:《史記戰國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日〕藤田勝久:《中國古代國家&;#12392;社會&;#12471;&;#12473;&;#12486;&;#12512;:長江流域出土資料&;#12398;&;#30799;究》,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體系:長江流域出土資料的&;#30799;究,東京:汲古書院,2009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David Hawkes. Chu Tzu, The Songs of the Sou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David Hawkes: Songs of the South: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of Poems by Qu Yuan and Other Poets.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85
David Schaberg. A Patterned Past: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Homer H. Dubs, trans.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Baltimore: Waverly Press, Inc., 1938
Hugh Nibley, auth. Don Norton, ed. Temple and Cosmos.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Company, 1992
J.I. Crump. Legen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8
John Minford and Siu-kit Wang, eds.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9
K. Lawson Younger, Jr., ed. Ugarit at Seventy-Five. Winona Lake, Ind.: Eisenbrauns, 2007
Qiu Xigui (裘錫圭), auth. Gilbert L. Mattos &; Jerry Norman, trans. Chinese Writing. Berkeley, Calif.: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2000
Sir Wallis Budge: By Nile and Tigris, London: John Murray, 1920
單篇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列)
牛鴻恩:〈蘇秦事蹟之真偽〉,收入《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三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586。
王重九:〈司馬遷「南遊」年歲和有關問題考辨〉,收入《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7-14。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陽侯墓發掘報告〉,《文物》,1978年第八期,頁12-31。
汪春泓:〈關於《史記‧五宗世家》之「河間獻王」事蹟疏證〉,《北京大學學報》,第47卷第5期(2010年9月),頁77-91。
何晉:〈《史記》中的周公顏異——以周公故事為中心的研究〉,收入《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02-109。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頁151-205。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收入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華世出版社,1985年,頁185-223。
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十三則〉,《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5月,頁41-72。李偉泰:〈讀《史記》論贊劄記四則〉,收錄《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頁47-64。
李偉泰:〈《史記》議論互補例二則〉,收入趙生群等編:《史記論叢》第十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頁306-313。
李銀芝:〈試論《史記》有無史料徵引自《淮南子》〉,《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年第二期,頁61-63。
李銳:〈由新出文獻重評顧頡剛先生的「層累說」〉,《人文雜志》2008年06期,頁136-145。
李學勤:〈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頁60-64。
〔日〕谷中信一:〈新出土資料的發現與疑古主義的走向〉,收入吳銳編:《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頁27-37。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第八期,頁13-19。
金德建:〈太史公自序中「劍論」釋〉,《史林》,1986年第1期,頁85。
易平、易寧:〈六朝後期《史記》版本的一次重大變化——六朝寫本《史記》「散注入篇」考〉,《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7卷第5期,2006年9月,頁56-62。
夢長春:〈『六家』、『六藝』與『一家之言』──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新探〉,收入干春松、陳壁生編:《經學與建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22-146。
馬士元:〈司馬遷《尚書》學研究〉,《齊魯學刊》2013年第三期,頁117-122。
馬雅琴:〈論《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口述史料的價值〉,收入安平秋主編:《史記論叢》第七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99-104。
張京華:〈20世紀疑古思潮回顧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總第23期,頁132-137。
張怡雅:〈文筆絕代良史高才:淺談《史記》的文學性與實錄性的關係〉,《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10月,頁50-52。
陳佩芬:〈繁卣、 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二期,1982年,頁15-25。
陳直:〈太史公書名考〉,收入《文史哲》1956年6月,頁60-61。
陳柱:〈老莊申韓列傳講記〉,《學術世界》,第1卷第12期,1936年,頁113-117。
陳桐生:〈《史記》的學術根基〉,收入王初慶編:《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30799;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2年,頁307-333。
陳淳:〈疑古、考古與古史重建〉,收入文史哲編輯部編:《「疑古」與「走出疑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100-130。
曾令愉:〈「太史公」之敘事自覺──解讀司馬遷「發憤著書」說〉,《中國文學研究》,第三十四期(2012年7月),頁33-68。賈衣肯:〈蒙恬所築長城位置考〉,《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一期,頁25-45。
楊燕起:〈司馬遷與董仲舒〉,《史學史研究》,1986年04期,頁23-32。
鄒然:〈「虛美」妨格,「隱惡」礙志——司馬遷「實錄」修史精神之哲學啟示〉,收入《史記論叢》第十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頁301-305。
寧鎮疆:〈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9月第5期,頁5-15。
褚為強:〈司馬遷歷次遷官考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2月),頁103-106。
蔡信發:〈史記豈不載有用之文〉,收入《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頁337-348。
翦伯贊:〈論司馬遷的歷史學〉,收入張高評編:《史記研究粹編(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頁211-242。
盧南喬:〈論司馬遷及其歷史編纂學〉,《文史哲》1955年11月號,後收入《司馬遷與史記》,文史哲叢刊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頁104-108。
賴長揚:〈司馬遷與春秋公羊學〉,《史學史資料》1979年第四期,頁9-12。
韓飛:〈從紙的一般性能看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麻紙〉,《絲綢之路》,2011年04月,頁29-31。
羅根澤:〈從《史記》本書考《史記》本原〉,《北平圖書館月刊》第4卷第2期,頁41-53。
〔日〕藤田勝久:〈司馬遷的生年與二十南遊〉,收入《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618-626。
〔日〕藤田勝久:〈《史記》的取材與出土資料——里耶秦簡所反映的秦代社會〉,收入李紀祥主編:《史記學與世界漢學論集》,臺北:唐山書局,2011年,頁379-389。
顧頡剛:〈我們對國故應取的態度〉,《小說月報》,1923年1月第14卷1號,頁3-4。
Anthony Barbieri-Low. “Craftsman’s Literacy: Uses of Writing by Male and Female Artisans in Qin and Han China.” In Li Feng &; David Branner, ed.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pp. 370-399
Carol Redmount, “Bitter Lives: Israel in and out of Egypt,” in Michael Coogan,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58-89.
David R. Knechtges. “‘Key Words,’ Authorial Intent, and Interpretation: Sima Qian’s Letter to Ren A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30(Dec 2008): 75-84.
David Schaberg:“Platitude and Persona: Junzi Comments in Zuozhuan and Beyond.” In Helwig Schmidt-Glintzer, Achim Mittag, Jorn Rusen, eds. 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deolog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from a N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eiden: Brill, 2005. pp. 177-196.
George Kennedy.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un Ch’i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62.1 (Mar 1942): 40-48.
Mark Csikszentmihalyi &; Michael Nylan. “Constructing Lineages and Inventing Traditions through Exemplary Figures in Early China.” T''oung Pao. 89 (2003): 1-41.
Martin Kern. “The ‘Biography of Sima Xiangru’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Fu in Sima Qian’s Shij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3.2 (2003): 303-316.
Michael Nylan: “Sima Qian: A True Historian?” Early China 23-24 (1998-99): 203-246.
Robin D.S. Yates. “Soldiers, Scribes, and Women: Literacy among the Lower Orders in Early China.” In Li Feng &; David Branner, eds.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pp. 339-369
Willard J. Peterson. “Ssu-ma Ch’ien as Cultural Historian.” In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70-79.
學位論文
宋海峰:「《墨子》引書考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姚娟:「新序、說苑文獻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