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1991)。如何加強發揮人民團體組織功能。社會建設,78,15-20。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儷儒(2004)。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王婷榆(2013)。少子化現象下私立小學校務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大臺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王聖彰(2015)。羽球參與者參與動機、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台北市:濤時文化。
朱明政(2013)。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參與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千翔出版社。
江書晏(2015)。保健食品產品功能、涉入程度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消費者年齡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呂姮儒(2010)。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成員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呂金達(2014)。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休閒活動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城鄉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李佩如(2014)。臺北市國小學生街舞活動涉入程度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李振濤(2015)。104年心理學概要(包括諮商與輔導)嚴選題庫。新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怡靜(2006)。都市公園休閒活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豐樂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中市。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中市。吳坤壅(2007)。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與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吳亮慶(2010)。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閔旋(2011)。臺北地區男子慢速壘球參與者休閒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評估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吳祈達(2012)。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吳苑菁(2012)。馬拉松參賽者之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參與效益之研究-以2012新北市萬金石國際馬拉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吳建璋(2013)。中部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吳芳昇(2015)。教師生活型態、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13(4),51-60。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東泰(1992)。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子揚(2009)。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貞錡(2009)。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周嘉琪、胡凱揚(2004)。健身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的編製。大專體育學刊,7(1),117-130。孟昭蘭(2002)。普通心理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翊芳、廖主民(2005)。參與冒險性休閒的心理歷程。中華體育,19(3),16-25。洪齡襄(2009)。舞蹈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台中市。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林瑋(2013)。教師參與文康活動休閒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新北市淡水分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圖書。(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7)。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馬英華(2013)。藝文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以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馬君萍、游正忠、朱明政、莊淑蘭(2014)。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3,139-151。連怡婷(2010)。高雄市國小音樂資賦優異班和一般學生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許是祥(譯)(1991)。企業管理—理論、方法、實務。台北市:中華企管管理發展中心。(Leslie, W. R., & Lloyd, L. B., 1987)。
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許美玉(2009)。瑜珈參與者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曹正偉(2013)。馬祖地區賞鷗活動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
陳慶章(1991)。身心障礙教養機構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中市。陳皆榮(1998)。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人格影響之初探研究。體育學報,25,61-70。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啟森(2001)。高雄市特殊學校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暑假期間休閒運動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陳慧玲(2003)。淡水旅遊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2003健康休閒觀光餐旅產官學研討會論文集(7-1~7-23)。台南市:立德管理學院。
陳文銓(2005)。室內溫水游泳池消費者之涉入程度、體驗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研究-高高屏地區室內溫水游泳池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 81-98。陳弘慶(2007)。2006年全國大專運動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體驗行銷、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實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14-33。陳怡惠(2008)。閱讀教學對兒童創造力的影響-以臺北巿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坤厚(2012)。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陳純寅(2013)。桌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雅倩(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陳函妤(2014)。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行為及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郭生玉(1995)。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工作心厭的影響。測驗與輔導,130,2664-2666。梁坤茂(1999)。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志銘、呂崇明、翁旭昇、許績勝(2006)。內在動機、學習態度對持續涉入桌球運動行為之影響。運動休閒參與研究,1(4),43-54。
張同廟(2008)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1),1-32。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良漢(2008)。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3),27-40。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典明版)。臺北市:東華。
張采源(2014)。國民中學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教學熱忱之研究-以時間調配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黃志成(1998)。心理學。台北: 啟英文化。
黃副殷(2003)。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慧妮(2003)。國民小學導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心怡(2007)。場地品質對運動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彰化縣體育場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國棟(2009)。新竹市各級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涉入及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秋雲(2012)。銀髮族參與太極拳之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黃馨慧(2013)。台北市國小學生參加課外社團活動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黃子晏(2013)。羽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曾聖文、蔡佳紋(2013)。休閒運動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效益之影響:以參與動機為中介變項。運動與遊憩研究,8(1),23–47。楊鎮榮(2014)。臺北市中正河濱公園運動設施使用者對滿意度及休閒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葉肅科(2005)。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社區發展季刊,110,230-241。
葉妤貞、黃芳銘、林珊如(2007)。大學生線上遊戲休閒涉入量表之發展。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2),16–32。葉惠容(2011)。服務品質與轉換成本對網路購物中程度之影響-以涉入程度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葉承鑫 (2012)。水域休閒運動參與者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廖文正(2003)。球鞋業產品涉入程度與促銷活動對產品屬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趙文祺(2003)。體驗教育活動參與者內在動機、活動投入程度與神馳體驗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台北:五南。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育維(2012)。賞鳥者之休閒阻礙、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劉高斌(2012)。自行車道騎乘者休閒涉入之研究─以高雄市西臨港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蔡巧玲(2004)。休閒潛水者性別角色與休閒涉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中市。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巿。蔡必焜(2006)。淺談休閒觀念的歷史演變。台灣休閒農業會訊,9,13-16。
蔡佩宜(2009)。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蔡英美、王俊明(2010)。中部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休閒態度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2,49-62。鄭凱鴻(2011)。雲林縣自行車愛好者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賴韋伶(2009)。大專校院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校異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賴峯林(2014)。台北市北區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賴美玉(2014)。台南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關連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盧心炎(2002)。舞蹈休閒活動參與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韓長淮(2002)。我國東部地區大學校院職員工作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薛紹君(2010)。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街舞活動涉入程度之研究-以台東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謝文隆(2010)。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知覺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參與動機對運動樂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謝佳秀(2011)。國小教師休閒調適信念、休閒調適策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謝東波(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涉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Antil, J. H. (1984).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tzation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03-209.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4.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15-35. New York: Cambridge.
Chen, Y.C., Li, R.H., & Chen, S.H. (2013).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Leisure Motivatio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0(3),1187-1199.
Dawes, N. P., Vest, A., & Simpkins, S. (2014). Youth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and Informal Sports Activities Acro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Gende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3(8),1374-1388.
Ewert, A., & Hollenhorst, S. (1989). Testing the Adventure Model: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Model of Risk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24-139.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 Orlando Florida: Dryden Press.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John Willy & Sons Inc.
Houston, M. J. & Rothschild, M. 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In Subhash, C. Jain (Ed.), Research Fro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84-187.
Kelly, J.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Eds.) ,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
Iwasaki, Y. (2006). Lei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iversity: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World Congress of Leisure, China Zheuang Hangzhou.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4), 426-448.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Ryan, R. M., & Deci, E. L. (2002). Over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In R. M. Ryan & E. L. Deci (Eds.),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ochester, N.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 (1), 1-45.
Wu, Y. (2013). Correlations of Consumers,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Value with Leisure Benefits - A Case Study on Taiwan International Orchid Sh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3(3), 267-276.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2,341-352.
三、網路資源
內政部社會司(2013)。合作及人民團體-內政部。檢自:http://www.moi.gov.tw/outline/ch-04.html
C.C.S.人事服務平台(2013)。修正中央各機關學校員工文康活動實施要點第二點、第四點。檢自: http://ccs.cyc.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728
臺北市中正區優國小優學網客服中心(2014)。2014 校園幸福力大調查-追求黃金新關係,幸福UP。檢自:http://tw.daily.uschoolnet.com/?mode=inside&type=news&key=1410507356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