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陸國家體育委員會擊劍教材編寫組(1996)。擊劍。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三財(1997)。擊劍運動。未出版之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中華民國擊劍協會(2012)。擊劍規則。台北市。
付 全(2005)。信息量與認知風格對擊劍運動員決策速度和準確性的影響。體育科學,25(8),33-38。
沈易利(2002)。2001年世界青年杯擊劍錦標賽前四強比賽得分戰術與技術分析。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277-322。沈易利(2003)。銳劍比賽中互中戰術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2,173-183。沈易利(2006)。2005年擊劍電審器修正對鈍劍攻擊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8,99-115。杜韞潔(2011)。對江蘇女子花劍主動攻擊性技戰術運用的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10(6), 62-63。
孟潔(2007)。女子花劍後退中轉換及時進攻的技戰術運用。南京體育學院學報,6(1), 63-65。
張志凌(1995)。銳劍攻擊戰術的研究與分析。樹德學報,16,451-489。張志凌、林房儹(2001)。擊劍戰術對競賽勝負影響之統計分析。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239-251。張志成(2012)。淺談花劍比賽中的擊劍戰術運用。廣東科技,21, 28-29 。
荊濤、張寶仁(2008)。擊劍線的技、戰術運用。遼寧體育科技, 30(1)。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98)。體育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署(2013)。10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擊劍技術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101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擊劍錦標賽秩序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102年全國國民小學擊劍錦標賽秩序冊。臺北市,教育部。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市:合記出版社。
黃金珠(2010)。擊劍運動男女生技戰術差異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體育學院,台北市。彭柏周(1984)。擊劍運動員的戰術訓練。遼寧體育科技,5,37-42。
溫華昇(2000)。擊劍運動-銳劍。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溫華昇、許晊豪(2005)。擊劍運動訓練生理評定目的與應用。康寧學報,7,327-337。勞紹沛、趙傳傑、李維仁(2008)。2007年擊劍世錦賽我國男子花劍運動員得失分分析。中國體育教練員,1, 44-45。
楮偉(2011)。2011年世界擊劍錦標賽女子花劍團體決賽得分情況分析。中國體育教練員,4, 54-55 。
趙傳杰、王健(2002)。對當今世界男子配劍技戰術特徵分析。中國體育科技,38(12),37-38。
趙傳杰、張輝(2008)。佩劍技戰術分析與實力評估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2(2),90-94。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2012)。2013年6月5日,取自奧林匹克官方網站,http://www.olympic.org/olympic-results/london-2012/fencing。
蔣來福、沈易利(2008)。2008北京奧運之擊劍技術與戰術分析-以男、女鈍劍前四強決賽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2(2),65-87。
儲石生(1997)。花劍戰術訓練研究。中國體育教練員, 3,30-31。
儲傳(2001)。淺析花劍中的“截擊”技術的重要性。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15(1), 73-74。
二、英文部分
Arnousa, A. (2012). The Effect of the Type of Sports Mattresses on Developing Mental Skills and Tactics for Junior Fencers. Procedia Engineering. 34, 861-865.
Czajkowski, Z. (2006).Domenico Angelo – a great fencing master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champion of the sport of fencing. Studies in Phys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2010 17,4.
Czajkowski, Z. (2009). Tactics in fencing: Preparatory actions. Studies in Phys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16, 371-378.
Selberg, C. A. (1993). The revised foil. Ashland, OR: Spotted Dog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