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4: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淑娟
研究生(外文):Shu-Chuan Lai
論文名稱:漂洋過海來開店:越南女性賣家鄉小吃的開店經驗
論文名稱(外文):The Vietnamese Immigrant Women’s Experience of Opening Restaurants
指導教授:游美惠游美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女性家鄉小吃店社會資本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26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以性別觀點來探究在台越南新移民女性賣家鄉小吃的開店經驗。本研究秉持女性主義關懷的立場,參與觀察四位在高雄都會區開店「做生意」的越南女性,企圖瞭解越南女性的開店經歷,發掘交織其中的性別/族群/階級意涵,並勾勒出越南女性開店的面貌與社會處境。
首要關注焦點為越南新移民女性開店的經驗,探究「做生意」的過程中,她們如何善用供貨商、顧客及週遭友人所形成的社會資本與人際網絡。
本研究初步發現如下:首先,越南女性開店是化被動為積極的行動力展現,她們受到職場工作難覓、不友善及家庭照顧兩股力量的拉扯,一推一拉的作用下,促成她們邁向開店之路。其次,她們在準備開店的過程裡,即便遭遇人際網絡狹隘、資金預算有限等問題,卻仍堅定開店心念藉「交際」、「溝通」、「拉進關係」等方法的運用,讓自己得以開成一間店。最後,越南女性透過自身的敏銳觀察,且善用供貨商、顧客及友人所形成的社會資本,成功在台灣立足;並因「做生意」的成功,為她們帶來被社會看見、肯定及尊重,並以經驗證明越南女性也能當老闆。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emale Vietnamese immigrants in Taiwan opening native specialty restaurants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observes four Vietnamese women who opened their own restaurants respectively in Kaohsiung with an intention to understand their experiences and to discover the roles that gender, ethnicity and social class play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to their social conditions.
It is crucial for this study to aim at examining the female Vietnamese immigrants’ experiences on opening their restaurants including how they utilize the social resources and networking composed of the suppliers, customers and friends.
The initial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opening of the restaurants by the Vietnamese women is a reflection of transforming passivity into action. They are subject to the push and pull forces from unfriendly job markets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The effect of the two forces encourages them to open their own restaurants. Secondly, even though the opening of the restaurants encountered problems including limited social networking and funding, they still manage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hrough “Communication,” “Social Contact,” “Warming up to people,” and so on. Lastly, the Vietnamese wom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society through utilizing social resources made up of suppliers, customers and friends. The success of their business has brought them respect and value, and has further proved that they can also be in char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 8
第二節 社會資本、人際網絡與開店「做生意」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取向 16
第二節 研究過程 1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21
第四節 田野的資料分析 28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37
第四章 開店-將念頭化為行動 40
第一節 想望 40
第二節 準備 44
第三節 開張 64
第五章 做生意-經營的歷程 77
第一節 備料 77
第二節 出攤 86
第三節 收攤 98
第四節 小結 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結論 110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中文部分 115
英文部分 11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1
附錄二 報導人的特色菜餚 125

表目錄
表 一 越南小吃店經營類型 21
表 二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23
表 三 田野筆記範例 30
表 四 田野筆記書寫範例 31
表 五 編碼範例:以梗璟第一次訪談逐字稿為例 33
表 六 主題範例:以梗璟、本渼、萳蔓為例 34
表 七 編碼歸類與範疇排序過程 35
表 八 越南女性開店相關經驗 108


圖目錄
圖 一 越南小吃店口味特色取向圖 53
圖 二 開店資金取得管道 62
圖 三 法國麵包 84
圖 四 餐車、餐台配置於騎樓平面圖 87


中文部分

于仁壽(2010年4月)。越南飲食在台灣的異國想像。論文發表於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舉辦之「東南亞藝術、文化與社會的建構與發展」,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尤思貽(2005)。台灣地區女性越南籍配偶就業問題之研究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9-221。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王志弘(2008)。移民的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廳個案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6(1),3-48。
王志弘、沈孟穎(2009)。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19-166。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路的行程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119,84-102。
丘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61-94。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49-269)。台北:巨流。
余嬪(2009)。創業者與社會資本:當代排灣族琉璃珠工藝產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論文。
吳美雲(2000)。識字教育做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龍(2004)。開店智慧王。台北:寶瓶。
李秀珠(2005)。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及婚姻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所碩士論文。
李奉儒(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5—68)。嘉義:濤石文化。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蓮(2005)。台南縣外籍配偶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汪素娥(2005)。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
林佑聖、葉欣怡(譯)(2005)。Lin, Nan 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台北:弘志。
林津如(2005)。評介邱琡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女學學誌,19,247-255。
林婉如(2005)。新移民女性就業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林開忠(2009)。人流動了,食物呢?一些來自富麗村跨國婚姻家庭的例子。載於王宏仁、郭佩宜(編),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頁231-254)。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林開忠(2010年4月)。移入配偶的微型企業經營與參與-埔里越南飲食店的探討。論文發表於東南亞區域研究舉辦之「東南亞易術、文化與社會的建構與發展研討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林開忠、王宏仁(2006年6月)。移民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以東南亞台商與婚姻移民為例。論文發表於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聯合舉辦之「東南亞多元文化與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邵秀玲(2005)。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中階主管之事業生涯成功與工作績效。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2003)。移動與性別: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邱瑞紅(2009)。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的識字與就業:以造橋國小識字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P. Abbott & C.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巨流。
姜貞吟(2009年10月)。新移民、雙重勞動、照顧工作:大陸配偶的現代衝突。論文發表於教育部舉辦之「第三屆亞太地區性別平等教育論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3)。為什麼說我是「外籍新娘」呢?我都已經是老娘了,還叫我「外籍新娘」!?查詢日期:2010年4月2日。取自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topics_dtl.asp?id=98&qtagword。
張婉如(2008)。新移民女性增能培力之探究-以「南洋台灣姊妹會」成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淨善(2006)。外籍及大陸配偶就業歷程:以台中市、彰化縣照顧服務產業之居家服務員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張維琴(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三民。
陳東升(2002)。跨族群政治討論網絡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台灣社會學,4,119-157。
陳恒鈞(2005年1月)。社會資本對政策執行之影響。論文發表於台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舉辦之「社會資本與公共行政」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
曾秀珠(2003)。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克先、黃蕙如(譯)(2008)。D. Halpern著。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台北:巨流。
黃登興、蕭新煌、蔡青龍、林開忠、王宏仁、鄭冠榮(2010年4月)。在台越裔配偶微型創業調查的統計分析。論文發表於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舉辦之「東南亞藝術、文化與社會的建構與發展」,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黃順富(2007)。建構外籍配偶語文識字及生活基本知能指標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17,2-10。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台北:女書文化。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年9月)。通往彼岸的紅地毯:新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論文發表於台灣女學學會舉辦之「意識、認同與實踐: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
潘隆麟(2008)。桃園縣新移民經營異國小吃初探。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冠榮、蔡青龍(2010年4月)。台灣移入配偶的微型企業經營與參與-北部越南小吃店的個案分析。論文發表於東南亞區域研究舉辦之「東南亞易術、文化與社會的建構與發展研討會」,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蕭芸婷(2007)。新移民女性就業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適應研究:以彰化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遲恒昌(2009年2月5日)。道地?泰國餐廳在台灣的食物地理學。文化研究月報,89。查詢日期2010年1月10日,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Content.asp?Period=89&JC_ID=82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謝昭明(2006)。我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論文。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英文部分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pp241-258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G. Richards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rettell, Caroline B. (2000). Theory Migration in Anthropolog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etworks, Identities, Communities, and Globalscapes. pp.97-135 in Caroline B. Brettell and James F. Hollifield, eds., Migration Theory: Talking Across Disciplin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Delaet, D. L. (1999). The Invisibility of Woman in Scholarship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New York : NYU.
Judith S. (1991). Can There Be a Feminist Ethnography? In Sherna B.Gluck, & Daphne Patai (Eds.). Women’s Words: 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pp. 111-119).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2000) “Translated Space/Translated Identity: Landscapes of Chinese Food in a Sydney Street”,收於《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11-245),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ateman, C. (1994). The Sexual Contract.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omen and Geography Study Group (1997). Feminist Geographies. England: Addison Wesley Longma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2.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3. 潘淑滿(2003年9月)。通往彼岸的紅地毯:新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論文發表於台灣女學學會舉辦之「意識、認同與實踐: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
4. 陳東升(2002)。跨族群政治討論網絡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台灣社會學,4,119-157。
5. 黃登興、蕭新煌、蔡青龍、林開忠、王宏仁、鄭冠榮(2010年4月)。在台越裔配偶微型創業調查的統計分析。論文發表於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舉辦之「東南亞藝術、文化與社會的建構與發展」,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6. 林開忠、王宏仁(2006年6月)。移民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以東南亞台商與婚姻移民為例。論文發表於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聯合舉辦之「東南亞多元文化與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7. 汪素娥(2005)。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
8. 丘愛鈴、何青蓉(2008)。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61-94。
9. 林津如(2005)。評介邱琡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女學學誌,19,247-255。
10. 王志弘、沈孟穎(2009)。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19-166。
11.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路的行程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119,84-102。
12.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13.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