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艾淇
研究生(外文):AI-CHITSAI
論文名稱:探討社會企業推展原住民當代藝術之研究-以誠美社會企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promotion of aboriginal contemporary arts by social enterprises-the case of Chen-Mei Arts & Culture Social Enterprise
指導教授:邵揮洲邵揮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eiu-Jou Shaw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綜合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原住民當代藝術
外文關鍵詞:non-profit organizationssocial enterprisesaboriginal contemporary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浪潮,各國經濟快速發展,跨國企業競爭激烈,看似為人類帶來生活便利性及無限未來,然而伴隨而來的社會發展失衡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之際,社會企業應運而生,期盼對社會問題提出解方︒
誠美社會企業因創始人宗教信仰及支持原住民藝術的機緣而成立,本著以商業成就原住民藝術傳承,致力於將社會企業發展成為推展原住民當代藝術多元平臺︒透過育成與合作原住民藝術家,舉辦藝術博覽會等運作方式,幫助原住民藝術家突破資源限制,引起原住民創作者自覺自立。然而在推展過程中仍然遭遇經費及政府政策支持缺乏等營運困境︒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方法,歸納出誠美社會企業推展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歷程與經驗,因此,本研究問題訂為:「探討社會企業是如何推展原住民當代藝術?其過程又遭遇什麼樣的困境與挑戰?」,期能解析個案實際運作,對推展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經驗與歷程發現其意涵,依據研究結論,提供相關研究建議,供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原住民當代藝術
SUMMARY
With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eem to bring convenience and unlimited future to human beings. However, when social imbalances accompanying social developments arise from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social enterprises should be transported. Born, hope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
Established by the founder'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support of Aboriginal art, Cheng-mei Social Enterprise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to a multi-platform platform for the promotion of aboriginal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aborigines Artists, art fairs and other modes of operation help Aboriginal artists to break through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cause Aboriginal creators to consciously stand on their own fee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there are still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funds and lack of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This study uses an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Cheng-mei social enterprises in promoting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the aborigin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Exploring how social enterprises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the aborigines? What kind of process does it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can analyze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case,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the experience and history of the aboriginal contemporary art, and provide relevant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s a reference for follow-up researchers.
Key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ocial enterprises, aboriginal contemporary art
目 錄
摘 要 I
Exended Abstract II
目 錄 IIII
圖目錄 IⅩ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會企業相關理論與研究 8
第二節 原住民族群發展與演變 17
第三節 原住民當代藝術文化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結果 46
第一節 社會企業成立背景與願景 46
第二節 社會企業的運作策略及現況 51
第三節 社會企業推廣原住民當代藝術貢獻及成效 57
第四節 社會企業推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困難 60
第五章 討論、意涵與結論 65
第一節 討論與意涵 65
第二節 結論 70
第三節 未來研究與限制 71
參考文獻 72
訪談大綱一 78
訪談大綱二 79
訪談大綱三 80
參考文獻
[1] Weisbrod, B. A., (1988). 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Hansmann, Henry B. (1980).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 89(5): 835-901.
[3] Thomas Wolf,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 A Fireside book.
[4] Kuan, Yu-yuan (2006).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aiwan.Central Policy Unit and Commission on Poverty.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5] 葉至誠(2009)。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秀威資訊。
[6] 夏侯欣鵬、梅海文(2012)。探討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組織能耐。中原企管評論,11(1),55-79。
[7]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8] 楊敏里、黃佩璿、鐘志明(2014)。運用層級程式分析法探討社會企業組織能耐之研究。管理學報,32(2),135-161。
[9] 劉維琪、黃春長、謝玲芬、趙瑀、侯玉松、王張煒、鄭淑芳(2016)。我國北區社會企業特性分析研究。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4(4),377-388。
[10]徐君(2012)。社會企業組織形式的多元化安排:美國的實踐及啟示。中國行政管理,328,91-94。
[11]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12]OECD (1999).Social Enterprises.OECD.
[13]Hibbert, S. A., Hogg, G., &Quinn.T.(2002). Consumer response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theBig Issue in Scot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3).288-201.
[14]Thompson, J., & Doherty, B. (2006).The diverse world of social enterprise: A collec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 sto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33(5/6), 361-375.
[15]吳士宏譯(2006)。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伯恩斯坦著新星出版:北京。
[16]Cornelius,N.,TOdres,M.,Janjuha-Jivvraj,S.,Woods,A.,&Wallace.(2008).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1(2), 355-370.
[17]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2009)。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取自http://seietw.blogspot.tw/2010/03/blog-post.html.
[18]官有垣(2011)。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邁向公民社會。臺北:Airiti Press Inc.
[19]李衍儒、江明修(2011)。社會企業之發展經驗與政策建議:以美國、英國、香港與臺灣為例。中國非營利評論,1。
[20]黃信傑(2013)。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驗證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1]梅海文、蕭子誼、梅海寧(2015)。運用層級程式分析法探討社會企業組織能耐之研究。管理學報,32(2),135-161。
[22]劉維琪、黃春長、謝玲芬、趙瑀、侯玉松、王張煒、鄭淑芳(2016)。我國北區社會企業特性分析研究。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4(4),377-388。
[23]蔣欣純(2017)。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社會企業影響力評估之構面。國立雲林科技大廠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Shaw,E.(2004).Marketing in the Social Enterprise Context: Is it Entrepreneurial?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7(3):194-205.
[25]官有垣、陳錦棠等編著(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巨流出版,高雄。
[26]Dees, J. G.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1), 54-66.
[27]Alter.(2004).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Searchdate. Receive form http://www.virtueventures.com/setypology.pdf.
[28]彭蕙妤(2018)。以層級分析法探討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指標權重。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9]Thomas, A. (2004). 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 Voluntas,15(3), 243-263.
[30]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2013)。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臺北市: 新自然主義。
[31]社企流(2014)。社企力!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臺北市:果力文化。
[32]經濟部(2014)。社會企業行動方案(103-105年)。取自https://www.economic.taichung.gov.tw/media/204135/622516162071.pdf.
[33]經濟部(2017)。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取自https://sme.moeasmea.gov.tw/startup/modules/se/mod_innovation/page_4.php.
[34]官有垣(2012)。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概念,特質與類型。臺北市:果力文化。
[35]柳軍亞(2018)。台灣社會企業的美麗與哀愁-以地方創生發展地方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36]國立中山大學社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2017)。106年度社企型公司營運概況調查。http://sedrc.nsysu.edu.tw/files/15-1255-168512c99-1.php?Lang=zh-tw.
[37]李壬癸(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前衛出版社。
[38]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16-24。
[39]王嵩山(2001)。當代台灣原住民藝術。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40]李素君(2011)。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知識建構:臺北是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實務運作。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1,109-148。
[41]中華民國原住民知識經濟發展協會(2018)。原住民族分佈圖。http://www.twedance.org/aboriginal00.aspx。
[42]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
[43]王嵩山(2001)。當代台灣原住民藝術。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44]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市:雄獅美術出版社。
[45]施翠峰(2005)。台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
[46]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市:藝術家。
[47]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
[48]李俊賢(2013)。本事……李俊賢談原住民當代藝術進入市場的發展。周益弘撰文整理,藝術認證,第53期,2013年12月。
[49]李昭瑩(2013)。當代原住民藝術的非物質性特質-從族群文化的象徵符號談起。再現原始台灣「原名/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論文集。臺北市:師大美術系,259-288。
[50]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
[51]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市:南天。
[52]張晴文(2002)。原住民藝術。收錄於謝東山編(2002)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頁165-178)。臺北:藝術節。
[53]高雄市立美術館(2019)︒撒古流.巴瓦瓦隆作品︒取自
https://www.kmfa.gov.tw/FileDownload/Journals/20190121154645714011996.
pdf.
[54]劉星佑(2018)。「原住民藝術市場」存在嗎?藝術家、經紀人、畫廊的前線探訪,取自http://www.pulima.com.tw/pulima/0309_18032316401466475.aspx.
[55]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9)。相遇在那端森林-伊誕的紋砌刻畫藝術展。取自http://art.lib.pu.edu.tw/2017-03-09/work.html。
[56]論壇報全球華人新聞網(2017)︒伊誕.巴瓦瓦隆作品,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取自https://www.ct.org.tw/1311376.
[57]中時電子報(2017)︒巴瓦瓦隆家族首次聯展,血液裡流著藝術︒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23003320-260405?chdtv.
[58]誠美社會企業(2019)。巴豪嵐.吉嵐視覺藝術自由工作者,取自https://inner-revolution.weebly.com/.
[59]誠美社會企業(2019)。 巴豪嵐.吉嵐,原動力革命系列︒取自https://inner-revolution.weebly.com/.
[60]城市美學新態度(2018)。旅英藝術家優席夫《在海與大地之間》。取自
https://kaiak.tw/%E6%97%85%E8%8B%B1%E9%87%8E%E7%94%9F%E8%97%9D%E8%A1%93%E5%AE%B6-%E5%84%AA%E5%B8%AD%E5%A4%AB-yosifu-%E3%80%8A%E5%9C%A8%E6%B5%B7%E8%88%87%E5%A4%A7%E5%9C%B0%E9%96%93%E3%80%8B/.
[61]華巍藝術新聞網(2019)。台灣之光—台灣布農人畫家依法兒 Native Taiwanese Artist Eval。取自http://www.huaweart.com/archives/2713.
[62]華巍藝術新聞網(2019)︒布農族藝術家依法兒‧瑪琳奇那(Eva Malinjinnan)
作品,取自http://www.huaweart.com/archives/2713.
[63]Yin, R. K.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64]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65]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66]潘淑滿(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67]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68]金山玖號非典型新創聚落的連結者NO-9,頁末。
[69]黃信傑(2013)。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驗證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0]Hibbert, S. A., Hogg, G., &Quinn.T.(2002). Consumer response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theBig Issue in Scot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7(3).288-201.
[71]社企流(2017),問路:社會企業的十堂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7(6).162-1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