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玉成(民國89年),臺灣區銀行信用評等之模式研究 - 以BankWatch 評等為基礎的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2. 中央銀行金融業務檢查處編印之「金融業務概況年報」(民國87~89年)。
3. 中央銀行金融業務檢查處編印之「金融機構重要業務統計表」(民國87~89年)。
4. 王士華(民國88年),台灣地區新舊銀行經營績效比較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 王南華、高士傑(民國88年),「實地檢查應用CAMELS及ROCA系統評等金融機構之評估重點」,存款保險資訊季刊,中央存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第12券第3期,頁106~121。
6. 古永嘉(民國84年),「台灣公民營銀行經營績效評估模型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37期,頁1-34,。7. 白珊憶、鍾俊文(民國91年),「本國銀行財報透明度與經營績效評等」,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3期,頁20~46。
8. 周文賢(民國90年),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之應用,智勝文化出版,台北,頁12-1~12-55。
9. 周麗貞(民國78年),以財務比率建立銀行經營績效評鑑模型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0. 林佳靜(民國90年),台灣地區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與比較,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1. 徐元發(民國90年),我國上市上櫃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鑑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2. 財政部金融局統計室編印之「金融業務統計輯要」(民國87~89年)。
13. 財政部金融局統計室編印之「基本金融資料」(民國87~89年)。
14.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民國90年),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篇,松崗電腦出版,台北,頁19-1~19-76。
15. 張雅芳(民國89年),台灣銀行業同業購併之可行性分析-以交銀、世華銀及中國國際商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財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6. 張雲輝(民國89年),台灣銀行購併與財務績效之個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7. 張筠君(民國88年),台灣地區上市銀行財務績效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8. 陳土根(民國89年),「銀行授信業務的經營策略」,彰銀資料,第49卷12期,頁8~16。
19. 陳勇徵(民國88年),「新銀及民營銀行績效逐年提升,企銀及公營行庫面臨強大挑戰。」,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19期,頁20~29。
20. 陳衍宏(民國90年),臺灣上市上櫃銀行績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1. 陳香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國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81年。22. 陳惠玲(民國89年),「銀行逾放比推估」,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6期,頁2~7。
23. ─(民國90年),「推估銀行放款業務之淨獲利」,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7期,頁4~10。
24. ─,(民國90年)「A級商業銀行合理價值試算」,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7期,頁11~14。
25. ─(民國90年),「銀行真實逾放比再推估」,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7期,頁15~18。
26. ─(民國90年),「銀行真實逾放比再推估及準確度檢驗」,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0期,頁57~60。
27. ─(民國91年),「上市櫃銀行真實淨值推估-TEJ推估逾放比之效力檢驗及應用」,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4期,頁5~18。
28. 陳曉蓉、沈中華(民國87年),「C*AMEL與銀行評等─兼論商業銀行自有資本與資產品質的關係」,證券金融季刊,第56期,頁1~31。29. 陳錦村與黃佩鈴(民國90年),「從股權結構與核心代理觀點,評析公營銀行民營化的實際成效」,公營事業評論, 2卷3期,頁69∼89。
30. 陳錦村與黃佩鈴(民國89年),「從股權結構與核心代理觀點,評析民營銀行的逾放比與經營績效」,存款保險資訊季刊,14卷2期,頁33∼49。
31. 黃美玲(民國90年),由財務績效面探討本國銀行優質合併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2. 黃敏助(民國75年),銀行經營績效評鑑之研究,初版,南投:基層金融研訓中心。33. 黃達業、霍德明(民國90年),「上市櫃銀行評比面面觀」,貨幣市場第五卷第二期,頁13~23。34. 蔡湘萍(民國89年),EVA與會計指標對銀行經營績效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5. 蔡靜宜(民國89年),商業銀行合併信用合作社之效益分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6. 薛秀正(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公民營銀行經營績效比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7. 謝進義(民國86年),金融機構經營績效評估模型之實證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8. 鍾俊文、陳惠玲(民國90年9月),「金融機構逾放問題探討」,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1期,頁27~46。
39. Arshadi, N. and E. C. Lawrence (1987),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New Bank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1, March, pp.33-48.
40. Collins, Robert A. and Green,Richard D.( 1982),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Bank- ruptcy Forecast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pril, pp.349-354.
41. DeYoung, R. and I. Hasan (1998), “The Performance of De Novo Commercial Banks: A Profit Efficiency Approach”,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 565- 587.
42. Espahbodi, Pouran (1991), “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 Banks and Binary Choice Model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5, pp.53-71.
43. Johnson, Richard A. and Wichern, Dean W.(1998), Applied Multi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th edition, America :Prentice-Hall.
44. Scott, Daid F.,Jr. Martin, John D. Petty, J.William and Keown, Arthur J.(1999), Basic Financial Management, Eigh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45. Sekaran, Uma (2000), 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Third edition, America :John Wiley & Sons.
46. Slovin, Myron B., Marie E. Sushka, and John A.Polonchek (1999), An analysis of contagion and competitive effects at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4, 197-225.
47. West, Robert Craig (1985), “A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 to Bank Condition”,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9, pp.25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