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書籍
Ellen Winner著,陶東風等譯(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
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等譯(1996),藝術解讀,台北:遠流。
Mitchell,W.J.T(1986),Iconology : image, text, ide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land Barthes著,董學文等譯(1992),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
Sebald,H.(1984),Adloescence: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田曼詩(2001),美學,台北:三民。
列昂捷夫(1983),活動、意識、個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車爾尼雪夫斯基(1979),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
沃夫林著,曾雅雲譯(2005),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師。
段德智(2000),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
徐累(2009),身體的秘境,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梁實秋(1985),最新英漢辭典,台北:遠東。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照雄(2006),當代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心理。
雄師美術辭典大系(1984),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師。
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
董小明(2003),圖像的圖像,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管倖生等著(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
黎玲(2003),藝術心理學,台北:新文京。
期刊論文及網路資料
李亦園(1984),當前青少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511期,P.9~15。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與應用,臺灣教育,511期,P.11~15,台北。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期, P.55~59。
陳啟榮(2008),台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卷第2期,P.38~51。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符號學,檢索日期:201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