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馬世驊(2007)。教育資源整合的另一章:策略聯盟模式理念與實務。教師天地,147,22-28。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188。臺北:三民。
王以仁(1993)。台灣地區社區互動狀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 35-52。台北:師大書苑。
王秀雲(1999)。社區學校與社區教師。教育資料與研究,27,27-30。王佩蓮(2002)。學校結合社區落實學校本位課程。台灣教育,615,15-26。
內政部(1999)。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2條(1999 年12 月14 日臺內中社字第8814454號修正)。
白秀雄(1978)。現代社會學。臺北:五南。
台灣師範大學社教所(1998)。社區資源在教育上的運用- 深坑溯溪分組研究,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90年度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立君(2003)。社區總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建興(1982)。小學與社區,276。臺北:正中。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 9-34。台北:師大書苑。李澤宏(1989)。組織間關係理論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會發展季刊,89,53-61。
李雅婷(2007)。臺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月貞(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吳娟娟、許錦碧(1993)。學校辦理社會教育之基本策略-社會資源之運用。中等教育雙月刊,44(1),84-87。吳俊升(1993)。教育哲學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永裕 (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9-11。吳宗立(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50(6),19-25。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吳啟騰(2002)。環境教學資源之運用與教育。台灣教育,615,27-32。吳美珠(2002)。資源運用與教學。台灣教育,615,38-47。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157-169。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俊靚(2003)。學校建築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以竹山鎮國民中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雯音(2007)。臺北市高中職教師、學生及家長對社區化實施成效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天助(1995)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載於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51-164。臺北:師大書苑邱榮茂(2001)。台中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管理模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邱婉麗(2002)。嘉義市國民小學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沈金鳳(1997)。歡迎媽媽客串老師。師友月刊,361,28-29。
沈慶盈(2000)。從組織間關係談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社區發展季刊,89,145-148。余安邦、林民程(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遠流。余安邦主編(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臺北:遠流。
林秀慧(1993)。台中市交通便捷的新興社區資源規劃。社教雙月刊,57,16-17。
林明地(1999a)。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183-22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1999b)。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林明地(1999c)。學校與社區的關係。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清江(譯)(1984)。Bank,O.著。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高雄:復文。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林清江(1999)。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振春(1994)。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64,20-24。林振春(1996)。社區學校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社區學校化。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振春(1997)。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15,23-25。
林振春(1998)。社區小百科。臺北:光寶文教。
林振春(1999a)。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24。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b)。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中等教育,50(6),7-11。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臺北:光寶文教。
林雍智(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勝義(1995)。 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林瑞欽(2000)。社會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會篇,13-41。臺北:允晨。林蕙苓(2002)。民眾參與社區環營造合作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振豐(2002)。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土論文,未出版,台中。林錫恩(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天佑(2007)。教育資源統整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47,8-14。
周進科(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運用社區產業資源可行策略之觀點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姜麗娟(1993)。中小學學校設施共享可行性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范琳珮(1995)從社區發展需求探討國民小學校園開放與規劃:以幸安/和安、日新/建成、清江/奇岩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福財、謝如山、林曜聖合譯(2003)。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徐宗林(1979)。 重建主義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南號(1991)。當代教育思潮。台北:三民。
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刋,107,頁,22-31。徐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永興、李開敏、王玠等(1997)。殘障職能評估(個案管理)規劃報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秦秀蘭(1997)。美國有效能學校經營的新鐘擺--社區參與。高雄:復文。
秦夢群(1998a)。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秦夢群(1998b)。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五南。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幸瑜(1994)。國民小學利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65-196。臺北:師大書苑。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經昆(2002)。學校社區化之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志福(199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769。臺北:五南。
陳美芳(1994)。如何有效運用校外資源,以有效推展資優教育。載於張蓓莉、蘇芳柳主編:中等學校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實務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錦煌(1996)。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困難與可能。文訊雜誌,46,93,131,46-47。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67,28-31。陳其南(1997):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教師天地,86,2-6。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陳建州(2001)建構終生學習社會的第一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及「中間機構模式」。社教雙月刊,103,39-45。陳浙雲(2002)從課程出發—學校社區化的再思考。北縣教育,44,14-21。陳奎憙(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怡君(2005)學校社區化應有的認知與做法。學校行政,39,123-135。陳美君(2009)。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教育部(1981)。重編國語辭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
梁茂森(1990)。學校與社區關係之探討。教育文粹,19,69-81。莊潔(2006)。學校參與社區發展之歷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昆輝(1985)。教育行政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黃武忠(1995 )。如何建立社區文化以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第三組引言報告。台北:內政部。
黃鴻文(1995 )。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27 -135。台北:師大書苑。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載於桃縣文教,3,16-18。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13。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煌雄、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世輝、宮崎清(2002)。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台灣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北:建築情報,頁58-76。黃珮珍(2009)。應用社區資源進行高中地理實察之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葉學志(1996)。教育哲學,161-163。臺北:三民。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天地,59,63-69。游麗芬(1993)。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成人教育的宜蘭高商。社教雙月刊,57,18-19。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鄒瑞良(1993)。善用東部自然資源,辦理社會教育。社教雙月刊,57,27-28。
楊靜芬 (1994) 。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分析:從互動理論談起。國民教育,4(3),頁24-29。楊千儀(2002)。國民中小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角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楊孝濚(2004)。社區營造條例、社區法與社區發展實質運作。社區發展季刋,107,頁32-41。詹棟樑(1995)。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 53-81。臺北:師大書苑。詹麗足(2002)。資源運用與教學。台灣教育,615,48-53。
萬育維(1997)。從資源整合和依存的觀點論祥和計畫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78,9-24。薛春光等(2009)。2010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校-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編:學校社區化,83-107。台北:師大師院。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修訂三版一刷),5。臺北:三民。
蔡慶忠(2009)。社會領域應用社區資源之課程與教學研究-以板橋市溪洲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鄭熙彥(199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鄭善明、蔡秀蘭、鄭淑琪(2009)。社會資源運用之探討-以「屏東縣私立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6,395-412。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策略。高雄:復文。
劉鎮寧(1999)。尋求資源。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61-77。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劉弘煌、沈慶盈、施睿誼、陳君儀(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劉耿銘(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社區資源平台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蔣玉嬋 (2001)。社區總體營造與學習型組織之探討。社教雙月刊,105,33-39。歐用生(1994)。初等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載於王家通主編,初等教育,241-275。臺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書局。
閻自安(1999)。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 1,307-331。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謝進裕(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蕭玉煌(1996)。社區學校化與社區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105-131。臺北:心理出版社。
韓景春(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81-120。臺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1996)。社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理念與實行,社區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
龐景行(1996)社區學校的校園開放與社區發展之關連性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lfronnby. (1995). Mobilizating local communities. Avebury.
Brunner, E, De. S., & Hallenbeek, W. C. (1955).American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patterns. New York:Harper & Row.
Berliner, Bethann. (1990). Alternatives to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 n. (ERIC microfishe ED 322 612).
Brookfield, S. D. (1985).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S. Brookfield. (ED.),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 - bass.
Calderwood, P. (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wey, J.(1955).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Davies, D. (ed.) (1981). Community and their schools. New York:McGraw-Hill.
Daka-Mulwanda, V., & Thornburg, K. R., (1995).Collaboration of service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FamilyRelation s, 44 (2): 219-224.
Epstein, L. J., Sanders, M. G., Salinas, K. C., & Coates, L. (1997).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Fowler, R.C.,&Corley, K.K. (1996). Linking families, build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7), 24-26.
Gardner, S. L., (1993). "key issues in developing school-linked, integrated services. " Education & Urban Society, 25 (2):141-152.
Gallagher, D. R., Bagin, D., & Moore, E. H. (2005).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8th e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Havighurst, R.J., & Neugarter, B. L. (1975). Society and Education (4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iple, D. V. (1987). An Explanatory Case Study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Hall, R. H., Clark, J. P., Giordano, P. C., Johnson, P. V., & Rockel,M. V.(1977).Pattern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457-474.
Jackson,DaleR.,Ed.(1990). RuralEducationinIowa:A Collection of Papers from the Invitational Rural Education Conference . (ERIC microfishe ED 329 402).
Kuper,A.& Kuper,J.(Eds.)(1985).The Social Science cyclopedia.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plc.
Kindred, L.W., Bagin, D., and Gallagher, D. R. (1990). The school & community relations(4th .).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Kaltsounis, T. (1979).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WA: Prentice-Hall, Inc.
Kowalski, T.J. (1996). Public relations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Practice in an age of information and reform. New Jersey: Merrill.
Monk, David H.; Haller,Emil J. (1986). Organizational Alternatives for Small Rural Schols. (ERIC microfishe ED 281694).
Merz, C., and Furman, G. (1997). Community and schools: Promise& paradox.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ldroyd, D.,Elsner, D.,& Poster, C.(1996).Education management today : A concise dictionary and guild. London :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Poston,R.W.(1953).Democracy is you:A guide to citizen action N.Y.:Harper & Row.
Pfeffer & Salancik (1978). Uncertainty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InEnvironmentsand organization 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erson, B., & Horwood, B. (1995).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Pawlas, G. E. (2005). The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2nded.).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Rawls,J.(1972).The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Sofaer, S., & Myrtle, R. C. (1991). "Inter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research:Implicationsforhealthcaremanagement, policy, and research. " Medical Care Research & Review, 48 (4): 371-410.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uk:Doubleda
Voydanoff,P.(1995).Afamilyperspectiveonservices integration,FamilyRelation s, 44 (1): 63-68.
參、電子網路資料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 100 年度優質學校評選作業說明。2011年2月1日,取自臺北市優質學校資源網,網址http://tpqs.tp.edu.tw/fle/frmFleGet.aspx?CDE=FLE20110104151223AMA
劉麗蓉(2002)。學校本位管理。2011年2月1日,取自網址www.mses.chc.edu.tw/offi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