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順正(1997):運動技術分析-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王順正(1991):棒球投手不同投球動作加速期的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令儀、林德嘉、黃長福、杜惠萍(2003)。壘球風車式投球不同擺臂技術之運
動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35,49-57
王苓華、吳鴻文、 羅國城(1997)。軟式網球正拍抽球之上肢及軀幹三維角運動分析。成大體育研究期刊,3,69-77。
王苓華(2001)。網球截擊之三維運動與動量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體育學院,台中市。
王苓華(1997)。網球正拍抽球不同後拉拍之三維角運動分析。成大體育研究期刊,
3,69-77。
王良展(2002)。我國標槍選手投擲動作之三度空間運動學分析及2D 電腦模擬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丘鐘惠、吳煥群、莊家富、劉建和(199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1991)。乒乓球。北京市。
朱昌勇(1999):1 9 9 8 年世界盃女子桌球賽三段技術分析。大專體育,4 1, 53-58 。
朴哲松(2005)。中、韓男子曲棍球短角球射門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市。
沈啟賓(1996)。灰色系統理論在桌球運動員臨場比賽競技能力狀態診斷與目標設定運用之探討。台北市: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良標等(1991)。運動生物力學。北京市: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李榮煥(2005)。各級桌球選手正手拉攻動作完整性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肖 濤(2003)。我國優秀女子鐵餅選手旋轉階段肩髖餅速度變化的三維運動學特
徵。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河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 河北省。
阮文淵(1990):認識桌球--如何訓練傑出桌球選手。臺灣體育,51,50-52。
吳福明(2003)。排球運動不同位置攔網技術運動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釗立(2002)。高齡木球選手不同站姿發球動作之三度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台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研究所,台東市。
林俊誠(2004)。網球第二發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林政東(2004):運動員肌力訓練。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姚漢禱(1988)。大學女子桌球的技術評量研究。體育學報,1 0,3 1-4 0。柳天揚 (1995)。對我國部份男子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鄭手進台快攻反衝前衝弧圈球
技術之三維空間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胡林煥(2002)。排球扣球技術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徐 競(2003)。桌球雙打。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唐鑫森(2002):如何提高桌球正手拉球的連續性。乒乓世界,2,37-38。
耿海軍(2003)。對我國優秀男子鉛球運動員過度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省。
陳建宏(2002)。桌球初學者基本運動能力與技術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陳安寶(2001)。劍道打擊手部關節運動與竹劍速度之運動學分析。北體學報,9,277-287。
陳健全(1999)。桌球運動技術分析。臺灣省學校體育,3,121-122。
陳秋丹(2003)。我國少年女子桌球國手攻擊技術及戰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陳建利(2002)。不同球體桌球比賽對技戰術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陳建汎(2004)。手榴彈投擲動作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陳惠珠、張昭盛、沈啟賓(1991)。女子桌球運動員綜合技術評量與成績表現預
測之探討。體育與運動,7 0,5 0 -5 8。
陳金海、侯淑玲(1998)。長榮女子高級中學桌球隊特屬運動能力之分析。長榮學報,2,59-70。許樹淵(1986)。運動技術指導原理。台北: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許紹發(2002)。直拍反面技術的可行性研究。乒乓世界,2,37-38。
郭展能(2004)。女壘不同站法打擊動作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郭姿伶(2004)武術不同正拳衝擊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郭學衆(2005)。乒乓球台內反手側拉技術分析。北京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2-3。
張 輝(1995)。對我國部份男子優秀乒乓球運動員直拍反面拉弧圈球技術的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張立、蔣博(1999)。桌球。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張天津(1995):談桌球。大專體育,18,51-52。張惠欽、蘇坎(1994)。乒乓球。台北市:天一圖書。
張 博(2004)。乒乓球技術原理新探。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少遜(2003)。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彭清義(2005)。桌球正手抽球及殺球相關肌群協調性之研究。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彙刊,1,10-11。
楊佳元(2004)。比較優秀大專男女高爾夫選手腕部等速肌力與下桿之運動學特
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楊 斌(2003)。優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弧圈球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楊 艷(2003)。多球訓練對提高少年兒童啟蒙訓練階段乓乓球基本技術的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河北省。
廖學勇(1997)。桌球橫拍削球打法技術之分析與訓練法之研究。台北市:水牛圖
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錦璋(1998)。從動力鏈理論探討排球扣球時的手臂揮擺動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存沂(1996)。桌球的基本技術分析。大專體育,24,116。蕭存沂(1987)。桌球的基本技術分析。體育科學,4,20-22。
鄭兆光(2003)。國小五年級男學童桌球正手拉球認知、拉球技巧及進球數的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漢隆、姚漢禱(1986)。我國少年桌球技術成績表現和經驗、體格、體能相關之探討。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8,77-84。蔡虔祿(1998)。網球發球上肢肢段關節之動力學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藍惠玲(2004)。我國優秀女子排球選手肩上發球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二、外文部份
Hay, J. G. (1993). 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san, Z.(1991). Biomechanics and the study of multijoint movements. In D. R. Humphrey, & H. J. Freund,(Eds.), Motor control:Concepts and issues(pp. 75-84).Chichester, England:Wiley.
Ito, A., Tanabe, S., & Fuchimoto, T. (1995).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upper limb joint in tennis flat serving. Proceeding of the XV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Finland, 216-217.
Johnson, B. L., & Nelson, J. K. (1969). Practical measurements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Minneapolis, Burgess.
Kreighbaum, E. & Barthels, K. M.(1996). Biomechanics-a Qualitative Approach for Studying Human Mo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essier, S. P. & Owen, M. G. (1985). The mechanics of batting: analysis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selected lower extremity kinematic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6(2), 138-143.
Steindler, A. (1955). Kinesiology of the human Body. Springfield, IL, 436∼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