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宜修
研究生(外文):I-Hsiu Lee
論文名稱:使用有限場算術單元之里德所羅門碼之步階式解碼器實作
論文名稱(外文):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指導教授:魏學文魏學文引用關係陳棟洲
指導教授(外文):Shyue-Win WeiTung-Cho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通訊工程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3
中文關鍵詞:有限場算術單元里德所羅門碼解碼器
外文關鍵詞:finite fieldArithmetic UnitReed-Solomon Code Deco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利用已有之有限場算術單元(AU)設計了一個RS碼解碼器。此解碼器架構包含算術單元(Arithmetic Unit,AU)、記憶單元(Memory Unit,MU)、控制單元(Control Unit,CU)、以及輸入/輸出介面(I/O Interface)。最後,本文以符碼位元數(m)等於4,錯誤更正能力(t)等於2為例,運用此RS碼解碼器說明整個架構是實際可行的,並使用Altera公司所製造的模擬軟體QuartusII模擬驗證之。
In this thesis, a RS code decoder based on the frame of Arithmetic unit (AU) is designed. The architecture of decoder includes Arithmetic Unit(AU), Memory Unit(MU), Control Unit(CU), and I/O Interface. For example, a double-error-correcting step-by-step is designed to show that architecture of the RS decoder is practicable.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iv
圖目次 v
表目次 v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有限場GF(2m) 2
2.1 有限場GF(2m) 2
2.2 有限場GF(2m)的基本運算 4
第三章 使用AU之RS碼解碼器 9
3.1 使用AU之RS碼解碼器架構 9
3.2 使用AU之RS碼解碼器控制單元(CU)架構 11
3.3 使用AU之RS碼解碼器的指令介紹 12
第四章 使用AU之步階式RS碼解碼器設計 26
4.1 快速步階式RS解碼器演算法介紹 26
4.2 快速步階式RS解碼程式設計 28
4.3 模擬與驗證 33
第五章 結論 42
參考文獻 43
[1] S. Lin,and D. J. Costellor, Jr., Error Control Coding. Prentice
Hall,1983.
[2] Maki,etal., ”High-speed real-time Reed-Solomon decoder,” US
Patent No.4873683,Oct.1989.
[3] 陳棟洲,適用於有限場GF(2m)之算術運算單元電路架構研究 A VLSI
Architecture of Arithmetic Unit for Finite Field GF(2m),中華工學院
電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4] 蔡弘人,有限場GF(2m)之算術單元電路VLSI製作VLSI Implementation of
Arithmetic,中華工學院碩士論文,1997年6月。
[5] 陳棟洲,錯誤及擦失更正之步階式里德-所羅門解碼演算法 Step-by-Step Reed
Solomon Decoding Algorithm for Error/Erasure Correcting,國立交通大
學電子工程學系電子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黃敏晃(2003)。從國中數學科的學力測驗試題看數學教育的改革。研習資訊,20(3),34-48。
2. 游政男(2002)。給評量生命。國民教育,42(3),34-40。
3. 溫明正(2004)。數位校園之資訊應用實務探討。研習資訊,21(3),41-48。
4. 郭重吉(1988)。從認知的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2-378。
5. 張慧貞(2003)。由哈佛到逢甲: 普通物理互動教學的實施與成效。科學教育學刊,11(4), 391-406。
6. 杜日富(1991)。CAI課程軟體評估法則。資訊與教育雙月刊,25,45-61。
7. 李盈盈(2004)。美國基本學力評量制度之初探。國教之友,55(4),37-42。
8. 李承宇(2002)。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批判思考觀點。國民教育,42(6),67-73。
9. 李坤崇(2002b)。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1,24-36頁。
10. 王曉璿(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3),15-19。
11. 王裕德(2000)。網際網路在教學上的應用-以線上考試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78,42-50。
12.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13. 張靜嚳(1996年6月5日)。建構教學問題與評量。建構與教學,8。2004年11月22日,取自http://sujudy.1001.com.tw/judy/judy/c&t/issue1-8/v8-2.htm
14. 張靜嚳(1995)。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5。
15. 陳清溪(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習資訊,20(3),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