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庭煜
研究生(外文):Hsiou,Ting-Yue
論文名稱:天主教耶穌聖心修女會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指導教授:吳昆財吳昆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Quen-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史地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天主教修女會
外文關鍵詞:CatholicSist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9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天主教的修會是一種獻身團體,會士及修女們矢發服從、貧窮及守貞的誓願,將自己完全地奉獻給上帝及教會。天主教的傳播及教會版圖的擴張,常仰賴於修會成員的犧牲與努力。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前,尚無外國的修會團體來台設立會院並培育會士,然日據晚期所成立本土唯一的修女會,亦因日本的戰敗而遭到解散。直至1949年之後,許多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信徒及修會團體,因憚於共黨的迫害而從大陸逃難來台,台灣的天主教修會於是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耶穌聖心修女會是台灣現有修會團體當中,第一個本土創立的修會,自西元1952年成立以來,至今(2010年)已經有五十八年的歷史了,本論文即是以天主教耶穌聖心修女會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的蒐集及深度的訪談,建構該修女會完整的發展經過,同時分析修女會的組織運作及工作內容,並與台中教區內的聖母聖心修女會做一比較,歸納出耶穌聖心修女會與眾不同的傳統與特色。
第一章「緒論」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研究區域的概況,並對相關的文獻做一回顧。
第二章「台灣天主教之教會與修會的發展」,簡單介紹天主教的起源、在台灣的傳教過程、修會在台灣的歷史及田中堂區的發展,對耶穌聖心修女會創立的時空背景與因素做一概略的交代。
第三章「耶穌聖心修女會的創立與成長」,則是記述修女會的創建經過及發展歷程,對會祖蔡文興主教及匈牙利修女們的生平與事蹟加以描述,以及在修女會的創會宗旨、行政運作、財政收支及生活作息這幾個面向,來建構出修會的運作模式及修女們的生活情形。
第四章「陶成培育與使徒工作」,整理出耶穌聖心修女會培育修女的進程與內容,並把修女們的使徒工作大致區分為「牧靈與福傳」、「教育文化」及「社會關懷與救助」三大項,並逐一探討各項使徒工作的施行與內容。
第五章「耶穌聖心修女會與聖母聖心修女會的異同」中,以台中市聖母聖心修女會作為對照組,在修會屬性、使徒工作及創辦學校三個方面做一比較,旨在探求出本論文研究對象與眾不同的傳統與特色。
最後將於「結論」當中,根據研究的成果,歸納出「第一個本土創立的修會」、「與堂區的互動密切」、「以台語傳教」、「本堂修女的設置」、「辦學多元化」及「特殊兒童的照顧」這六大項,為天主教耶穌聖心修女會的傳統與特色。


關鍵字:天主教、修會、耶穌聖心修女會

Abstract
The catholic cloister is one kind of devotional groups.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Almighty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friars and sisters swear that they must obey the oath of submissiveness, destituteness and chastity. The preaching of Catholicism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church territory often attribute to cloisterers’ sacrifice and striving. Before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there is no foreign congregation establishing branch and fostering cloisterers in Taiwan. But the only local catholic order of sisters founded in the terminal of Japanese occupied period was dismissed because of the repatriating of Japan. Until 1949, many catholic clerics, disciples and congregations afraiding of the persecution of communist, fled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The cloisterers of Taiwan began a vigorous stage.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was the first local cloister in Taiwan. From 1952, the cloister has a history amounting to 58 years. This study selected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as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deeply interview, this study try to construct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this congregation. Meanwhile, the study analyzed the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eir jobs, and to compare with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Mary in Taichung parish to generalize the unique tra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
The first chapter, the preface, elucidate the motives, purposes and approaches of this study and revie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o give an account for the creation factor and background of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rigination of Catholicism, preaching process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Tienchung Churches and the history of Taiwan’s Catholic congregations.
Chapter three discribes the founding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is congregation and characterize the life stories of bishopric Tsai Wen-Shin, the Hungarian sisters and to establish the congregation’s operational states and sister’s lifestyle from the objective of launching, the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finance and the mode of living.
The fourth chapter sums up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Jesus Sacred Heart sister’s cultivation and concludes the sister’s apostolic jobs to three items : catholicism preach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 ,helping and concern about society and probe for the contents and performance of sister’s apostolic jobs one by on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specializations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chapter fifth compares with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Mary in three sections: congregation’s property, apostolic jobs and school establ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six characteristics of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1) the first local congregation (2) interact closely with TienChung churches (3) Preaching in Taiwanese (4) institution of the church religious (5) multi-schools establishment (6) care of the special children.
Keywords: Catholic, cloister, congregation, Sisters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1
第二節 名詞定義……………………………………………6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9

第二章 台灣天主教之教會與修會的發展……………………15
第一節 天主教在台灣的傳教歷程…………………………15
第二節 修會的起源發展……………………………………21
第三節 天主教修會團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24
第四節 田中堂區的歷史發展………………………………28

第三章 耶穌聖心修女會的創立與成長………………………37
第一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的肇始……………………………37
第二節 修女會的會祖—蔡文興主教………………………42
第三節 匈牙利修女在田中…………………………………47
第四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的成長……………………………52
第五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的創會宗旨與特質………………56
第六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的組織及運作……………………59

第四章 陶成培育與使徒工作…………………………………67
第一節 耶穌聖心修女的聖召………………………………67
第二節 靈修與專業的培育…………………………………73
第三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的生活作息………………………78
第四節 牧靈與福傳…………………………………………81
第五節 教育文化事業………………………………………85
第六節 社會關懷與救助……………………………………89

第五章 耶穌聖心修女會與聖母聖心修女會的異同…………93
第一節 台中教區內多元的修會團體………………………93
第二節 台中教區內修會團體的使徒工作………………101
第三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與聖母聖心修女會的異同—
在修會屬性方面……109
第四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與聖母聖心修女會的異同—
在使徒工作方面……112
第五節 耶穌聖心修女會與聖母聖心修女會的異同—
在創辦學校方面……115
結論…………………………………………………………119
參考文獻……………………………………………………129

(一)專書
顧保鵠,《台灣天主教修會簡介》,台中:光啟出版社,1968年。
王愈榮,《台中教區的開創與成長》,台中:天主教台中教區主教公署,1987年。
張春申,《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台北:光啟文化事業,1988年。
陳文裕,《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台北:上智出版社,1989年。
黃德寬,《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年。
龔士榮,《天主教簡介》,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92年。
江傳德,《天主教在台灣》,高雄:善導週刊社,1992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社,1993年。
張綏,《中世紀基督教會史》,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鄭連明,《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95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鄭連明、衛思韓,〈西班牙文獻中臺灣早期開拓史初探〉,《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劉徵祥,《天主教台中教區田中耶穌聖心堂開教百年紀念專書》,彰化:耶穌聖心堂,1996年。
張勝彥,《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出版社,1996年。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7年。
慈幼出版社,《敬禮耶穌聖心》,台中:天主教互助傳播服務中心,1997年。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陳宗仁,《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出版社,1999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劉金志,《故鄉田中》,台北:財團法人彰化縣賴許柔文教基金會,2001年。
卓新平,《基督教小辭典》,中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李政隆,《台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2001年。
徐可之,《中華靈修未來》,台北:光啟文教事業,2002年。
賴志彰,《彰化縣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蘇信忍,《祝福滿滿》,彰化:耶穌聖心修女會,2003年。
張春申,《張春申神學論文選輯》,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4年。
劉遂,《二千年教會歷史巡禮》,台北:台灣福音書房,2004年。
古偉瀛,《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顧安基著、孫純彥譯,《天主教修會重整史》,台南:聞道出版社,2007年。
古偉瀛,《台灣天主教史料彙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古偉瀛,《台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施麗蘭,《柏高理修女的故事》,彰化:耶穌聖心修女會,2008年。
張翠蘭,《廿世紀的外邦使徒》,彰化:耶穌聖心修女會,2009年。
天主教男女各修會,《阮的腳步阮的情:天主教各修會在台簡史》,台北:天主教修會會士協會,2009年。

(二)期刊論文
張春申,〈修會在教會內的角色〉,《鐸聲》11:11期,台北:1974年,頁23-31。
張春申,〈修會中的基本陶成〉,《鐸聲》12:1期,台北:1974年,頁45-51。
鄭鴻志,〈修會生活的結構問題〉,《鐸聲》15:1期,台北:1977年,頁13-21。
Francis Parisi,S. J.著 王愈榮譯,〈使徒聖召〉,《鐸聲》16:4期,台北:1978年,頁28-36。
鐸聲編輯,〈教區與修會合作方式綜合報告〉,《鐸聲》16:3期,台北:1978年,頁10-12。
江珊媚,〈主教團、教區、堂區、修會的互相溝通計劃〉,《鐸聲》20:9期,台北:1982年,頁33-46。
鄭天祥,〈臺灣天主教會一百二十五年簡史〉,《鐸聲》22:6期,台北:1984年,頁1-9。
王敬弘,〈修會團體的特性和基礎〉,《神學論集》82期,台北:1990年,頁533-540。
張春申,〈修會在教會中定位的再反省〉,《神學論集》92期,台北:1992年,頁185-191。
梁錦文,〈臺港澳三地教會初探(2)-神學反省及對臺灣教會的期待〉,《神學論集》114期,台北:1998年,頁463-478。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歷程〉,《淡江史學》,台北:1998年,181-201頁。
狄明德,〈社會關懷與宗教對話-天主教角度〉,《臺灣宗教學會通訊》,台北:1999年,頁39-44。
張英陣,〈天主教在臺灣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季刊》,台北:2000年,頁68-77。
王文瑛,〈天主教的社會救助政策〉,《社區發展季刊》95期,台北:2001年,頁133-142。
黃清富,〈發現彰化之美-埔心羅厝天主教堂〉,《生活彰化》1期,彰化:2002年,頁24-29。
洪正和,〈臺灣天主教中學辦學理念與特色之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0期,台北:2003年,頁115-141。
梁潔芬,〈中國修女的貢獻和面對的問題〉,《神學論集》137期,台北:2003年,頁329-359。
魏嘉華,〈福傳與地方教會:一項神學反省應用於臺灣教會〉,《神學論集》134期,台北:2003年,頁524-545。
侯若瑟,〈臺灣教會向外福傳與本地化〉,《神學論集》141期,台北:2004年,頁418-432。
張培新,〈天主教在臺灣社會服務的一般性考察〉,《台灣文獻》55:1期,台北:2004年,頁137-169。
蕭耀松、鄭榮洲,〈南投原住民信仰天主教之歷程〉,《臺灣人文生態研究》6:2期,台北:2004年,頁1-22。
妙益,〈當東方遇上西方--佛教與天主教、基督教宗教對談〉,《普門學報》28期,高雄:2005年,頁291-301。
陳運棟,〈天主教耶穌瑪利亞聖心修女會的創立者-唐汝琪(Anthony Donaghy)主教〉,《苗栗文獻》23卷37期,苗栗:2006年,頁30-34。
張春申,〈淺談神職與會士的「聖召」〉,《神學論集》147期,台北:2006年,頁94-98。

(三)學術論文
溫順天,《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7年。
陳鑑江,《臺灣天主教組織特性與教會醫院》,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惠娥,《天主教在台灣中部之傳教—以羅厝教會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鼎盛,《儀式與意義:以台灣天主教羅厝堂區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美嘉,《從梵二大公會議看修會生活—以「聖母聖心修女會」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育勝,《天主教台中教區田中堂區之發展》,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網際網路
梵諦岡廣播電台: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cinese.html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http://www.catholic.org.tw/catholic/index.php
天主教台中教區全球資訊網:http://www.catholic-tc.org.tw/
天主教耶穌聖心修女會:http://www.catholic.org.tw/sister.sshj/index.htm
天主教聖母聖心修女會 http://www.taconet.com.tw/cscm/index.htm
天主教私立文興中學 http://www.hshs.chc.edu.tw/
台中市私立育仁小學 http://www.yjes.tc.edu.tw/
天主教曉明女子中學 http://www.smgsh.tc.edu.tw/www/information.aspx
私立天主教靜宜大學http://www.pu.edu.tw/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春申,〈修會在教會內的角色〉,《鐸聲》11:11期,台北:1974年,頁23-31。
2. 張春申,〈修會中的基本陶成〉,《鐸聲》12:1期,台北:1974年,頁45-51。
3. 鄭鴻志,〈修會生活的結構問題〉,《鐸聲》15:1期,台北:1977年,頁13-21。
4. 鐸聲編輯,〈教區與修會合作方式綜合報告〉,《鐸聲》16:3期,台北:1978年,頁10-12。
5. 江珊媚,〈主教團、教區、堂區、修會的互相溝通計劃〉,《鐸聲》20:9期,台北:1982年,頁33-46。
6. 鄭天祥,〈臺灣天主教會一百二十五年簡史〉,《鐸聲》22:6期,台北:1984年,頁1-9。
7. 王敬弘,〈修會團體的特性和基礎〉,《神學論集》82期,台北:1990年,頁533-540。
8. 張春申,〈修會在教會中定位的再反省〉,《神學論集》92期,台北:1992年,頁185-191。
9. 梁錦文,〈臺港澳三地教會初探(2)-神學反省及對臺灣教會的期待〉,《神學論集》114期,台北:1998年,頁463-478。
10.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的歷程〉,《淡江史學》,台北:1998年,181-201頁。
11. 狄明德,〈社會關懷與宗教對話-天主教角度〉,《臺灣宗教學會通訊》,台北:1999年,頁39-44。
12. 張英陣,〈天主教在臺灣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季刊》,台北:2000年,頁68-77。
13. 王文瑛,〈天主教的社會救助政策〉,《社區發展季刊》95期,台北:2001年,頁133-142。
14. 黃清富,〈發現彰化之美-埔心羅厝天主教堂〉,《生活彰化》1期,彰化:2002年,頁24-29。
15. 梁潔芬,〈中國修女的貢獻和面對的問題〉,《神學論集》137期,台北:2003年,頁32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