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22: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國新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收看日本卡通節目及購買卡通相關商品之情形動機及消費教育教學成效之探討
指導教授:吳知賢吳知賢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兒童消費卡通流行文化認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8
  • 點閱點閱:21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摘 要
本研究擬探討兩方面:其一是日本卡通節目在國小三年級學童的消費態度與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二是消費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之實施成效。
本研究首先針對台南市進學國小、文元國小、安平國小、台南縣崑山國小、新化國小之三年級13班407人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自編的「日本卡通節目收視與卡通相關商品購買情形與看法問卷」來調查國小三年級學童收看日本卡通節目及購買其相關商品的一般情形;接著以小組訪談的方式對台南市進學國小三年四班(實驗組)的所有學童進行訪談;其後再以研究者自編的消費教育課程,對實驗組學童進行教學;教學前後,以研究者自編的「國小學童日本卡通相關商品消費態度問卷」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進行調查,以比較教學前後的差異,而對實驗組學童則在教學結束後加上一份「國小消費教育教學學習意見調查表」,以了解本課程實施的效果與學生的感想。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快樂、享受」與「認同與自我表達」是較普遍的的消費動機,男性學童的「認同與自我表達」動機較女性學童更為明顯。
二、學童可能已具有符號消費的特性,男生較女生明顯。
三、兒童的喜好與選擇受文化工業的束縛。
四、卡通相關文本對兒童產生「印象聯盟」的效果,影響男性大於女性。
五、卡通相關文本的三級文本並不活躍。
六、男性學童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物質主義傾向。
七、對於新奇事物的追求,是國小三年級學童的消費特性之一。
八、卡通文本對於兒童的文化認同有一定的影響力。
九、男女學童在消費態度與行為上有不同的傾向。
十、影片的播放、遊戲、具體實物、活動的交替、小組獎賞制度可以增進教學效果。
十一、消費教育教學具有成效,對學童消費基本觀念有影響。
十二、長期持續的消費教育教學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消費行為。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消費概念的演變……………………………………………………10
第二節 日本電視卡通節目與兒童消費……………………………………24
第三節 消費教育……………………………………………………………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6
第一節 研究設計……………………………………………………………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國小消費教育教材之發展……………………………49
第四節 國小消費教育教學活動設計………………………………………54
第五節 資料分析……………………………………………………………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日本卡通節目收視與卡通相關商品購買情形與看法問卷」
之研究結果………………………………………………………61
第二節 小組訪談研究結果…………………………………………………89
第三節 消費教育教學成效之探討………………………………………114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對消費教育教學之反應結果………………………117
第五節 研究者對消費教育教學之觀感…………………………………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3
第二節 結論………………………………………………………………144
第三節 建議………………………………………………………………154
參考資料…………………………………………………………………………159
附錄………………………………………………………………………………167
附錄一 日本卡通節目收視與卡通相關商品購買情形與看法問卷……168
附錄二 日本卡通節目收視與卡通相關商品購買情形與看法訪談大綱174
附錄三 國小學童日本卡通相關商品消費態度問卷……………………178
附錄四 國小消費教育教學活動設計……………………………………186
附錄五 國小消費教育教學學習意見調查表……………………………198
附錄六 消費教育教學教材工具…………………………………………201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取得日期:90年11月13日)。後殖民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ncnu.edu.tw/~ycfang/newpage25.htm
王岳川主編(1999年),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萍霜(民89)。國民小學教科書消費者教育內涵分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瑤芬(民75)。家政教育系與大眾傳播系兩系學生對消費者教育需求異同之調查。家政教育,10(1),46-58。
民生報。民國87年2月5日12版。
朱元發(民79)。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朱元鴻(民80)。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67,12-23。
李丁讚、陳兆勇(民87)。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李文秀(民86)。「從眾」現象之探討:以兒童電視廣告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廣告組碩士論文。
李永熾(民80)。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當代,67,24-29。
李秀美(民84)。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知賢(民79)。電視暴力對國小兒童社會態度影響之研究。省立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3,99-132。
吳知賢(民81)。電視與兒童。台北:水牛出版社。
吳知賢(民85)。「電視與兒童」研究取向的探討。視聽教育,222,27-33。
吳知賢(民86)。兒童如何解讀電視的探討。視聽教育,229,14-23。
李金徽(民88)。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男性形象:1919~196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珍(民84)。國內自製兒童節目內容呈現方式與學習效果研究報告。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翠珍(民87)。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47,145-164。
呂錘卿(民76)。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方玫(民85)。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邱素沁(民72)。公民與消費者教育。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學術專題研究第十一輯:明日的公民教育(571-569頁)。台北:幼獅。
林淑貞(民90)。國小學童收看電視綜藝節目之情形、看法及電視綜藝節目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邱琡雯(民88年5月)。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台灣。「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國際學術會議,台北市。
邱魏頌正和林孟玉(民89)。從當代流行文化看消費者從眾行為。廣告學研究,15,115-137。
南方朔(民89年11月)。流行文化的社會影響及其重要性。載於陳世敏(主席),流行文化研討座談會資料集。流行文化研討座談會,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台北市。
洪素梅(民86)。消費社會的壟斷機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蘭沁(民86a)。我國小學生消費狀況與消費教育問題之初探。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胡蘭沁(民86b)。國小學生零用錢運作情況以及消費選擇間相關性之研究。載於教育部編:86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社會教育組,5-34。
孫立群(民88)。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孫步儀(民78)。消費者心理。商業職業教育季刊,35,31-32。
孫秀蕙和馮建三(民84)。廣告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高宣揚(民80)。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21-76;29(4),295-304。
郭文良(民87)。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陳光興(民81)。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研究」之間。台灣社會研究,12,85-115。
張君玫和黃鵬仁譯(民84),Robert Bocock著。消費。台北:巨流出版社。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線上資料】。取自http://teach.eje.ntnu.edu.tw/B-list/B-1d/B-main-1d.htm
陳坤宏(民84)。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陶東風(民89)。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
陳秀娥、陳明惠、韓國芬、劉惠蘭和蘇美滿(民78)。我國消費者教育之研究。商業職業教育季刊,37,30-33。
郭秋梅(民87)。當前台灣消費者教育之實踐與展望(上)。合作經濟,58,45-46。
梁惠明(民86)。電視廣告-消費現實的影像夢境:以金飾、汽車、信用卡廣告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安(民84)。文化與經濟-韋伯社會學研究。台北:巨流。
張漢裕譯(民49),Weber, M.著。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協志工業叢書。
康樂編譯(民79),Weber, M.著。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IV。台北:遠流。
陳學明(民85)。文化工業。臺北市:揚智文化。
郭麗玲(民80)。電視、兒童面面觀。社教雙月刊,43,63-65。
黃君儀(民88)。談青少年的流行行為。師友,383,36-38。
馮建三譯(民81),Jhally, S.著。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
黃恆正譯(民77),星野克美等著。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黃政傑(民7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識銘(民88)。「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台灣地區世代群剖析。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幸真(民82)。由基模理論看兒童對電視訊息接收之理解與釋義。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研究所碩士論文。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民87)。台北市兒童收看日本卡通與消費相關產品的關連分析【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file/cutekids/20000206085100.html
楊麗芬(民74)。國民中學消費者教育課程內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蔡錦昌和黃瑞祺譯(民75),Aron R.著。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台北:聯經。
廖仁義譯(民73),Bottomore T.著。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
趙秋巖譯(民58),Veblen, T.著。有閒階級論。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趙培華(民9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中山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州宙(民88)。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市北師國教所碩士論文。
蔡宏昭(民80)。生活經濟學。台北:遠流。
劉芳梅(民88)。產品知識對消費者從眾行為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樁(民80)。電視廣告與影像文化的概念架構。當代,63,30-47。
鄭明樁譯(民81),Garnham, N.和Willams, R.著。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77,32-41。
蔡美瑛(民81)。青少年傳播行為、自我認同與其消費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自我表達消費動機與衝動性購物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俊傑(民82)。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師友月刊,317,6-8。
劉俊坤等編譯(民73)。光復科學圖鑑8交通工具的演進。臺北:光復書局。
劉珍齡、劉學慧、宋桂鳳和宋欽銘(民79)。國民中學消費者教育課程內容分析及國三學生消費知識之調查研究。中等教育,41(5),68-80。
劉會梁譯(民89),Barrie Gunter與Adrian Furnham著。兒童消費者:對年輕人消費市場所作的心理分析。台北:亞太圖書。
劉維公(民80)。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繼譯(民79),Herbert Marcuse著。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臺北:桂冠。
賴守誠(民82)。台北廣告人與當代台灣的消費文化:一個文化中介者的個案。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爾恩(民80)。電視廣告對購物的影響力。社教資料雜誌,160,14-16。
魏昀(民88)。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新聞學研究,60,93-114。
韓國芬(民78)。我國消費者教育之研究。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商業教育系編:商業職業教育研討會實錄,441-461。
羅世宏(民81)。民意與文化的生態-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初探。當代,77,42-51。
羅慧雯(民84)。台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性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 蘅(民88)。兒童收看日本卡通與消費消關產品的關聯分析。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專案研究。
顧忠華(民81)。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二、英文部分
Abercrombie, N. (1994). Authority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R. Keat, N. Whiteley & N. Abercrombie(Eds).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sumer(pp.43-57). London: Routledge.
Ang, I. (1996). Living room wars: Rethinking media audience for a post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dge.
Bannister, R. (1996). Consum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line].available: http://www.emich.edu/public/coc/nice
Bardsley, J. (1997). Purchasing power in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31(2), 1-22.
Baudrillard, J. (1996). The system of objects. New York: Verso.
Belk, R. (1984). Three scales to measure constructs related to materialism: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relationship to measures of happines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91-297.
Belk, R. W. (1989). Extended self and extending paradigma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 129-132.
Bourdieu, P.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 Theory and Society, 14, 724-744.
Campbell, C. (1987).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Dittmar, H.(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aterial possessions: To have is to be. New York: St. Martin’s.
Dobni, D. & Zinkhan, G. M.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110-119.
Faber, R. J. (1992).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5(6), 809-820.
Featherstone, M. (1995).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edge.
Garnham, N. (1986). Extended review: Bourdieu’s distinction, in Sociological-Review, 34(2), p.423-433.
Graham, J. F. (1999). Materialism and consumer behavior: Toward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14(2), 241-259.
Haynes, P. J. & Helms, M. M. (1991). Motives for purchase decision-making: Combining at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 Home Economics, 15(1), 23-31.
Hitch, E. J. & Youatt, J. P. (1995). Communicating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A guidebook for professionals. South Holland, Illinois:The Goodheart-Willcox Company Inc.
Kellner, D. (1994). Baudrillard: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Blackwell.
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 51-60.
Kuo, C. (1989). Consumer for self-expression or for conformity motives: An identity formation approach, unpublished paper.
Kuo, Liangwen (1997). Loc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tic advertisements in New Zealand. 世新大學學報, 7, 165-194.
Lull, J. (1995).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 A global approach. Cambridge [England]: Polity Press.
Lury, C. (1996). Consumer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cNeal, J. U. (1987). Children as consumers. Lexington Books, D. C. Heath and Company/Lexington, Massachusetts/Toronto.
Mendenhall, J. E., & Harap, H. (1967). Youth needs and school responsibilities in consumer education.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51, 14-20.
O’Connor, J. (1986). Accumulation crisi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Preteceille, E. / jean-Pierre Terrail (1985). Capitalism, consumption and needs. translated by Sarah Matthew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ossiter, J. R. (1980). The effects of telivision advertising on children.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Seiter, E.(1993). Sold separately: Children and parents in consumer culture. New T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later, Don (1997). Consumer culture &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olomon, M. R. (1990). The imperial silf.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68-70.
Swan, K. (1998). Social learning from saturday morning cartoons. In K. Swan et al.(Eds.). Social learning from broadcast television. Cresskill, New Jersey: Hampton Press.
Uhl, J. N. (1970).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consum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Vol. I: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Institutional and Secondary School Consumer Education Programs. Vol. II: Sourcebook of Consumer Education Programs. 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38 54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翠珍(民87)。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47,145-164。
2. 李永熾(民80)。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當代,67,24-29。
3. 李丁讚、陳兆勇(民87)。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4. 朱元鴻(民80)。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67,12-23。
5. 王瑤芬(民75)。家政教育系與大眾傳播系兩系學生對消費者教育需求異同之調查。家政教育,10(1),46-58。
6. 方永泉(取得日期:90年11月13日)。後殖民主義與比較教育研究【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ncnu.edu.tw/~ycfang/newpage25.htm
7. 孫步儀(民78)。消費者心理。商業職業教育季刊,35,31-32。
8. 高宣揚(民80)。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21-76;29(4),295-304。
9. 陳秀娥、陳明惠、韓國芬、劉惠蘭和蘇美滿(民78)。我國消費者教育之研究。商業職業教育季刊,37,30-33。
10. 郭秋梅(民87)。當前台灣消費者教育之實踐與展望(上)。合作經濟,58,45-46。
11. 郭麗玲(民80)。電視、兒童面面觀。社教雙月刊,43,63-65。
12. 謝爾恩(民80)。電視廣告對購物的影響力。社教資料雜誌,160,14-16。
13. 羅世宏(民81)。民意與文化的生態-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初探。當代,77,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