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文參考書目
1.外文專書
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wning, Pamela. 1996. Numeral Classifier System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Johnson, Mark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eorge, & Mark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ne,W.V.(1960).Word and Object.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三保忠夫(2006)。《数え方の日本史》。東京:吉川弘文館。
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語大辭典編篡室(1994)。《中國語大辭典》。東京都:角川書店。
大堀壽夫(2002)。《認知言語学》。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編著(1987)。《日中辭典》。東京都:小學館。
邱奎福(2007)。《イラストで「学ぶ」中国語量詞ハンドブック》。東京:アルク。
柴谷方良(1978)。《日本語の分析》。東京都:大修館書庖。
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編撰處(1987)。《中日大辭典》。東京都:大修館書店。
2.外文期刊
Ahrens, Kathleen. 1994. Classifier production in normals and aphasic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203-247, 78-120.
and Chu-ren Huang. 1996. Classifiers and semantic type coercion: Motivating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fiers.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11:1-10.
Allen, K. 1977. Classifier. Language 53:285-311.
Myers, James.2000. Rules vs. analogy in Mandarin classifiers selection.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Language and Liguistics, 1(2), 187-209.
Ng, Bee Chin. 1992. Word meaning acquisition and numeral classifiers. La Trobe Papers in Linguistics 4:73-84.
Sumiya Hiromi, Colunga Eliana. 2006.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and semantics on early acquisition of Japanese numerical classifiers. In: Bamman D, Magnitskaia T, Zaller C, ed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Somerville, MA: Cascadilla Press, 607–618.
Tai, James H-Y., and Lianqing Wang. 1990. A semantic study of the classifier tiao(條).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5:35-56.
Yung-O Biq.2002.Classifier and Constru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3:521-542.
力提甫買買提(1998)。〈ロシア語の助数詞について─日本語と比較して〉。《北見大学論集》。39。頁 171-192。
三保忠夫(1990)。〈居延簡蹟資料における量詞の考察〉。《島根大学教育学部紀要》(人文・杜会科学)。24。頁1-26。
三保忠夫(2010)。〈明代日用類書における助数詞(量詞):日本語助数詞研究のために〉。《神女大国文》。21。頁1-18。
小川泰生(2003)。〈中国語教授法「名量詞」〉。《中国学研究論集》。11。 頁120-130。
小林尚美、富田紘央(2011)。〈日本語助数詞とタイ語類別詞の対照:文化や範疇化の視点の違いに着目して〉。《東海大学紀要》。1。頁29-41。
小野曉、早田輝洋(1999)。〈東京方言の助数詞のアクセント〉。《大東文化大学紀要 :人文科学》。37。頁 375-383。
中俣尚己(2014)。〈中国語話者による日本語数量表現の習得:語順の発達段階と量副詞類の多用京都教育大学〉。日本第二言語習得學會第14回年次大會。
田中佑(2012)。〈日本語助数詞の範囲〉。《筑波応用言語学研究》。19。頁117-126。
伊藤あゆみ(2014)。〈日本語及びタイ語類別詞の対照から見るモノの捉え方の違い〉。国際交流基金バンコク日本文化センター日本語教育紀要。11。頁21-30。
成田徹男(1990)。〈名前と向形の助数詞〉。《都大論究》。27。頁1-8。
朱蘇道(2009)。〈日本語の助数詞と中国語の量詞の対照研究: その分類と用法をめぐって〉。《日本語の研究》。 5(2)。頁 106-107。
西村浩子(1996)。〈愛媛県伊予郡松前町出作方言の助数詞〉。《方言資料叢刊》。6。頁 276-285。
谷原公男、顏瑞珍(1990)。〈助数詞の用法とプロトタイプ「面」、「枚」、「本」、「個」、「つ」〉。Mathematical linguistics。17(5)。頁209-226。
東条佳奈(2012)。〈助数詞・準数詞・擬似助数詞―名詞と同形の助数詞をめぐって―〉。《日本語学会2012年度春季大会研究発表要旨》。頁93-94。
神尾昭雄 (1977)。〈数量詞のシンタックス〉。《月刊言語》。6。東京都:大修館書庖。頁83-91。
高田薫(2002)。〈幼児の知識利用による助数詞:名詞カテゴリの習得助数詞「匹」に焦点をあてて〉。《立命館文學 》。577。頁482-466。
張麗群(2012)。〈漢語「量詞」與日語「助數詞」在分類上的對應關係〉。《中国語中国文化》。9。頁 1-15。
陶萍(2014)。〈助数詞「枚」の使用過程について: 上代から近世まで 〉。《平安文学研究: 衣笠編》。 5。頁 53-65。
買買提力提甫(2004)。〈中国語の量詞の分類について : 日本語の助数詞と比較して〉。《北海学園大学学園論集》。119。頁 113-131。
劉雅新(2007)。〈中国語教育における『借用量詞』の一考察:『臨時借用量詞』を中心 に考える〉。《言語研究:中国における地域文化研究及び言語研究》。特集。頁140- 156。
滕小春、小川泰生 (2007)。〈中国語数量詞の話題導入機能〉。《広島大學大學院総合科學研究科紀要. I, 人間科學研究》。2。頁47-57。
橋本永貢子(2014)。《中国語量詞の機能と意味 : 文法化の観点から》。東京 : 白帝社。
濱千代いづみ(2010)。〈天草版『エソポのハブラス』の助数詞と助数詞を含む数詞--国字本『伊曽保物語』・天草版『平家物語』との比較を通して〉。《岐阜聖徳学園大学国語国文学 》。29。頁152-121。
藤井斉亮(1996)。〈子供の数詞の理解について(2) : 和語系数詞・漢語系数詞に焦点を当てて〉。《日本数学教育学会誌:掲載記事要録 》。 78。頁6。
藺梅(2012)。〈日本語母語話者の中国語の「量詞」の習得に関する考察〉。《流通科学大学論集:人間・社会・自然編》。25(1)。頁53-61。
奥津敬一郎 (1969)。〈数量的表現の文法〉。《日本語教育》。14。頁42-60。
樋口幸子(2007)。〈単数時の数量詞服付加に関する調査―日本人学習者へ教学上における考察。日中言語対照研究論集。 9。頁89-103。
二、中文參考書目
1.中文專書
George A.Miller著、洪蘭譯(2002)。《詞的學問:發現語言的科學》。台北市:遠流。
丁聲樹(1963)。《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于長敏主編(2008)。《中日大詞典》。台北市:五南。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9)。《現代漢語辭典補編》。香港:商務印書館。
王力(1944)。《中國語法理論》上冊(1955重印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永全、小玉新次郎、許昌福編著(2009)。《日漢同形異義語詞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王玨(2001)。《現代漢語名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9)。《朱德熙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杰(2001)(2008)。《現代漢語量詞研究(修訂版)》。北京:民族出版社。
余華(2011)。《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
呂叔湘(1980)(2013)。《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一民、楊潤陸(1995)。《現代漢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孟國主編(2011)。《對外漢語十個語法難點的偏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孟樊杰(2012)。《現代漢語形狀量詞的來源及其演變研究》。臺北市:政大出版社。
宗守云(2012)。《漢語量詞的認知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俞士汶(2003)。《現代漢語語法資訊詞典詳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思想編輯委員會編輯(2013)。女性主義與自由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
柯劍星、鄧守信、賴慶雄(1997)。《國語日報量詞典》。臺北:國語日報社。
范毅舜(2011)。《逐光獵影:范毅舜的攝影心法》。台北:本事文化。
殷煥先、何平主編(1991)。《現代漢語常用量詞辭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馬如森(2008)。《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馬漢寶(2013)。《國際私法基礎知識論集》。新北市:華藝學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12)。《實用中文讀寫(一)》。台北縣:正中。
張斌(1991)。《漢語語法修辭常識》。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張麗麗等整理撰稿(中研院詞庫小組)(1997)。《國語日報量詞典》。台北:國語日報。
郭先珍(2002)。《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郭銳(2002)。《現代漢語詞類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德政(2011)。《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台北:大家出版。
陳穎(2003) 。《蘇軾作品量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程榮(1996)。《量詞及其再分類》。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黃居仁、 陳克健、 賴慶雄(1996)。《常用量詞詞典》。台灣:國語日報社。
黃桂英、吳彰英、孫懿芬編輯(2010)。《實用中文讀寫》。台北:正中書局。
黃淑妙譯 (1989)。《常用日語分類字彙手冊》。台北:文橋。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臺北市:萬卷樓。
褚士瑩(2011)。《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台北:時報文化。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香港: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94)。《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2002)。《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趙豔芳(2005)。《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 順(2003)。《現代漢語名詞多視覺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劉予任(2011)。《Vision漢語的起源》。台中市:白象文化。
劉月華等(2007)。《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世儒(1965)。《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源等(1990)。《現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北京市:宇航出版社。
劉樹仁主編(2007)。《日漢相對語辭典》。台北市:五南。
蔡惠民(2011)。《裸食:好食好日好味道》。台北:三采文化。
黎錦熙(1930)。《新著國語文法》。上海:商務印書館。
賴慶雄(2001)。《實用量詞手冊》。臺北縣:螢火蟲。
2.中文期刊論文
A.期刊論文
方麗娜(2003)。〈漢語詞彙教學研究-- 量詞篇〉。《中學教育學報》。10。頁105-132。王漢衛(2004)。〈量詞的分類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曁南學報》。199(2)。頁113-116。
田意民、曾志朗、洪蘭(2002)。〈漢語分類詞的語義與認知基礎: 功能語法觀點〉。《語言暨語言學》,3(1),頁101-132。周中興(2006)。〈從方便學與教的角度談量詞多層次多角度的類劃分〉。《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1。頁98-101。
張誼生(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1。頁3-15。
陳菘霖(2005)。〈現代漢語連詞「所以」的語法化歷程〉。臺灣交通大學全國語言學研討會。
陳慧宜(2012)。〈論日本四大學短期文化參訪團的華語文課程設計〉。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究生論壇。
曾婧(2013)。〈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種類量詞的研究〉。《考試周刊》。23。頁92-93。
馮冬梅(2009)〈種類量詞的範圍確定、語意特徵和研究展望〉。《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9(1)。頁119-121。
楊西彬(2006)。〈「一+量詞+NP」結構中量詞和「一」的隱現機制〉,《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13.4,頁73-76。
楊凱榮(2003)。〈「量詞重疊+(都)+VP」的句式語義及其動因〉。《世界漢語教學》。4。頁13-22。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頁161-169。
戴浩一(2007)。〈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文教學研究。4(1)。頁1-30。戴浩一、吳莉雯(2006)。〈分類詞「尾」在台灣閩南語與客語中的範疇結構之比較台灣四縣客語量詞 「尾 (mi24)」 的範疇結構〉。《門內日與月: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語言暨語言學─客語專輯》。7(2)。頁501-521。B.學位論文
周芍(2006)。〈名詞量詞組合的雙向選擇研究及其認知解釋〉。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林君穎(2001)。《華語初級教材語法用語及語法點之初探》。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璇(2008)。〈漢語量詞「種、類、樣」探析〉。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
許美櫻(2011)。〈華語形狀量詞之多項度量尺分析與認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暨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許慧萍(2009)。〈國小學童中文量詞概念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玉明(2012)。〈華語教學中的量詞分級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馮冬梅(2010)。〈種類量詞的認知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馮穎霞(1987)。〈中國兒童學習量詞之發展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會評(2007)。〈國小一年級群體量詞使用情況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慎俊浩(2008)。〈漢語數量詞組〉。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楊娜(2004)。〈漢語名詞量詞匹配問題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蔡慧瑾(2011)。Left Periphery and Reference of DP in Mandarin Chinese。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碩士論文。簡恬佳(2012)。〈現代漢語數量定語組的語法意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欣敏(2008)。〈現代漢語台灣口語量詞分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三、網站資源
BRAVO!快樂高校生雜誌專欄12月號,瀏覽日期:2014/02/23,http://david131.pixnet.net/blog/post/23858610
CiNii-NII論文情報領航員(日文)。瀏覽日期:2014/06/04,http://ci.nii.ac.jp/
Google新聞。瀏覽日期:2013/12/05。https://news.google.com.tw/nwshp?hl=zh-TW&tab=wn
goo辞書:国語・英和・和英・類語・中国語辞書検索。瀏覽日期:2013/12/03。http://dictionary.goo.ne.jp/
JapanKnowledge Lib國科會人文處日語研究資源建置計畫資料庫,瀏覽日期:2014/02/08,http://japanknowledge.com/library/
Weblio日中中日辭典。「両種類」の部分一致の例文検索結果。瀏覽日期:2015/06/11,http://ejje.weblio.jp/sentence/content/%E4%B8%A1%E7%A8%AE%E9%A1%9E
中文詞彙網路小組。《中文詞彙特性速描系統》。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http://wordsketch.ling.sinica.edu.tw/
馬賽籃友會(3)《小市民進擊的餐桌》瀏覽日期:2015/06/23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145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瀏覽日期:2014/05/23,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瀏覽日期:2013/12/08,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
華藝線上圖書館 : Airiti library。瀏覽日期:2014/07/11,http://www.airitilibrary.com/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瀏覽日期:2013/12/12,http://hanji.sinica.edu.tw/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瀏覽日期:2014/02/23,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m4PQ6V/webmge?Geticke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