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20: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彥榮
研究生(外文):Yen-Jung Lu
論文名稱: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都會區最適運具配比模式之建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mix Model in Metropolitan for Kyoto Protocol
指導教授:蕭再安蕭再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河海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河海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二階規劃方法羅吉特選擇模式啟發式演算法京都議定書運輸系統管理策略
外文關鍵詞:Bi-level ProgrammingLogit ModelHeuristic AlgorithKyoto Protocol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由於近年低運能、高耗能的私人運具成為運輸系統內的主要運具,導致運輸系統提早達到飽和,並且消耗過多的能源產生額外之溫室效應氣體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與破壞;另外今年二月一份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國際環保公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後,對於國際各國溫室氣體排放加以限制與約束,以維護地球的永續發展。因此政府為了響應此項國際公約,勢必會制定運輸系統管理策略以管制使用者對私人運具的使用,並輔導使用者使用大眾運具以減少耗能、污染與社會成本支出。以政府而言,制定管制策略是以社會福利為目標,限制與約束使用者的選擇行為,減少私人運具使用量、提升大眾運具的搭乘意願;而使用者卻是以自利主意為原則,選擇運具完成運輸需求,由此可知在這個運輸決策過程政府與使用者之間具有目標衝突性,但是政府可以透過制定政策以規範使用者的選擇行為。
因此,本研究以二階規劃(Bi-level Programming)方法表現政府與使用者之間目標衝突性與互動關係,建立二階最適運具配比模式,高階決策者為政府,以社會成本最小為目標制定各種管制策略約束使用者選擇行為;低階決策者為使用者,以負效用最小為原則選擇最佳運具與路線完成運輸需求。另外,低階為運具選擇與路線選擇兩模式共同組成之二階段(Two Stage)模式,此二模式具有相互影響與回饋的關係,所以本研究設計一特殊之啟發式演算法,來呈現低階兩階段模式的運算特性,並對二階運具配比模式進行求解。並設計三種運輸管理策略情境,分析各運具使用比例與社會成本、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之關係,並以證明本研究建立模式之可行性。
最後,可以發現建立之模式可以清楚表達政府與使用者間的衝突性與互動關係,政府制定運輸系統管理策略約束使用者選擇行為,而得到最佳的各式運具使用量,使用者在此限制環境下進行兩階段的選擇行為,並且利用本研究發展之啟發式演算法不但可以解決二階模式的運算,更可求得低階使用者兩階段選擇行為後的均衡運具使用量。


關鍵字: 二階規劃方法、羅吉特模式、啟發式演算法
京都議定書、運輸系統管理
ABSTRACT

In the last decades, ceaselessly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es in consequence of excessively using fuel energy, expose environment to stand on the edge of a precipice. Especially the private vehicles currently are mainly traffic modes for passenger’s transportation in Taiwan. And the Kyoto Protocol also began execution at Feb. 16, 2005. It will control and constrict the discharges of greenhouse gas that is also to imp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although Taiwan is not treaty country of Kyoto Protocol, the government has better making th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strategies, such as reducing demand of the private mode, raising demand of public mode, changing behavior of traveler etc. But most of travelers are self-seeking in making decision,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be creating the maximal welfare. Then the motives both government and traveler have collision.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bi-level programming for solving the mentioned problem, as well as builds up the approach to calculate. In this model, government who has the power to provide rules is the decision maker of upper level, and traveler who is follower is the decision maker of lower level. Government focuses on social cost minimum. On the other hand travelers hope to create maximum utility when they choose a mode. It is difficulty to exactly solve by mathematical method, so the heuristic algorithm has been formulating as necessary. Numerical example is a testing to demonstrate algorithm.



Key words:
Bi-level Programming Method; Logit Model; Heuristic Algorithm
Kyoto Protocol; 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 (TSM)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11
1.3 研究限制 14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14
1.5 研究內容與流程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0
2.1 京都議定書 20
2.2 運具配比文獻 22
2.3 路網指派模式文獻 28
2.4 二階規劃文獻 32
2.5 運輸系統管理策略文獻 43
2.6 文獻評析 48
第三章 模式構建 52
3.1 問題描述與模式架構 52
3.2 高階模式 52
3.3 低階模式 52
3.4 演算流程與架構 52
第四章 簡例應用 52
4.1 情境分析 52
4.2 結果分析與討論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5-1 結論 52
5.2 建議 52
中文參考文獻 52
英文參考文獻 52
中文參考文獻
1. 唐明月,「線性規劃方法於都市各型機動車輛配合規劃之應用」,運輸計畫季刊,第七卷,第一期,民國67年1月。
2. 唐富藏、林豐福,「台灣地區公鐵路運輸費率管制影響之研究」,運輸計劃季刊,第8卷,第4期,505-529頁,民國68年10月。
3. 郭明政,「運輸工具組合之政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所,民國73年1月。
4. 林永盛,「公車系統補貼效益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5. 蔣育政,「計劃型交通管理最適管制狀況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6. 周志隆,「規範性運具配比與路網指派整合模式之研究─二階規劃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7.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台北都會區整體運輸需求預測模式(TRTSⅢ)」,民國83年5月。
8. 顏上晴,「高速公路課徵擁擠稅與可行性之研究」,成功大學交通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9. 交通部,「台灣地區小汽車成長最適水準之研究」,民國84年。
10.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統計年報」,民國85 年至民國89 年。
11. 林明德,「供給導向之都會區最適運具組合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所,民國85年6月。
12. 高雄市政府,「85 年高雄市道路交通量特性調查報告」,民國85年6月。
13. 韋勝賢,「最佳運具組合比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14. 馮正民,林佳宜,「大眾運輸補貼分配制度與模式之研究」, 運輸計劃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頁51-76,民國87年。
15. 張有恆,「運輸經濟學」,民國88年。
16. 鄭瓊雯,「運輸部門能源效率指標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17. 李治綱、謝汶進,「高速鐵路列車服務設計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運輸網路研討會,民國89年10月。
18. 劉欽瑜,「永續運輸目標下都會區最適運具比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9. 陳雅雯,「都市運輸政策績效評估架構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20.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工業研究所,「車輛耗能效率提升研究計畫」,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委託辦理,民國90年12月。
21. 馮正民,林楨家,「土地使用與運輸路網整合設計之二階規劃模式」, 運輸計劃季刊,第三十卷,第四期,頁733-762,民國90年。
22. 周義華,「運輸工程」,民國90年。
23. 李曉蘋,「公營汽車客運業者面臨破產因應對策之研究」,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24. 林文雅,「捷運列車排班計畫之模糊多目標決策分析」,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4月。
25. 黃份郎,「考量多車種限制下災害緊急救難路網重建與設計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26. 林政和,「連續型態模糊隨機資訊排序之研究-以淡水地區交通量指派為例」,淡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運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27. 彭一民,「運輸走廊瓶頸路段擁擠收費與捷運補貼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28. 徐瑚鎂,「交通生態足跡分析法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29. 蕭再安等,「建立運輸部門車輛耗能預測與評估模式」,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委託辦理,民國92年12月。
30. 張亦寬,「以雙層次數學規劃建構旅客需求導向之票價設計模式-以台灣高鐵為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1. 郭永惠,「旅次分佈與交通量指派整合模型應用於災害疏散救援與緊急路網重建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2. 鄭兆祥,「運輸系統管理策略下最適運具配比模式之研究-二階規劃方法之應用」,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33. 公路總局,「統計年報」,民過93年。
34. 經濟部,「能源統計年報」,民國93年。
35.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民國93年。
36. 聯合國,「京都議定書」,民國94年。

英文參考文獻
1. Arnott, R., de Palma, A., and Lindsey,R.(1990a), “Economics of a Bottleneck,”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27, pp. 111-130.
2. Arnott, R., de Palma, A., and Lindsey,R.(1990b), “Departure Time and Route Choice for the Morning Commut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24B, pp.209-228.
3. Bard, J.F.(1983),“An Efficient Point Algorithm for Linear Two-Stage Optimization Problem,”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Vol.31, No.4, pp.670-683.
4. Bly, P.H., and Oldfield, R.H.(1986),“The Effects of Public Transport Subsidies on Demand and Suppl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20A, pp.415-427.
5. Candler, W., and Norton, R.(1976), Multilevel Programming, unpublished research memorandum,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6. Candler, W., and Townsly, R.(1982),“A Linear Two-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Vol.9, pp.59-76.
7. Cassidy, R.G., Kirby, M.J.L., and Raike, W.M.(1971),“Efficient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Through Three Levels of Government,”Management Science, Vol.17, No.8, pp.462-473.
8. Dodgson, J.S., and Topham, N.(1987),“Benefit-Cost Rules for Urban Transit Subsidies,”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 Vol.21, No.1, pp.57-71.
9. Fortuny-Amat, J., and McCarl, B.(1981),“A Representation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a Two-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Vol.32, pp.783-792.
10. Harrington, W., Krupnick, A.J., and Alberini, A.(2001), “Overcoming Public Aversion to Congestion Pric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35A, pp.87-105.
11. Jones, P.(1991),“Gaining Public Support for Road Pricing through a Package Approach,”Traffic Engineering and control, Vol.32, pp.194-196.
12. Karlaftis, M.G., and McCarthy, P.(1998),“Operating Subsidies and Performance in Public Transit: An Empirical Stud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32A, pp.359-375.
13. Liu, Y.H., and Hart Stephen, M.(1994),“Characterizing an Optimal Solution to the Linear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73, No.1, pp.164-166.
14. Mohammad, H.A.H., and Shukri H. Al-senan (1992),“Optimizing the Utilization of Space in a Congested Corridor: The Pilgrimage to Mekka,”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Vol.16, pp.209-219.
15. Payong S.P., and Yutaka S. (1987),“Model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Mix of Traffic Types Under Environmental Contraints in a Large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System Science, Vol.18, No.6, pp.1163-1178.
16. Pigou, A.C.(1920),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First Edition.
17. Tabuchi, T. (1993),“Bottleneck congestion and Modal Split,”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34, pp.414-431.
18. U.S.Department of Energy (1997), Transportation Energy data book.
19. Wen, U.P., and Hsu, S.T. (1991),“Linear Bi-level Programming Problems,”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Vol.42, No.2, pp125-133.
20. Yang, H., and Lam, W.H.K.(1996),“Optimal road tolls under conditions of queuing and conges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30A, No.5, pp.319-332.
21. Yang, H., and Bell, M.G.H.(1997),“Traffic Restraint, Road Pricing and Network Equilibrium,”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31B, No.4, pp.303-3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