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內政部(2002)。第五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編印。
內政部(2008)。第六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編印。
內政部(2009)。第七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編印。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2002)。職能治療專業倫理與服務準則。台北: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
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2003)。長期照護機構營運指南(照顧篇)。台北:內政部。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研究與方法。台北:五南。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台北:行政院編印。
吳肖琪、周世珍 (2006)。我國長期照顧法令制度規劃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規劃報告。
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淑瓊、呂寶靜、盧瑞芬(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李明濱主編(2002)。實用精神醫學。台北:台大精神醫學部。
李引玉(2004)。當代精神衛生護理。台北:華杏。
李世代等(2004)。台灣長期照護史話彙編。台北: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
宋維村述 曾瑞真等記(1988)。青少年精神醫學。台北:天馬。
林振春(2005)。社會調查。台北:五南。
林憲(1983)。臨床精神醫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周月清等著(2001)。臺灣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經驗分享與模式初探。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胡海國主編(2003)。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彙編。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編印。
胡海國、林信男編譯(1996)。精神與行為障礙之分類。台北: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袁方(2005)。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靜、曾文星(1994)。最新精神醫學。台北:水牛。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曼聰(2002)。精神健康職能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珠璋(1987)。功能性精神病。台北:橘井文化。
陳惠姿主編(2004)。長期照護實務。台北:永大。
楊延光(1999)。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趙碧華、朱美珍(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學富。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謝美娥主編(1998)。老人長期照護的品質控制與費用約制。台北:桂冠。
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韓揆(1999)。醫院評鑑。公共衛生學,台北:偉華圖書公司。
莊明敏等著(1995)。精神病患醫療服務體系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期刊
毛慧芬、紀彣宙、吳淑瓊(2007)。長期照護之職能治療人力需要推估。職能治療學會雜誌。第25卷,第2期,頁34-48。 宋麗玉(2000)。建構臺灣慢性精神病患之社區支持體系─醫療模式與社會心理模式之整合。社區發展季刊。第92期,頁126-140。 吳淑瓊(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顧政策。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4期,頁5-24。 吳秀照(2007)。臺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1卷,第2期,頁 149-198。 吳佩玲、何學厚(2009)。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照顧能力缺失之護理經驗。榮總護理。第26卷,第2期,頁202-207。
李世代(2000)。長期照護需求推估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92期,頁66-83。 李雪楨、殷婕芳(2003)。台灣地區復健治療介入老人長期照護體系之回顧與展望。台灣神經學研究資料集。第12期,頁139-147。 林知遠、黃嬡齡、蔡篤堅(2005)。長期照護政策與精神醫療的接軌。社區長期照護季刊。第2期,頁3-20。
張維容、鍾信成(2009)。以德菲法建立醫院內部評估社區健康服務成效之指標。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5卷,第4期,頁45-54。 張恆豪(2006)。必也正名乎:關於障礙者正名與認同的反思。教育社會學通訊。第71期,頁3-7。 許佩蓉、張俊喜、林靜宜、林壽惠、李世代(2006)。機構式長期照護綜論。台灣老年醫學雜誌。第1卷,第4期,頁198-215。 陳美津(1998)。職能治療在長期照護中的角色。長期照護,第2期,頁32-39。 董和銳(2007)。普及主義的國際身心障礙分類手冊及美日之身心障礙政策簡介。 身心障礙研究 。第5卷,第2期,頁108-120。
楊美華(1989)。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圖書館評鑑報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4,28。
鄭若瑟、高家常(2005)。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品質及其測量。台灣精神醫學,第19卷,第3期,頁179-190。 劉宜君、林昭吟、辛炳隆(2008)。我國促進就業措施評估機制之探討─政策德菲法之應用。臺大社工學刊,第18期,頁43-88。 蕭玉煌(2002)。協同跨越障礙,促進權益福祉-身心障礙者福利政策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第97期,頁4-15。 蕭玉煌(2005)。社會福利政策規劃與實施面面觀。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頁187-196。 論文
任麗華(2000)。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接受政府補助經費執行績效之評估。內政部委託研究。
宋維村(2003)。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之現況分析與未來發展。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論文,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美瑩(2001)。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運用ISO 9000品質保證制度之個案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瑜瑾(2003)。身心障礙者就養服務評估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周瑋倫(2004)。台灣有線電視導入全面品質管理之關鍵成功因素指標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裕閔(2008)。慢性精神障礙社會福利服務機構評鑑制度之適用性探討。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千惠(2003)。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施教裕(1998)。台灣地區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基準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陳瑞榮(1995)。工業職業學校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揚順(2006)。我國電視公司資訊透明度指標建構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育晟(2002)。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管理與服務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源協(2002)。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供給內容調查。內政部委託研究。
黃芬玲(2007)。榮民入住榮民之家前後的生活照顧之探討-以新竹榮家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宜真(1999)。傳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宏林(1999)。精神分裂症家屬主要照顧者期待病患長期安置之相關因素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若瑟(2008)。精神病人照顧體系分類評估與轉銜機制。衛生署委託研究。
錢佩君(2006)。我國電視公司導入公司治理董事會指標建構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紀琼(2010)。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制度檢討與發展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文件
內政部社會司(2002)。第五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指標。
內政部社會司(2004)。第六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指標。
內政部社會司(2007)。第七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指標。
網路
內政部(2010/2/16)。第7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實地評鑑委員名冊 。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new05.htm
內政部(2010/2/16)。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b/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doc
內政部(2010/2/16)。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實施細則。檢索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7
內政部(2010/2/16)。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18/index.htm
內政部統計處(2010/2/13)。2009年第50週內政統計通報。檢索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591。
內政部(2010/2/13)。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修正條文。
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b1/law-970204.htm
內政部(2010/8/2)。2009年社政年報。檢索
http://sowf.moi.gov.tw/17/98/index.htm
內政部(2010/2/14)。第七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實施計畫。
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new05.htm
內政部(2010/2/14)。第七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指標。
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new05.htm
內政部(2010/2/14)。第六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實施計畫。
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new05.htm
內政部(2010/2/14)。第五次全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實施計畫。
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5/new05.htm
內政部(2010/2/16)。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18/index.htm
內政部(2010/2/17)。社政衛政攜手合作實例-轉安置
桃園縣某醫院收容精神病患。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09/41.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2/17)。精神衛生法。檢索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30
內政部(2010/2/17)。身心障礙等級。檢索自
http://sowf.moi.gov.tw/05/b1/身心障礙等級肢體障礙類別.doc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2/20)。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專業人員遴用訓練及培訓辦法。檢索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61
內政部(2010/2/20)。照顧服務員訓練實施計畫。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04/02/940329照顧服務員訓練實施計畫橫書.doc
內政部(2011/2/1)。社會司ICF專區。http://dpws.moi.gov.tw/commonch/home.jsp?menudata=DisbMenu&contlink
=ap/icf_view.jsp&dataserno=201101180001&mserno=200805260011&serno
=201101050001
內政部(2011/2/1)。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檢索自http://dpws.moi.gov.tw/commonch/home.jsp?menudata=DisbMenu&contlink
=ap/whitepaper_view.jsp&dataserno=200810290001&mserno=200805220007
&serno=200805220008
陳美智(2011/2/1)。身心障礙者的社會建構。檢索自http://www.tfb.org.tw/new/ICF/icf_980611.html
經建會(2010/2/20)。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檢索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65
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2/13)。殘障福利法。檢索自http://192.192.169.101/longlife/newsite/source/help/help06_2.htm
西文部份
Allen, C. K. (1985).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psychiatric diseases:Measurement andmanagement of cognitive disabilit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llen, C. K. (2000). Allen Cognitive Level Screen(ACLS) 2000: Test Manual. Colchester, CT: S&S/Worldwid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4th ed., DSM-Ⅳ.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2000)孔繁鐘編譯。
臺北:合記。
Barofsky,I. & Budson,R.D.(1983).The chronic psychiantric patient in the community:principle of treatment. U.S.: Spectrum Publications, Inc.
Creek,J.(1997).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mental health. Edinburgh(2nd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Carol A.Tamminga,Robert W. Buchanan and James M. Gold(1998). The role of negative
symptom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outcome. International Clinincal Psychopharmacology. 13(3):21-26.
Donabedian, A. (1988). Quality and cost: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quiry, 25(1),90-99.
Guy, W., & Ban, T. A. (1982). The AMDP-System: Manual for the Assessment and Documentation of Psychopathology (3th ed.). Berlin: Springer Verlag.
Earl Babbie 著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005)陳文俊譯。臺北:雙葉。
Glenn,E.N.(2000).Creating a caring society. Contemporary Sociology,29(1),84-94.
Goldman, H. (1981). Defining and counting the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 32(1), 21-27.
Harvey Bosma, Meaghen Johnston, Susan Cadell, Wendy Wainwright, et al.(2010)Creating social work competencies for practice in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Palliative Medicine,24(1), 79 -87.
Irey,J.A.(1995).Guidelines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in home healthy.
James H. McMillan & Sally Schumacher 著 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2002)王文科、王智弘譯。臺北:師大書苑。
Jennifer Creek, Lesley Lougher. 著 職能治療與心理衛生(2010)潘璦琬等譯。
臺北:合記書局。
Judith A DeWolfe, Susan Laschinger, Catherine Perkin.(2010).Preceptors'' Perspectives on Recruitment, Support, and Retention of Preceptor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9(1)198-207.
Kane,R.A.,& Kane,R.L.(1987). Long-Term Care: Principals, Programs, and Policies. New York: Springer.
Levenson, S. A.(1993). Medical direction long-term care:A guidebook for the future.(2nd ed.). Durha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
Bethesda,M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Inc.
Mechanic, D.(1989).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Wing, J. K. (1990). Meeting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5, 2-8.
Mezzich JE(2007). Psychiatry for the Person: articulating medicine’s science and humanism. World Psychiatric 2007, 6,(2), 65-67.
Mosey,A.C(1996).Psychosocial compoment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nd ed). New York: Raven Press.
Murry, J. W., & Hammons, J. O.(1995) . Delphi :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8,(4), 423- 436.
原著Oliver, M. & Sapey B.(1997).葉琇珊、陳汝君譯(2004)失能、障礙、殘障:身心障礙者社會工作的省思。台北:心理。
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 著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001)黃光雄等譯。嘉義:濤石。
Stuffebeam, D.L.(1971). " A depth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requirement".Theory into Practice, 5:121-134.
Thomas R. Guskey 著 專業發展評鑑(2002)陳嘉彌等合譯。臺北:五南。
W. Lawrence Neuman 著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2000)朱若柔譯。臺北:揚智。
Wing, J. K.(1990). Meeting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5;p2-8
Wise, A.E.(1995). Professional Accredition as a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eminar, Taipei.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Oct 10). Schizophrenia. Retrieved Feb 14, 2010, from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mangement/schizophren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