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2.209.105)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1: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冠儒
研究生(外文):Kuan-Ju Wang
論文名稱:由仿生學探討本土蕨類形態導入首飾設計創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Native Pteridophyte’s Form Applide the Theory of Bionics for Jewellery Desing
指導教授:陳振輝陳振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Hui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首飾設計蕨類植物仿生學
外文關鍵詞:jewellery desingpteridophytebion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5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遠古人類經由製作工具的勞動,學會了加工獸骨或貝殼等,且串成裝飾品的同時,也開啟人類對美感的章節。人類進化的腳步不曾停歇,而裝飾品的形式與加工的工法也隨著科技發達漸趨成熟,但人類卻早已迷失於追求形式的迷惘中,忘卻對大自然的那份景仰,因此,本研究運用仿生學的學理基礎,作為首飾設計與蕨類植物兩者間的橋樑,目的在於利用模擬大自然中的形態再次喚醒人們最純真的美感,而非流於形式的追求,藉由文獻分析法大量蒐集仿生的例證,探討如何運用生物模擬法導入產品設計,也以生物模擬法加以分析出本土蕨類的生長形態,歸納其形式原則作為仿生設計創作的元素,其中透過問卷調查與分析的結果,作為設計創作的參考依據,使創作作品更為客觀,且經由不同的研究方法,導入本研究最終的設計創作,建構出本土蕨類植物的生長形態與首飾設計之間的關連性,藉以學習並運用自然形態使設計思維更加豐富。
People in the ancient times, through labor of making tools, learnt how to process animal bones and shells into ornaments. In the same time, i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hetics of human beings. The progress of people never stops. Form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get mature with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owever, people have been lost in the perplexity of seeking the forms and forgot th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Mother Nature. The foundation of bionics in this paper serves as the bridge between design of jewelry and ferns in the hope to awake the purest esthetics of people in the simulation of Mother Nature forms, instead of mere search for forms.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er has collected a number of bionics evidence to explore how to introduce organism simulation into product design. The growth forms of local ferns are also analyzed with organism simulation. The form principles are generalized as the composition elements of bionics design. The findings from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will 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ference in composition, making the compositin more objective. Through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the final design composition is introduced to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rowth forms of local ferns and jewlery design in order to learn and use the natural forms to make design thoughts richer.
目錄
摘要 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
一、構想發展方法 3
二、分析方法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研究架構流程圖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首飾的歷史發展 6
一、遠古時代 6
二、古埃及時期的仿生首飾 9
三、希臘與羅馬時期 14
四、歐洲中古世紀至中世紀時期 16
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20
六、歐洲巴洛克及洛可可時期 22
七、維多利亞時期 25
八、工藝美術運動時期 27
九、新藝術時期 28
十、中國仿生圖案在器皿首飾的發展30
十一、台灣金工發展演變 35
第二節 首飾設計的定義與設計 36
一、首飾的定義 36
二、首飾的類別 37
三、首飾的圖案變化與設計方法 37
四、首飾造形元素的分析 38
五、首飾製作的工具、技法與材料 47
第三節 仿生學 53
一、仿生設計的定義 53
二、仿生的目的 54
三、仿生的設計方法 55
四、仿生的應用設計 57
第四節 蕨類植物 66
一、蕨類植物的背景 66
二、蕨類植物的演化 67
三、蕨類植物的科檢索表 67
四、蕨類植物的形態分析 7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80
第一節 研究觀念 80
第二節 生活型態評量調查 82
一、問卷樣本結構 82
二、受測者生活型態變數一般性分析84

第肆章 設計創作研究表現 88
第一節 設計創作理念 88
第二節 設計創作內容與媒材 89
一、仿其道而形 作品系列一 90
二、仿其道而形 作品系列二 95
三、仿其道而形 作品系列三 104
四、仿其道而形 作品系列四 109
第三節 期中展覽發表 114
一、展示方式 114
二、展覽地點 114
三、展覽時間 114
四、展出方式 114
五、場地佈置方式及尺寸 115
六、展台佈置方式及說明 115
第四節 期末展覽計畫 117
一、展示方式 118
二、展覽地點 118
三、展覽時間 119
四、展出方式 119
五、場地佈置方式 119
六、展台佈置方式及說明 120

第伍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12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2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25

參考文獻 126
附錄 129
附錄一 129
附錄二 131
中文書目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史》。臺北市:藝術家。
王海山(2003)。《科學方法百科辭典》。臺北市:恩楷。
石守謙(2004)。《德藝百年-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柏林國家博物館珍藏展》。臺北 市:故宮。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新生活工藝:金工飾品特輯》。臺北市。
吳介禎 等譯(2001)。《世界藝術史》。臺北縣:木馬文化。Hugh Honour &John Fleming . (1984). A world history of art, 5th ed.
吳妍蓉、胡怡心 譯(2006)。《時尚珠寶珍藏圖鑑》。臺北市:城邦。Judith Miller & John Wainwright. (2003). Collector’s guides : Costume Jewellery.
李硯祖(2002)。《造型藝術欣賞》。臺北市:五南。
李儀芳 譯(2005)。《金字塔》。臺北市:貓頭鷹。James Putnam. (1994). Pyramid.
林志恆(2006)。《古文明紀行:西方世界》。臺北市:墨刻。
雨 云 譯(1997)。《藝術的故事》。臺北縣:聯經。E. H. Gombrich. (1950). The story of art.
柳淑蘭(1989)。《中國首飾》。大陸北京市:輕工業。
唐克美、李蒼彥(2005)。《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大陸鄭州市:大象。
唐緒祥(2004)。《銀飾珍賞誌》。臺北市:積木文化。
孫鐵剛(1983)。《中國舊石器時代》。臺北市:文史哲。
翁徐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台南縣文化中心(2002)。〈2002 與創意共舞—珠寶金工展〉。2002/1/5—2002/3/31。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陳列館二樓。
馬德華(1988)。《金銀與首飾》。大陸北京市:中國金融。
商業周刊編輯部(2005)。《女人錢最大—女性行銷五部曲》。臺北市:商智文化。
張心龍(1999)。《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市:雄獅。
張萍、賀喜 譯(2006)。《古埃及的歷史》。臺北市:究竟。Nathaniel Harris. (1997).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張曌菲 譯(1998)。《人類的出路—探尋生物模擬的奧妙》。臺北市:胡桃木。Jannie M. Benyus.(1997). Biomimicry: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
曹福成、曹永盛(1999)。《大自然的啟迪》。大陸長春市:吉林文史。
郭城孟(2001)。《蕨類入門》。臺北市:遠流。
郭城孟(2003)。《蕨》。臺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郭鳳琴、范義彬(2003)。《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蕨類篇》。臺北市:行政院農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陳佳芬(1999)。《新世紀設計/時尚潮流》。臺北市:遠流。
陳國珍 譯(2006)。《珠寶製作的秘訣與捷徑》。臺北縣:視傳文化。Stephen Okeeffe.Jewelry making: tips and tricks of the trade.
粘碧華(2007)。《首飾設計百種:歷史.美學與設計》。臺北市:雄獅。
馮 雄(1947)。《金工》。大陸上海市:商務。
黃尹青(2006)。《名牌珠寶經典入門》。臺北市:皇冠。
黃宗憲 譯(2005)。《古希臘藝術》。臺北市:貓頭鷹。Belozerskaya Marina & Lapatin Kenneth . (2001). Ancient Greece:eart, architecture, and history.
楊永鈺 譯(2000)。《貓掌與彈弓—當自然設計遇上人類科技》。臺北市:先覺。Steven Vogel.Cats´ Paws and Catapults:Mechanical Worlds of Nature and People.
楊博達(1997)。《世界現代設計史》。臺北市:藝術家。
葉家明(1997)。《向生命系統學習:社會仿生論與生命科學》。臺北市:淑馨。
葉劉天増 (2002)。《中國裝飾藝術史》。臺北市:南天。日本寶飾クラフト學院 (2001)。《彫金と寶石の彫り留め技法》。日本東京:美術。
劉其偉(1997)。《原始藝術探討》。臺北市:啟源。
蔡美鳳 譯(2000)。《珠寶設計製作入門:設計、蠟雕、金工基本技法與組合應用》。
盧永毅、羅小未(1997)。《工業設計史》。臺北市:田園城市。
簡榮聰(1987)。《台灣銀器藝術》(上冊)。臺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英文書目

Chistine Westphal.(1997).Art Nouveau. Cambridge:Jackie Dobbyne for Hart McLeode.
Noblet Jocely de.(1993).Industrial Design:Reflection of a century. Flammarion:APCI.
British Museum. (1986). Seven thousand years of jewellery. London: British Museum.


論文資料
吳素禎(2006)。《古埃及髮型、化�菑庣◤~造形元素與設計原則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所。
張文智(2004)。《仿生設計運用於3C產品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張晉財(2000)。《功能類比於仿生構想擷取》。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黃柏松(2004)。《汽車外觀造形設計的復古表現形式》。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黃麟欽(2007)。《仿生學於產品創新設計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

網頁資料
【參考網址1】http://www.365f.com.(2007/3/20 )。
【參考網址2】http://www.moi.gov.tw/stat.(2007/6/10)。
【參考網址3】http://www.isurvey.com.tw.(2007/7/10)。
【參考網址4】http://www.950.com.tw.(2008/4/1)。
【參考網址5】http://www.fenghsing.com.tw.(2008/4/5)。
【參考網址6】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08/4/20)。
【參考網址7】http://zxshuanying.spaces.live.com.(2008/4/20)
【參考網址8】http://www.beetles.de.(2008/4/20)
【參考網址9】http://images.businessweek.com.(2008/4/20)
【參考網址10】http://www.greatbuildings.com. (2008/5/5).
【參考網址11】http://www.nokia.com.tw. (2008/5/5)。
【參考網址12】http://www.sina.com.cn. (2008/5/5)。
【參考網址13】http://www.sonyericsson.com. (2008/5/5)。
【參考網址14】http://www.alessi.de. (2008/5/5 )。
【參考網址15】http://www.designboom.com. (2008/5/5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