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奇智(1999)《傅柯》。臺北:東大。
于國欽(2004)《高教政策失當成產業發展隱憂》,工商時報,焦點新聞,2004年7月18日。
王石番(1996),《淺析內容分析的定義》,東方雜誌,復刊22卷3期,頁31-39。王洪鈞(1987)。《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臺北:正中。
王嵩音(1998)。《臺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臺北:時英。
王學孔(1986)。《企業形象對消費決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白師瑜(2004),《市場競爭與媒介內容多元化之研究--以蘋果日報創刊前後三大報之頭版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臺北:正中書局。
成露茜、羅曉南(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媒體識讀》,臺北:正中。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天任、藍 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臺北:亞太。(原著:Wimmer&Dominick(1994). Mass Media Research)。
李宗桂(1978),《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印象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金銓(1982),《大眾傳播學:社會、媒介、人》。臺北:三民。
李美枝(1985),《女性心理學》,臺北:大洋。
李美華等譯(1998),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
李家同(2004),《大學生知多少?》,聯合報,民意論壇,2004年02月17日。
李蓉姣(1987)。《政治廣告策略之研究---民國七十四年臺北市議員競選傳單之內容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汪琪(1982),《文化與傳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志成(2004),「大考錄取率88.74%創新高」,中國時報,社會綜合,2004年7月31日。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
林東泰(2003),《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社會問題的建構與詮釋:婦女團體如何成為消息來源?》,臺北:巨流出版社。
林炳宏(2003)。《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素珍、余淑宜、張夢娜(1994),《面對大學》,臺北:書泉出版社。
洪玉鳳(2003)。《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蘭(2004),《遛鳥─擊垮品德教育》,中國時報,休閒生活,2004年7月7日。
胡淑裕(1987),《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漢大眾傳播詞典編輯委員會(1984)。《英漢大眾傳播詞典》。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徐佳士(1987b)。《大眾傳播理論》,臺北:正中。
徐國能(2004)。《中文正紅---寂寞的文化》,中國時報,浮世繪染坊,2004年5月27日。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臺北:三民。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
袁方、王漢生著(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高大威(2004),《大學考試的小學題目?》,中國時報,論壇,2004年7月4日
張戍誼、熊毅晰、侯如珊、伊芸、張漢宜、林士蕙(2002),《行銷Next世代》,e天下雜誌,2002年8月第20期。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譯(1978)。《心理學》。臺北:三民。
張祐齊(2004)。《報紙對公民投票活動報導之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的內容分析》,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綺(2000),《我是誰?青少年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勤(1983)。《電視新聞》。臺北:三民。
張錦華(1994)。《新聞的真實與再現:以李瑞環事件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與「術」的對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頁1-21。
梁世武(1994),《1994年臺北市場選舉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二期,頁97-129。梁世武(2002)。《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敬彥(2003),「大學普及可免遺珠憾」,中國時報,論壇,民國92年1月30日。
莊耀輝.王重鳴譯(2001)。《社會心理學》。臺北:桂冠。(原著:Eliot R. Smith/Diane M.Mackie(1996),Socioal Psychology)。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先隆(1993)。《報紙對民選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東園,莊克仁,郭文耀合著(2004)。《大眾傳播學》。臺北:空中大學。
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臺北:韋伯。(原著:Denis McQuail(1996),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廷(2004),《龍應台vs.殷允芃,從無夢到勇敢做大夢》,天下雜誌第304期,2004年8月1日。
陳國明(2004),《文化間傳播學》。臺北:五南。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編著(2004)。《社會心理學》,臺北:空中大學。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体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麟 譯(1998),Merquior, J.G. 著,《傅柯》。臺北:桂冠。
傅統先譯(1967)。《心理學》。臺北:商務。
彭家發(1994)。《新聞客觀性原理》,臺北,三民。
彭家發譯(1994),《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Strentz﹐H.著(1989)。臺北市:遠流。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臺北:風雲論壇。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臺北:風雲論壇。(原著:Arthur Asa Berger(2002),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黃宏鈞 (2001)。《企業形象與服務品質對消費者再購行為之影響:顧客關係的中介效果》。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俊英、范揚松(1993)。《選戰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臺北:管理科學學會。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第55-88頁,臺北:揚智。
楊志弘、莫季雍譯(2000),《傳播模式》。臺北市:正中。(原著:McQuail﹐D.﹐&Windahl﹐S.(1993)。
楊大春(1995)《傅柯》。臺北:生智。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 》。臺北:韋伯。(原著:Lawrence Grossberg、Ellen Wartella、D. Charles Whitney(1996).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楊意菁、余陽洲、宗育文、洪惠芬譯(2002),《淺說大眾媒介與社會》,臺北:韋伯。(原著:Marsha Jones等著(2000),Mass Media and society)。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臺北:三民。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廣告學研究。
劉中薇(2002),《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臺北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劉安彥(1993)。《社會心理學》。臺北:三民。
劉蕙苓(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之方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國華(1998)。《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輯部(2004)。《中國時報確定2004年經營重心》。廣告雜誌,154,53-55。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介權:臺灣的驗證》,《新聞學研究》第45期。鄧尚智(1987),《「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之研究》,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永勝(1991)。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以第八次國大代表集會為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龍應台(2004),《面對大海的時候》,台北:時報文化。
薛宇珊(2004),《大學生對電視新聞主播形象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敏芳(2004),《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簡晟峰、陳秀涵(2000),《內容分析法》,新聞學研究。
簡麗婉(1992)。《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國時報〉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秀慧(2005),《休退學大學生 5年暴增1.2倍》,民生報,教育文化版,2005年9月14日。
駱明慶(2004),「一代不如一代?」,台灣大紀元時報,2004年4月2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4/20/n515372.htm
英文部份
Albig, W.(1938).The content of radio programs, 1925-1935. Social Forces, 16, 338-349.
Atwater﹐T.﹐&Fico﹐F.(1986).Source reliance and use in reporting state government:A Study of print and broadcast practic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8(1)﹐53-62.
Barelson,B.(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Berger, L. B., & Luckma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Boulding, K.(1956). The ima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udd, R. W., Thorp, R. K., & Donohew, L.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Y: The Macmillan Co.
Dawson, Jr. H. G..(1961).Original and Changed Attitude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as Related to the Mass Media Experience of News Foreig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PhD. Dissertation.
Dichter,E.(1985).What's in an Image.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Winter,75-81.
Dreyfus, H. L. & Rabinow, P. (1983).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irclough, N. (1996).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 The universities Discourse and Society 4:133-168.
Fishman, M.(1980).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iske, S. T. & Taylor, S. E. (1991).Social Cognition . N. Y.: McGraw-Hill.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ramsci,A.(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Y:International Publisher.
Hall, S. (Ed.),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all,S.(1985).Sign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ideology: Althusser and the post-structuralist debat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Kotler P(1991).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J: Prentice Hall,Inc.
Krippendoff, K..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0.
Lang, G. E., & Lang, K. (199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D. L. Protess & M. McCombs(Eds.), Agenda-Setting: Readings on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Hillsdale, NJ: LEA.
Lawson, F., Baud-Bovy,M. (1977).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McCombs﹐M.E.﹐& Shaw﹐D.L.(1993).The evolution of agenda-Setting research: Twenty-five years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cQuail﹐D.(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3rd ed).London:Sage.
Merrill, J. C.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203-570.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 and, and findings.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Nimmo, D. & Savage, R.L.(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alifornia : Goodyear Publishing Co.
Rogers, E.M., & Dearing, J.M.(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has it been, where is it go?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555-594.
Schutz, A. (1962). Collected papers I: 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Longman.
Solomon, M. R. (1995), Consumer Behavior, Prentice-Hall,469-489
Trowler, Paul. (1988). Investigating the media. London : Unwin Hyman Limited..
Tuchmann, G. (1978). 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Walters, C. G., & Paul, G. W. (1970).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Homewood, Ill.: Richard D. Irwin.
Wimmer , R. R., & Dominick, J. R.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w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Wimmer﹐R.D.﹐&Dominick﹐J.(1983).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Belmont﹐CA:Wadsworth.
Wolfsfeld, G. (1991). Media and political confli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yckham, R.G(1974) Consumer Image of Retail Institution, Handbook of Marketing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