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玫凰
研究生(外文):Lai Mei Huang
論文名稱: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rrelation Study of Housewife Volunteer: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Supervisor Relationship, and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指導教授:曾華源曾華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組織承諾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9
  • 點閱點閱:1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許多的統計資料與文獻中顯示,家庭主婦是目前志願服務最多的人力來源,然而研究者在實習過程中卻發現,志工與督導的相處情形會影響到志工對組織的想法與感受,從文化的觀點來看,中國是一個重視關係的社會,這是否有可能是因為彼此的互動關係不良所造成?因此,本研究所欲討論的問題為了解現今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為何、與督導的互動關係為何,以及二者與組織承諾有無關係,並試圖了解影響主婦志工組織承諾的主因為何,研究之結果將提供志工運用單位在招募志工及管理志工上的參考,使志願服務工作得以順利推展。
本研究採郵寄問卷調查之方式,研究樣本來自台中縣政府冊列之機構名單中有家庭主婦者,經受訪意願檢測後,得到機構數18個,研究樣本共44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63.6%,其中廢卷數48份,有效問卷232份。
經由量表的因素分析、信度考驗及統計分析後,發現參與志願服務的主婦志工以雙親、有子女的中年家庭主婦居多,其參與動機以自我導向最強烈,與督導間的互動情形傾向認同性與情感性的關係,並以心理面的組織承諾最高。差異分析中顯示國中小(含)以下學歷的主婦志工對操控性督導關係的感受高於高中職學歷的主婦志工,其次宗教信仰的不同,在他人動機上也有所差異,僅有1個子女的主婦志工對疏離性督導關係的感受較低,每週服務時數的不同則在組織承諾中的行為面上有所差異,服務身心障礙者、老人、救助、兒童及綜合服務的機構屬性,自我動機、他人動機與情境動機均大於服務少年的屬性;而在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機構中服務,其對操控性督導關係的感受大於服務社會救助與少年的人口群,且綜合服務類的操控性督導感受也會大於服務少年的主婦志工。
在相關分析中發現,年齡與情境動機、操控性督導行為面組織承諾有關;健康情況則與組織承諾各因素皆有相關存在;最小最大子女年齡亦與他人動機、操控性督導關係與疏離性關係有關;但經濟情況則和疏離性督導關係呈現負相關,最後每週服務時數則與行為面承諾成正相關。此外亦發現,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三個變項彼此間有正相關存在,但疏離性督導關係則與心理面的組織承諾呈現負相關。最後迴歸分析發現影響組織承諾最重要的因素為認同性督導關係,且受情境動機的影響最大。
本研究由結論提出以下之建議:一、志工招募部分:1.慎選家庭主婦志工2.設置專職的志工督導3. 做好機構招募志工的準備工作;二、維繫志工的持續投入方面:1. 建構認同性、情感性為基礎的督導關係2. 健全志工的管理制度,如定期舉辦在職訓練、適當的分配工作、重視志工的需求、提升支持性環境(軟硬體)、公開獎勵與私下溝通、增進志工的志願服務精神;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 加入志工督導作為研究對象作為相互比對,使研究結果更能周延的解釋雙方的互動情況如何2. 加入各志願服務類別(性質),以進行雙因子的分析比較3. 可進一步以中年家庭主婦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4. 可將研究對象做長期深入的研究,或分別以階段的不同來進行焦點團體,以印證督導關係的階段與探討各階段的關係變化為何,並從中了解在中國文化脈絡之下的督導關係符號為何,且關係的變化對組織承諾是否會造成影響以及如何影響5. 若研究對象之年齡較高且不識字或識字不多者,建議可以縮小年齡範圍,或採親自面訪方式,以獲得較高的問卷回收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問題………………………………………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組織承諾……………………………………………………8
第二節 督導關係………………………………………………….18
第三節 志願服務參與動機……………………………………….29
第四節 結論………………………………………………………….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40
第二節 樣本設計………………………………………………….44
第三節 研究測量工具…………………………………………….47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主婦志工的特質分析……………………………………55
第二節 主婦志工在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上的反應傾 向…………………………………………………………57
第三節 主婦志工特質與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上的差異分析……………………………………………………….61
第四節 主婦志工特質、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上各因素之間的相關分析………………………………………….71
第五節 主婦志工特質、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上各因素之間的迴歸分析………………………………………….76
第六節 小結……………………………………………………….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8
第二節 討論……………………………………………………….93
第三節 建議………………………………………………………100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6
參考書目………………………………………………………………107
附錄 正式研究問卷
圖表次
表2-1 組織承諾分類表………………………………………………14
圖2-1 Maslow的需求層次圖……………………………………….30
表2-2 志願服務動機分類表…………………………………………37
圖3-1 研究架構………………………………………………………40
表3-1 樣本名冊………………………………………………………45
表3-2 問卷回收狀況紀錄表…………………………………………46
表3-3 參與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及Cronbach α值摘要表………50
表3-4 督導關係量表之因素分析及Cronbach α值摘要表………51
表3-5 組織承諾量表之因素分析及Cronbach α值摘要表………52
圖3-2 修正之研究架構……………………………………………..53
表4-1 主婦志工之個人特質分析表…………………………………56
表4-2 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現況分析………………………..57
表4-3 主婦志工之參與動機次數分配表……………………………58
表4-4 主婦志工之督導關係次數分配表……………………………59
表4-5 主婦志工之組織承諾次數分配表……………………………61
表4-6 主婦志工特質在參與動機上的差異分析……………………62
表4-7 主婦志工特質在督導關係上的差異分析……………………66
表4-8 主婦志工特質在組織承諾上的差異分析……………………69
表4-9 主婦志工特質與參與動機的相關分析………………………72
表4-10 主婦志工特質與督導關係的相關分析…………………….73
表4-11 主婦志工特質與組織承諾的相關分析………………………73
表4-12 參與動機與督導關係的相關分析矩陣………………………74
表4-13 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的相關分析矩陣………………………75
表4-14 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的相關分析矩陣………………………75
表4-15 影響組織承諾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6
表4-16 影響認同性關係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8
表4-17 影響情感性關係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9
表4-18 影響心理面承諾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80
表4-19 影響行為面承諾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82
表4-20 主婦志工特質在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上的顯著
差異………………………………………………………….84
表4-21 主婦志工特質在參與動機、督導關係、組織承諾各因素之
間的顯著相關……………………………………………….85
表4-22 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組織承諾各因素之間的顯
著相關……………………………………………………….85
表4-23 影響組織承諾及各因素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87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主計處(2001)。「九十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分析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four/90mua.doc
內政部社會司(1999)。http://vol.moi.gov.tw/vol/moi_RPT2.htm
孔繁昌(2002)。國軍軍醫院志願服務者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三軍總醫院為例。政治作戰學校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方俊吉(1992)。淺視幾個關於「倫理」與「道德」的問題。孔孟學刊,30(8),16-19。
方祥明(1995)。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秀、施香如、沙大荒譯(1999)。Holloway, E. L.著。臨床督導工作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張老師。
王秀蘭(1998)。臺灣地區社工「督導」員專業認同、工作滿足與留職意願之研究。社會福利,139,55-66。
王玠譯(1996)。Rox, R.著。專業督導關係。福利社會,52,39-43。
王飛雪(2001)。跨文化比較與中國人的信任研究,於楊中芳主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一個人際交往的觀點。台北:遠流。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智弘(1992)。中部地區「張老師」實施團體督導現況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5,189-231。
王慧姬(1997)。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臺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1992)。建立「台灣地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網絡及工作模式計畫」實錄。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石淑惠(1996)。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金池(1991)。影響組織承諾因素之研究。警政學報,19,111-128。
行政院主計處(2000)。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結果摘要。http://www.dgbas.gov.tw/census~n/three/summary89.doc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吳旻靜(1999)。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之影響-以台中市青少年福利機構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賞、杜金璋(1991)。組織承諾的概念與測量。Chiao Ta Management Review,11(1),51-74。
李奇仁(2002)。醫院志願性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志工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芳銘(1989)。志願工作者對督導認知及其滿意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珍(1993)。台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者之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珍、莫藜藜(1994)。台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者之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4,141-169。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1994)。Robbins, S. P.原著。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林宛瑩(1995)。文化中心義工組織承諾及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蓉(2001)。中年婦女的發展特質。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1(下),55-61。
林啟鵬(1987)。台中張老師督導取向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教裕(2001)。各縣市志願服務業務評鑑觀感。社區發展,93,221-227。
施孋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洪英正、錢玉芬編譯(1997)。Dubrin, A. J.原著。管理心理學。台北:華泰。
胡庭禎(1999)。組織承諾與專業生涯承諾之探討-以護理人員為例。弘光學報,33,115-127。
苗延威譯(1996)。Argyle, M. &Henderson, M.著。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
翁淑卿(1995)。督導行為取向與社會工作者職業倦怠感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縣市政府社會工作員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叔禮(1975)。論儒家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孔孟學刊,30,25-34。
馬慧君(1998)。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57-194。
高迪理(2002)。同儕互動督導模式。社會工作督導實施方式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論文,31-35。
康自立、莊柏年(1993)。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1-66。
張志學(1999)。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一項多維度的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2,261-288。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的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78,54-64。
張緡鏐(2000)。社會工作人員組織承諾影響因素之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瓊云(2000)。托兒所所長領導型式、托兒所組織氣氛、保育人員組織承諾與服務機構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寶珠(1996)。系統督導取向的核心因素-督導關係。中等教育,47(6),58-61。
梁慧雯(1999)。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以祥和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2002)。有效督導的督導策略。社會工作督導實施方式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論文,15-30。
莊耀嘉、楊國樞 (1997)。華人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第四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暨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主辦。
許維素(1993)。督導關係初探(上)。諮商與輔導,94,5-10。
陳定銘(1999)。台灣地區縣市文化中心員工組織承諾之調查分析。民意研究,209,167-214。
陳嵩、蔡明田(1996)。績優專校工科教師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離職念頭、與離職意願的關係之實證研究。人力資源學報,6,87-106。
陳儀珊(1989)。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佩榮(1989)。儒家思想的演變(上)。哲學與文化,16(9),12-21。
曾華源(1982)。對督導工作的基本概念與運用。社區發展,19,94-99。
曾華源(1993)。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曾華源、郭靜晃(2000)。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89,128-141。
曾華源、郭靜晃(2001)。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曾華源、鄭讚源、陳政智(1998)。志願服務工作發展趨向-以祥和計畫志願服務之推動為基礎。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35,151-172。
曾騰光(1996)。志願工作機構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之影響:以救國團為例。台北:張老師。
曾騰光(1997)。對志願工作者督導管理之探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2,73-86。
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香港:鳳凰。
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利遊戲,於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權利遊戲。台北:巨流。
黃光國(2000)。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章肇松、杜佩蘭(2002)。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公辦民營與公立醫院為例。醫院,35(1),10-24。
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開義、嚴祖弘、陳進強(1998)。雙組織承諾下之多構面預測模式研究。大葉學報,7(1),37-53。
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楊中芳(1999)。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105-179。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
葉椒椒(1995)。工作心理學。台北:五南。
鄔昆如(1995)。家庭倫理中的人際關係-兼論「齊家」與「出家」的關係與調和。哲學雜誌,23(7),1748-1763。
蒲青青(2002)。博物館館員之組織承諾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6(1),17-31。
劉兆明 (1992)。 "報"的概念及其在組織研究上的意義,楊國樞與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
劉宗馨(1990)。家庭主婦從事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青少年輔導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蔡天生(2001)。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為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1999)。督導關係。諮商與輔導,164,17-22。
蔡依倫(2000)。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作比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倫文。
蔡佳雯(2002)。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仁偉、廖華立(2001)。團隊能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團隊績效的關係。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59-83。
龍紀萱(2002)。社會工作督導者與受督導者之間的專業關係。社會工作督導理論與技巧研討會論文,1-15。
龍曉雯(1999)。軍訓教官組織溝通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北市高中、職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芬(1992)。實驗社區婦女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八十一年度研究報告。
顏鳳茹(1996)。督導行為與受督導者滿意度之探究-以台灣地區一般綜合醫院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機(1992)。督導員特性、督導實施狀況對義務「張老師」督導滿足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Gidron, B.(1985). Prediction of Retention Turnover among Service Volunteer Worker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8(12), 1-16.
Hoppock, R.(1935). Job Satisfaction. NY:Happer and Row.
Kadushin, A.(1985).Supervision in Social W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alleberg, A. L.(1977). 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s Sociological Review, 42(1),124-143.
Meyer, J. P., Allen, N. J.& Smith, C. A.(1993).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and Occupations: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538-551.
Meyer, J. P., Allen, N. J.(1991).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 61-98.
Mowday, R. T., Porter, L. W.&Steers, R. M.(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Y:Academic Press.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Schindler-Rainman, E.& Lippitt, R.(1975). The Volunteer Community. LJ:California University Associates, Inc.
Sheldon, M. E.(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s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142-150.
Wasti, S. A.(2002).Affective and Continuanc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in the Turkish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6, 525-550.
Wong, C.S.& Kung, H.L.(1998).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Commitment to Specific Constituencies in Taiwan.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0(2),105-11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傅佩榮(1989)。儒家思想的演變(上)。哲學與文化,16(9),12-21。
2. 陳嵩、蔡明田(1996)。績優專校工科教師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離職念頭、與離職意願的關係之實證研究。人力資源學報,6,87-106。
3. 許維素(1993)。督導關係初探(上)。諮商與輔導,94,5-10。
4. 張志學(1999)。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一項多維度的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2,261-288。
5. 康自立、莊柏年(1993)。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1-66。
6. 胡庭禎(1999)。組織承諾與專業生涯承諾之探討-以護理人員為例。弘光學報,33,115-127。
7. 林美蓉(2001)。中年婦女的發展特質。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1(下),55-61。
8. 李美珍、莫藜藜(1994)。台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者之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4,141-169。
9. 朱金池(1991)。影響組織承諾因素之研究。警政學報,19,111-128。
10. 王智弘(1992)。中部地區「張老師」實施團體督導現況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5,189-231。
11.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35,151-172。
12. 曾騰光(1997)。對志願工作者督導管理之探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2,73-86。
13. 黃光國(2000)。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14. 黃開義、嚴祖弘、陳進強(1998)。雙組織承諾下之多構面預測模式研究。大葉學報,7(1),37-53。
15. 楊中芳(1999)。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10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