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8: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曉瑩
研究生(外文):Hsiao Ying Lo
論文名稱: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ng, Exploring and Struggling of the Identity of Social Worker--a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based on dialogues between differences
指導教授:王行王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ane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社工認同專業主體性
外文關鍵詞:subjectivity of professionthe identity of social wor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28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從研究者個人經驗出發,目的為探索對社工認同的形塑過程,並在此過程中重塑對社會工作具專業主體之認同感。在探索過程中,研究者所採行的是具反思意涵的對話研究,認為在書寫及差異對話中方能形塑具個人專業自主之主體自我,並再次形成個人對社會工作新的視框,此乃為實踐個人專業主體性之研究。
研究者以(1)對於做研究的反省(2)在社工教育中所形塑的社工認同感(3)社會工作與心理諮商間的權力競合做為研究反思的主軸,並以整本論文的書寫過程呈現出在此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個人視框的轉變,並形成個人對社會工作具個人專業主體性之新的認同。
最後,研究者以「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方法與社工認同的形塑過程相互呼應,強調社工認同之形塑必須具個人主體性之參與,並在此來回書寫以及差異對話中去形塑個人具專業主體性之社工認同。
Starting from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the researche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 process of the identity of social worker, and re-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subjectivity identity of social work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at writings and dialogues between differences are the best ways to construct the subjectivity of self with the autonomy of professional self, this research proceeds with reflective dialogues. The ambition of reconstructing new frame of social work of the researcher points that this is praxis to realize the subjectivity of profession.
The main shaft of this reflective research is based on: 1.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ve thinking of research, 2. the identity of social worker constructing by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 3. the power struggles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counseling.
At the end,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method, a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based on dialogues between differences, with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identity of social worker, and then claims that the construct of the identity of social worker must accompany with the participation, with social worker’s personal subjectivity, that could engage him (her) in continual writing and dialogue to construct the identity, with professional subjectivity, of social work.
謝 誌 ……………………………………………………………………….i
自 序 ………………………………………………………………………i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研究方法 ………………………………………………………9
第一節 研究典範之選擇 …………………………………………..11
第二節 對傳統質性研究訪談法之反省 …………………………..12
第三節 本研究方法論之特質 ……………………………………..19
第四節 研究路徑之進行 …………………………………………..26
第五節 「對話文本」之價值、意義、與特色 …………………..29

第三章 研究分析(一):研究對話之文本 ……………………..31
第一節 社會工作的被異化史 ……………………………………..34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被扭曲史 ……………………………………..42
第四章 研究分析(二):研究對話之辯證 ……………………..57
第一節 對話辯證之討論 …………………………………………..60
第二節 對研究方法之思辯 ………………………………………..75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研究討論 …………………………………………………..85
壹 關於研究者社工認同之掙扎 ……………………………..85
貳 關於本論文「方法論」之後設議題討論 ………………..9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8

第六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論文口試後續 ……………………………………………119

參考書目 …………………………………………………………………123
附錄 文獻探討 …………………………………………………….….133

圖表次
圖一 研究路徑圖 …………………………………………………..28
表一 對話時間表 …………………………………………………..59
表二 各階段研究活動表 …………………………………………100
一、中文部分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
井迎瑞。(2004)。〈紀錄片的典範意義--過程理論(Theorizing Process)〉。《社區大學影像教育師資培育研習營暨工作坊(二)》。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主辦。72-74。
仇立琪。(2002)。〈追尋虐待概念的認知建構及反思其影響--在兒虐事件的範疇裡〉。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幸玲。(1993)。〈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及其角色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方昱、冷尚書、清水溝重建工作站。(2004)。〈以社區工作為社會工作的出路--清水溝的社區自助照顧系統〉。《「多元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181-211。
方昱。(2004)。〈清水溝的行動與敘事--我在社區中實踐社會工作的歷程與專業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心聖。(2001)。〈資深安寧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發展歷程之敘說性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行。(2001)。〈非自願性案主會談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兒保之施虐者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王行。(2003a)。〈世間琉璃:文化政治下「施暴者」輔導的理路之辨〉。《性別、 權力與暴力學術研討會》。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
王行。(2003b)。〈台灣各地區兒保工作中實施「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執行結果與樣態分析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九十二年度推展兒童福利服務補助計畫。
王行。(2004)。〈兒少保護中「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實施方式的行動研究:從「非自願性案主」觀點介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
王秀蘭。(1998)。〈台灣地區社工(督導)員專業認同、工作滿足與留職意願之研究〉。南投縣:中興新村。
王晴佳、古偉瀛。(2000)。《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
王增勇。(2002)。〈在專業主義下交出靈魂的社工專業--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人文社會學術的文化轉向研討會》。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文化研究學會主辦。
王增勇。(2004)。〈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凝視「權力」--「非諮商心理師」的開業敘事》。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主辦。1-9。
王慰慈。(2002)。〈獨立研究--台灣電視紀錄片四十年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麗珠。(1982)。〈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對團隊工作態度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88)。〈大專學生之責任感與自我統整:艾立克森青年自我統整理之倫理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1期,77-98。
呂勻琦。(1995)。〈社會工作者專業生涯承諾影響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宋文里。(1990)。《成為一個人》。台北:桂冠。
李易駿。(2000)。〈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會工作員角色之研究--以公立教養機構為例〉。中華民國社會政策學會。
李明政、馬宗潔、趙碧華、王行。(2003)。〈台灣未來開業社會工作的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九期,155-186。
李明政。(2003)。〈族群與社會福利政策〉。《國家政策季刊》,二卷四期,125-146。
李茂興(譯)。(1995)。《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華璋。(2001)。〈諮商人員專業認同歷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李增祿(主編)。(1992)。《社會工作概論(增訂版)》。台北:巨流。
李憶微。(1989)。〈助人專業者專業自我的發展與學習歷程之探討〉。救國團「張老師」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沙依仁。(200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現況及發展〉。《社區發展季刊》,99期,5-23。
沈清松。(1990)。《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
阮新邦。(2004)。《詮釋取向的社會工作實踐》。香港:八方文化。
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華。(2004)。〈潛意識幻想與移情詮釋--精神分析導向與心理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卷第三期,75-100。
林思平。(2003)。〈從媒體詭譎的現代性談起〉。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現代性」演講系列3。
林娟芬。(1999)。〈婦女晚年喪偶適應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課程社會福利博士論文。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耀盛。(2001)。〈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教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期,221-270。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施教裕。(1993)。〈社會福利事業之變遷與社會工作教育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61期,9-15。
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
夏林清、鄭村棋。(1996)。《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台北:張老師文化。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台北:唐山。
徐震、林萬億。(1992)。《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紉。(1985)。〈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員專業認同、組織氣候與組織效能之關聯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笠雲。(1998)。《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瑞芬。(2001)。〈台中市社工人員專業承諾、專業繼續教育學習型態與參與意向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張曉華。(2003)。《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
郭妍君。(2005)。〈尋找失落的女性經驗與社工工作熱情--女性資深社工口述歷史〉。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市:大觀書局。
陳秉華。(1994)。〈台灣留學生經驗:自我統合的改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7期,105-140。
陳信昭。(2001)。《悖論心理治療--用於個人、婚姻及家庭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陳懷恩(譯)。(2002)。《尼采與後現代主義》。台北:貓頭鷹。
陶蕃瀛、簡春安。(1997)。〈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社會工作學刊》,4期,1-25。
陶蕃瀛。(1991)。〈論專業之社會條件--兼談台灣社會工作之專業化〉。《當代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1-16。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期,190-196。
曾中明。(1981)。〈從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思想論我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建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元亭。(2001)。〈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盈豪。(2004)。〈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朗文。(1999)。〈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東吳大學第十三屆文學院系際學術研討會。
黃培潔。(2004)。〈兩種社工論述場域之分析與反思--以社區發展季刊與漂流社工電子報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德祥。(199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娟。(2004)。〈是「升級」還是「舊瓶新酒」?--從社會工作碩士教育論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分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楊玫瑩。(1998)。〈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化之研究--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制度建立過程與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萬育維。(1996)。〈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二期,305-331。
詹火生、王麗容。(1992)。〈提升社區社會工作員專業素質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81年度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詹火生、王麗容。(1993)。〈提升社區社會工作員專業素質之研究--兼述社會工作教育應有的方向〉。《社區發展季刊》,61期,29-41。
廖榮利。(1986)。《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幼獅。
歐崇敬。(1999)。《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
滕青芬。(1987)。〈台灣省縣市社工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印行。
蔡培元。(2002)。〈關於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幾個思考〉。《漂流社工電子報》,第二十三號。網址為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fsw0621/。
蔡淑芳。(1984)。〈社會工作者職業適應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篤堅。(2002)。〈由敘事認同重省知識權力的方法學初探〉。《「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
鍾美智。(1996)。〈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業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簡春安。(1992)。〈社會工作之本質〉。收錄於李增祿(主編)。(1992)。《社會工作概論(增訂版)》。台北:巨流。
顏毓瑩。(2004)。〈紀錄片「誰在詮釋誰」的跨越--跨越「拍攝倫理」的倫理以及跨越「再現政治」的紀錄片〉。《社區大學影像教育師資培育研習營暨工作坊(二)》。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主辦。23-42。


二、英文部分
Adams, G. R. & Gullotta, T. P. & Montemaryor, R.(1992). Adolescent Identity Form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Archer, S. L. & Waterman, A. S.(1983). Identity in early adolescence: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3, pp.203-214.
Archer, S. L.(1989). The status of identity: Reflection on the need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2, pp.345-359.
Becker, H. S. & Carper, J.(1956). The Elemen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an Occu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1.
Becker, Howard S.(1986).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How to start and Finish Your Thesis, Book, or Artic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g, B. L.(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social science.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hui, H. S. (2001). New Probation: Closer to the End of Social Work?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Aug 01; 31, 4, pp.637-639.
Bragg, A. K.(1976).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 Report, 7, pp.7-18.
Brill, N. I.(1976). Teamwork: Working in the human services.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Co.
Brott, P. E. & Myers, J. E.(1999).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identity: A grounded theor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5), pp.339-348.
Bruss, K. V. & Kopola, M.(1993). Graduate school training in psychology: Its impact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idrntity. Psychotherapy, 30(4), pp.685-891.
Carr, W. & Kemmis, S.(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 Francis Inc.
Denzin, N. K. & Lincoln, Y. S.(2000).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pp.1-28).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nzin, N. K.(2000). The practice and politics of interprttation.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pp. 897-922). Thousand Oaks, CA: Sage.
Dreyfus, H. & Rabinow, P. (1983).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錢俊(譯)。(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87). Silver Spring,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Erikson, E. H.(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my, Inc.
Erikson, E. 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Flexner, A.(1915). 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 :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1(2), pp.152-165.
Flower, Linda & John R. Hayes(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Flower, Linda(1979).Writer-based prose: A cognitive basis for problem in writing. College English 41:19-37.
Foucault, M.(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Tavistock and New York: Pantheon. 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
Foucault, M.(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 An Introduction.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
Foucault, M.(1991). Governmentality. In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Freidson, Eliot(1986). Professional Powers: A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 of Formal Knowled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rgen, K. J. (1991). The Saturated Self :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rgen, K. J.(1992). Toward a Postmodern Psychology. In Gergen. K. J.(Eds.), 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 Newbury Park, CA: Sage.
Gergen, M. M. & Gergen, K. J.(2000). Qualitative Inquily: Ten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Denzin, N.K. & Lincoln, Y.S.(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pp. 1025-1046). Thousand Oaks, CA: Sage.
Gibelman, M.(1999).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Defining Social Work-Past, Present, Future. Social Work, 44(4), pp.298-310.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
Gordon, Colin.(1991). Governmental retionality: An introduction. In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Greenwood, E.(1957).Attributes of a professin. Social Work, 2(3), pp.45-55.
Hal1, S.(1996). Who needs identity?In S. Hall & P. du Gay(Eds.), Question of identity. London: Sage.
Hall, S.(1992).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 Hall & D. Held & T. McGrew.(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yes, D. D. & Varley, B. K.(1965). Impac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on Students’ Values. Social Work, 10(3), pp.40-46.
Heller, A.(1990). Can Modernity Surviv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omans, G. C. (1962). 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Hussel, E.(1936). The Crisis Europea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Trans. David Carr (Evanston.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
Jackson, Michael(1989). Paths Toward a Clearing: Radical Empiricism and Ethnographic Inqui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avis, Peter(1983).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Jenkins, K.(1991). Re-thinking history. 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Judah, E. H.(1979). Values: the Uncertain Component in Social 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3(2), pp.68-75.
Kaslow, F. W. (1972). Issues in Human Services. Great Britain: Jossey, Bass, Inc..
Kvale, S.(1992). 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 Introduction. From the Archaeology of the Psyche to the Architecture of Cultural Landscapes. Newbury Park, CA: Sage.
Lyotard,J.-F.(1986). Defining the postmodern. Postmodernism ICA Documents, 4:6-7.
Macdonald, D.(1991). Hospice Social Work : A Search for Identity. Health and Social Work, 16(4), pp.274-280.
McCambridge, M. D.(1999). An exploration of the growth of moral judgment in eighth grade students through process drama.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9(12), 4352A.
Myles, J.(1989). Understanding Canada: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Th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ronto: Feb 1989. Vol. 26, Iss. 1; p. 1.
Palmer, R. E.(1969). Hermeneutics. Thousand Oaks, CA: Sage. 嚴平(譯)。(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
Polkinghorn, D. E.(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pple, P.(1985).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 reconceptualization. Social Service Review. 59(4), pp.560-577.
Richard, M. & Swortzell, N.(1992). 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al theatre in campus and classroom: making schooling multicultural. New York: ΙΙ Publishers.
Richardson, L.(2000). Writing : A method of inquiry. In Denzin, N.K. & Lincoln, Y.S.(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pp. 923-948).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rty, R.(1985). Habermas and Lyotard on Postmodernity. In Rechard J. Bernsteineds.(Ed.), Habermas and Modernity. London: Polity Press.
Rose, Nikolas and Peter Miller. (1992). Political power beyond the state: Problematics of governmen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3(2), pp.173-205.
Sacks, H.(1992). Lectures on conversation(G. Jefferson, Ed. ; Vol. 2). Oxford: Blackwell.
Smith, Dorothy E.(1990). The Conceptual Practices of Power: A Feminist Sociology of Knowledge.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Specht, H. & Courtney, M.(1994). Unfaithful Angels. N.Y.: The Free Press.
Spruill, D. A. & Benshoff, J. M.(1996). The future is now: Promoting professionalism among counselors-in-training. Jounal of counceling & Development, 74, 468-471.
Stephen, J. & Fraser, E. & Marcia, J. E.(1992). Moratorium-achievement cycles in lifespan identity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reasoning system correlat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5, pp.283-300.
Strauss, A. & Corbin, J.(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Wilkins, P.(1997).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Counselo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olcott, H. F.(1990).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 Inc.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期,190-196。
2. 陶蕃瀛。(1991)。〈論專業之社會條件--兼談台灣社會工作之專業化〉。《當代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1-16。
3. 陶蕃瀛、簡春安。(1997)。〈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社會工作學刊》,4期,1-25。
4. 陳秉華。(1994)。〈台灣留學生經驗:自我統合的改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7期,105-140。
5. 施教裕。(1993)。〈社會福利事業之變遷與社會工作教育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61期,9-15。
6. 林耀盛。(2001)。〈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教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期,221-270。
7. 林玉華。(2004)。〈潛意識幻想與移情詮釋--精神分析導向與心理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卷第三期,75-100。
8. 沙依仁。(200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現況及發展〉。《社區發展季刊》,99期,5-23。
9. 李明政、馬宗潔、趙碧華、王行。(2003)。〈台灣未來開業社會工作的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九期,155-186。
10. 李明政。(2003)。〈族群與社會福利政策〉。《國家政策季刊》,二卷四期,125-146。
11. 何英奇。(1988)。〈大專學生之責任感與自我統整:艾立克森青年自我統整理之倫理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1期,77-98。
12. 詹火生、王麗容。(1993)。〈提升社區社會工作員專業素質之研究--兼述社會工作教育應有的方向〉。《社區發展季刊》,61期,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