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秀麗
研究生(外文):Shirley Wang
論文名稱: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Consultative Mechanism of Our Countr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指導教授:沈玄池沈玄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2
中文關鍵詞:歐洲聯盟經貿諮商會議諮商機制世界貿易組織新功能理論外溢
外文關鍵詞:European UnionEconomic and trade consultative meetingConsultative mechanismWTONeo-functionalismSpillov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歐洲聯盟是現今最大之區域經濟體,我國與歐盟自一九八一年十二月首次在倫敦舉行綜合諮商會議以來,迄今共舉行十五次。歷年來均能在十分融洽氣氛下進行,而且經由充分之溝通,雙方利用諮商會議討論彼此關切之關稅減讓、非關稅障礙等問題,更進一步討論如何加強與歐盟間之經貿、科技合作。由於我國與歐盟國家均無外交關係,此種諮商會議之舉行,對台歐間經貿關係之增進,甚有助益,亦為最重要之官方聯繫管道。此外,歐盟在台辦事處亦於二○○三年七月正式成立,顯示歐方對我之重視,雙方貿易關係尚稱密切。
本論文係以透過經貿諮商會議之探討,瞭解歷次我國與歐盟諮商議題,並藉此一研究觀察台歐雙邊經貿往來是否可促成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的締結與完善,並剖析是否能夠如新功能理論所言,經貿機制可進一步外溢到台歐經貿外交的可行性。然而臺灣與歐盟關係要從經濟層面跨越到政治層面,卻是十分困難。歐盟雖加強與臺灣的經濟、文化關係,另一方面則嚴格限制發展政治關係。
吾人研究發現自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歐盟已改變以往對台所採取之「自主性貿易政策」。就台歐經貿事務,台灣宜發展對歐全方位交流與接觸,尤其宜善加把握台灣加入WTO後,已與歐盟建立經貿部長級之互動機會,每年安排並舉行一次經貿部長級會議,以提升台歐經貿關係。本論文是歐盟建立四十餘年來,臺灣與歐盟諮商機制關係發展第一次整體且有系統的研究,相信將有助鼓勵更多興趣及持續研究。

The European Union is the largest regional economic area currently. Since our countr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held a consultative meeting in December 1981 in London for the first time, fifteen meets have been held so far. All these years, the overall ambience of meetings is cordial; each party discusses concerned issues such as Tariff reduction and non-tariff barrier and further discusses how to foster econom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Since our country does not develop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with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Union, such a consultative meeting not only improves econom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EU, but also is the most essential official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addi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EU Trade and Economic Office in Taipei in July 2003 implies that the EU regards for our country and that we have a close trade relationship.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economic and trade consultative meeting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revious consultative meeting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EU;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observes whether bilateral trade motivates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nsultative mechanism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EU, and whether the economical mechanism will have a spillover into economical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the EU according to the neo-functionalism. However, it’s highly challenging for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the EU to develop into a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Despite the EU fosters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it prohibit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relationship.
Yours truly investigates and finds that since Taiwan joins the WTO, the EU has changed its imposition of “voluntary trade policy” on Taiwan. In terms of trade between Taiwan and the EU, Taiwan should develop all level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with the EU. Not to mention, since Taiwan joins the WTO, Taiwan has had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trade and economic minister-leve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EU. The annual trade and economic minister-level meeting is an attempt to foster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the EU. This thesis is the first overal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consultative mechanism of Taiwan and the EU since the EU establishes forty odd years ago. It is believed that it will encourage more people’s interest and motivate further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6
壹、研究架構………………………………………………………6
貳、研究方法………………………………………………………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8
壹、研究範圍………………………………………………………8
貳、研究限制………………………………………………………9
第四節 章節安排…………………………………………10
第五節 理論探討 ………………………………………………13
第二章 我國與歐盟政經關係之演變 …………………………17
第一節 我國與歐盟主要貿易國關係 ……………………………17
壹、德國 …………………………………………………………17
貳、荷蘭 …………………………………………………………20
參、英國 …………………………………………………………22
肆、法國 …………………………………………………………25
第二節 我國與歐盟經貿關係……………………………………28
壹、歐盟整合概述 …………………………………………………29
貳、我國與歐盟經貿關係之發展……………………………………… 30
參、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之建立 ………………………………… 33
肆、功能性關係之發展 ……………………………………………33
伍、擴大與歐盟各機構之接觸………………………………………34
陸、支持台灣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36
第三章 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建立之形成背景……………… 37
第一節 政治因素…………………………………………………37
壹、在國際層面上 …………………………………………………38
貳、為重振歐盟內部經濟而搶佔中國市場……………………………41
參、歐盟對臺政策從未獨立於對中共政策之外 ………………………42
肆、在區域層面上 …………………………………………………44
伍、在國家層面上 …………………………………………………44
陸、臺灣的民主化發展………………………………………………45
第二節 經濟因素 …………………………………………………45
第三節 其他因素 …………………………………………………49
第四章 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之建立……………………………51
第一節 政府機構之諮商 …………………………………………54
第二節 民間經濟團體之諮商………………………………………111
第五章 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的功效與極限……………………115
第一節 我國與歐盟經貿諮商會議之成果 ……………………………115
壹、促進我國與歐盟經濟發展 ………………………………………115
貳、促進雙邊投資關係 ………………………………………………117
第二節 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的外溢效果 …………………………118
壹、閉門會議模式……………………………………………………119
貳、與歐洲各國互設貿易投資辦事處 ………………………………120
參、我國與歐盟外交關係之改善………………………………………120
肆、經濟暨貿易辦事處的設立………………………………………123
第三節 我國與歐盟諮商機制之限制 ………………………………125
壹、解決經貿問題之限制-貿易結構障礙 ……………………………126
貳、擴溢效果之限制:一個中國的問題 ………………………………13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37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
Alison M.S. Watson。汪仲譯。1998年。《歐元世紀》。臺北:時報出版社。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陳菁雯等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臺北:韋伯。
Jarol B. Manbeim Richard C. Rich 。冷則剛、任文珊譯。1998年。《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五南書局。
Robert A. Paster ed.。黃更生譯。2000年。《二十世紀之旅》。臺北:聯經。
Zbigniew Brezinski 著。1998年。《大棋盤》。臺北:立緒文化。
王玉民。1994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
王泰銓。1997年。《歐洲共同體法總論》。臺北:三民書局。
王皓昱。1997年。《歐洲合眾國:歐洲政治統合理想之實踐》。臺北:揚智文化。
王逸舟。1998年。《國際政治析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萬里。2002年。《台灣與歐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騰坤。1997年。《歐洲貨幣整合---理論分析與現況探討》。臺北:商田出版社。
朱張碧珠。民國 1990年。《國際關係》。臺北:三民書局。
吳東野。民國 1994年。《德國問題與歐洲強權戰略安全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宋燕輝、焦興鎧主編 。1997年。《聯合國與歐美國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李敏壽。1993年。《走向歐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沈玄池、洪德欽主編。1998年。《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沈玄池。1998。《德國與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
所。
沈玄池。2002年《國際關係》。臺北:高立圖書。
周煦。 1993年。《聯合國與國際政治》。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邱晃泉,張炳煌主編。1993年。《歐洲共同體解讀》。臺北市:月旦出版杜。
林碧炤。1990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德欽主編。2000年。《歐洲聯盟經貿政策》。臺北: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
所。
宮占奎、陳建國、佟家棟。2000年《區域經濟組織研究─歐盟、北美自由貿
易區、亞太經合組織》。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胡祖慶譯。1995年。《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倪世雄。2003年。《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翁明賢。1994年。《歐洲區域組織新論》。臺北:五南圖書。
翁明賢。1995 年。《國際組織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翁明賢、林德酷、陳聰銘。1994年。《歐洲區域組織新論》。臺北:五南圖書
公司。
張亞中。2001年。《歐洲聯盟統合:政府問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臺北:揚智文化。
張茂明、林甦、羅天虹。2002年。《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與中國─歐盟關
係》。北京:法律出版社
梁西。1996年。《國際組織法》。臺北市:志一出版社 。
許仟。1999年。《歐洲問題新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郭秋慶。1999年。《歐洲聯盟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陳勁。2000年。《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臺北:五南圖書。
陳勁。2001年。《歐盟外交策與對外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陳麗娟。1996年 。《歐洲共同體導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麗娟。1997年 。《歐洲共同體經濟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麗娟。2000年 。《阿姆斯特丹條約的解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曾令良。1994年。《歐洲聯盟與現代國際法》。臺北:志一出版社。
黃明瑞。1987年。《歐洲政策合作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黃偉峰主編。2003年 。《歐洲聯盟的組織與運作》。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裘元倫、沈雁南主編。1998年。《歐洲與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劉邦海。1993年。《歐洲經濟及貨幣同盟》。臺北:商鼎出版社。
劉復國。1998年。《英國加入歐洲貨幣整合的展望:政治經濟理論的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蕭全政。1988年。《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出版社。
戴鴻超。1995年。《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富強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二) 期刊論文
王麗萍。2002年。〈中歐經貿關係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因應對策探析〉,《東南亞研究》,第3期,頁42-45。
毛惠民。2002年。〈亞歐會議與APEC會議之初步比較〉,發表於《亞歐高峰會議與歐盟發展》研討會。
朱景鵬。1994年。〈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聯盟」及其與政治統合之關聯性〉。《問題與研究》,33卷11期, 頁21-45。
朱景鵬。2002年。〈歐洲聯盟與中共雙邊互動經驗之探討-兼論歐盟之對外 關係〉,《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68。
宋鎮照。1996年。〈從亞歐高峰會看東亞政經發展〉。《美歐月刊》,11卷 8 期,頁115-134 。
吳東野。1998年。〈後冷戰時期德國亞洲政策之研究〉。《國際論壇》,第1卷第1期,頁106-118。
吳東野。1999年。〈歐洲安全情勢變化對兩岸關係之意義及影響〉,《政治科學論叢》。頁171-196。
吳東野。2000年。〈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跨世紀政策走向之研究〉,《臺灣外交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頁14-20。
吳東野。2001年。〈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頁1-48。
吳東野。2002年。〈本屆亞歐高峰會對台灣的啟示〉。發表於《亞歐高峰會議與歐盟發展》研討會。
吳東野。2002年。〈中共入世後與歐盟經貿互動情形之研析〉,《國際與大陸要情研析報告》,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合訂本33輯。頁196-203。
吳東野。2002年。〈北約高峰會議召開意義和影響〉。發表於《歐洲聯盟研究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舉辦。
李顯峰。2003年。<臺歐關係發展新思維>。《Taiwan News總合周刊》,第95期。
李顯峰。2003年。<歐洲經貿辦事處在臺設立對臺歐關係發展之意義與展望>,Taiwan News。
洪美蘭。2002年。〈北約與中東歐國家之互動〉。發表於《歐洲聯盟研究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舉辦。
張亞中。1997年。〈亞歐新關係〉。《美歐季刊》,春季號,頁 97-119 。
張洋培。2002年。〈台灣與亞歐高峰會之失聯關係〉。發表於《亞歐高峰會議與歐盟發展》研討會。
張家麟、莊士勳著。1998年。〈政治學方法論及其理論發展-政治學科學化的迷思與典範蹊徑〉。《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頁100-136。
陳勁。2001年。〈歐洲聯盟的亞洲政策對中國、日韓及東協之關係〉,《成功大學學報,第36卷。頁135-160。
陳麗娟。1996年。〈歐洲共同體新公平貿易法之研究〉。《美歐月刊》,第11卷,第7期。
陳鴻瑜。1996年。〈亞歐高峰會對東亞的影響〉。《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4 期 ,頁12-13。
湯紹成 ,1998年 。〈一九九六年曼谷「亞歐會議 」的後續發展 〉。《問題與研究》,第37卷3期、頁35-44。
湯紹成。2002年。〈ASEM與中國〉,發表於《亞歐高峰會議與歐盟發展研討
會》。
劉復國。1995年。〈英國與歐洲共同體;國家利益與區域整合的矛盾〉。《歐美研究》25卷3期,頁95-121。
劉復國。1998年。〈歐洲聯盟創設單一貨幣之動向及政治經濟效應〉。《經濟情勢暨評論》,4卷1期, 頁1-19。
蔡宏明 。1996年 。〈亞歐高峰會的涵義與影響〉。《今日經濟》,345期 ,頁2-7 。
蘇導民。2002年。〈歐元與美元之競合〉。發表於《歐洲聯盟研究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舉辦。
鍾志明。2002年。〈實質外交之功效與極限:以我國與歐聯關係為例〉發表於《當前外交政策與兩岸政策發展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舉辦。
(三)未出版論文:
王啟明。1998年。《歐洲聯盟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祥。1991年。《從國家主權角度探討歐洲經濟整合之經驗》。臺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
書籍
Forbes, Ian, Hoffman, Mark. ed. 1993. Political Theo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Ethics of Intervention.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Martin, Lisa L., Simmons, Beth A. ed. 200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ader.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Pinder, John. 1991.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Eastern Europe. London.
Roberson, B. A. ed. 1998.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w York: Continuum.
Sandholtz, Wayne, Sweet, Alec Stone. 1998.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Supranational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n, Cen-Chu, Song, Yann-Huei ed. 1995. EC-Integration and EC-ROC
Relations. Taipei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Stockhof, Wim; Velde, Paul van der ed. 1999. ASEM: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ed. 2001.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Munchen: K. G. Saur.
White, N. D..1996.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Dent, Christopher M. & Debra Johnson, “Taiwan-EU economic relation: A European perspective.” EURAMERICA, Taipei: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cia. Vol.30,No.1p.109-157.2000.
Georg Wiessala ,“An Emerging Relationship: The European Union’s New Asia Strategy,” World Affair, Vol.3, No.1,.1999.
Horng,Der-Chin . “The EU’s New China Policy: The Dimension of Trade Relations, ” Issue& Studies, Vol.34,No.7, 1998.
Rosecrance,Richard.. “A New Concert of Powers,”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2,1992.
Shambaugh, David. “China and Europ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519 , 1992.
三、網路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經濟部:http://www.moea.gov.tw/index.htm
中華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 http://www.trade.gov.tw/index.asp
中華經濟研究院: http://www.cier.edu.tw/
中華民國關稅總局:http://wwweng.dgoc.gov.tw/
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http://www.cieca.org.tw/
財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f.gov.tw/
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http://www.lib.tku.edu.tw/libeu/libeu.htm
歐洲聯盟研究協會:http://eusa-taiwan.org/
歐盟官方網站:http://europa.eu.int/
歐亞研究通訊:http://www.eurasian.org.tw/monthly/monthly.htm
聯合電子報:http://udn.com/NEWS/main.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東野。1998年。〈後冷戰時期德國亞洲政策之研究〉。《國際論壇》,第1卷第1期,頁106-118。
2. 宋鎮照。1996年。〈從亞歐高峰會看東亞政經發展〉。《美歐月刊》,11卷 8 期,頁115-134 。
3. 朱景鵬。2002年。〈歐洲聯盟與中共雙邊互動經驗之探討-兼論歐盟之對外 關係〉,《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68。
4. 朱景鵬。1994年。〈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聯盟」及其與政治統合之關聯性〉。《問題與研究》,33卷11期, 頁21-45。
5. 32. 蔡淑暖、張錦文:醫師對聯合診所經營型態的看法研究。醫院經營 28(4): 23-9。
6. 28. 楊建昌、陳素秋、何國章、黃同圳:住院病患對服務品質知覺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醫務管理期刊 2003;4(2):86-105。
7. 26. 曾倫崇: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的新思維。品質管制月刊 1996; 12: 18-19。
8. 15. 陳慶餘:基層醫療的內涵。當代醫學 1987; 14(4): 252-5。
9. 12. 高明瑞、楊東震:民眾就醫行為重要影響因素與醫院行銷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 1995;3(3): 55-73。
10. 9. 林恆慶、張伊萍、陳楚杰、王炳龍、董鈺琪:開業醫師對聯合執業之參與意願與模式之質性研究。醫務管理期刊 2002; 3(3): 58-67。
11. 6. 周鴻儒、高森永、陳育忠:國軍醫院門診病患就醫選擇因素調查研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1996。
12. 1. 王乃弘、黃松共:民眾對選擇醫院因素及態度之研究─以中部數家醫院為例。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13. 吳東野。1999年。〈歐洲安全情勢變化對兩岸關係之意義及影響〉,《政治科學論叢》。頁171-196。
14. 吳東野。2001年。〈歐洲聯盟對臺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頁1-48。
15. 張亞中。1997年。〈亞歐新關係〉。《美歐季刊》,春季號,頁 9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