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市場理論主導近二十年來的財務理論的發展,但1980年代以來發現股 票報酬率在年初、週末、月末或假日前等日曆交替點(calendar turning- point)之交易日平均而言顯著較其他交易日為高,對此類規則性現象之形 成原因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並無定論。因此一般學者將其視為效率市場之 異常現象,通稱為日曆異常現象(calendar anomalies)或日曆效果( calendar effect) 。本文之研究內容即在於探討臺灣股票市場之日曆異 常現象,包括一月效果、週末效果、假日效果、月末效果、季初效果與春 節效果六個日曆效果。鑑於過去國內有關日曆異常現象之研究大部分僅限 於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本實證研究收集證交所、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所 發布之指數以及利用股票資料庫自行編算各類指數,利用不同性質之各類 指數之日報酬率同時進行不同之期間別(縱斷面)、指數別(橫斷面)臺 灣股市日曆異常現象之比較分析,並同時採用有母數之F檢定與無母數之 KW檢定兩種統計檢定方法進行各日曆效果之變異數分析。加權指數與工 時平均日報酬率之模型適合度檢定結果顯示,指數日報酬率呈現非常態性 、自我相關以及異質變異數的特性,亦即資料並不符合常態線性模型之假 設。全期間(民國56年至83年)市場指數之檢定結果顯示臺灣股票市場有 顯著的春節效果、一月效果與假日效果,至於週末效果、月末效果、與季 初效果則不明顯。假日效果的顯著性則與一月效果、春節效果與週末效果 有關。不同區分方式之子期間內檢定結果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金融業及服 務業對一月效果的影響較大且具一致性;F檢定與KW檢定之實證結果並 無明顯的差異存在。各分類指數檢定結果顯示,調整風險後大部分分類指 數之檢定結果均不一致,而且不論上市別、產業、規模、股價、成交量、 週轉率、上市期間等分類方式,檢定結果絕大部分不具持續性。 根據 本文之實證結果,臺灣股市日曆異常性現象中縱斷面的時間效果(time effect) 明顯高於橫斷面的個體效果(individual effect) ,因此股市結 構變遷應是影響日曆異常現象之主因。自民國80年至83年以來,股市趨於 穩定,大部分日曆效果之顯著性大幅降低,市場之效率性似已逐漸增加。 但是受到諸多條件之限制,上述推論需利用更進一步之方法加以驗證,而 後續研究者亦可就本文檢定的臺灣股市日曆異常現象之形成因素加以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