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原典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劉熙:《釋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司馬光撰,〔清〕莫友芝批校:《家範》(台北縣: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欣欣子序:《金瓶梅詞話》(北京市: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夢梅館本金瓶梅詞話》(香港:夢梅館,1998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
〔明〕呂坤:《閨範》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西周生著:《醒世姻緣傳》(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二版)。
〔清〕西周生輯著:《醒世姻緣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西周生輯著,然藜子校定,袁世碩、鄒宗良校注:《醒世姻緣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清〕隨緣下士編輯:《林蘭香》(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李海觀著:《歧路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李綠園著,欒星校注:《歧路燈》(河南:中州書畫社,1980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二)研究專著
Abbott,Pamela / Wallace, Claire 原著,余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Archer, John/ Lloyd, Barbara 著,簡皓瑜譯:《性與性別》(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
Brook, Timothy (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4年)。
Chodorow, Nancy J. 原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Clough, Patricia Ticineto 原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CoCola, Nancy Wasserman / Matthews, Arlene Modica著,孫柯譯:《解開母女情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Connell, R. W. 著,劉泗翰譯:《性╱別》(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Ebrey, Patricia(伊佩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Epstein, Maram (艾梅蘭)原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Forster(佛司特),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Friedan, Betty 著,施寄青譯:《女性主義第二章》(台北市:財團法人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87年)。
Friedan, Betty 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台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Greene, Gayle/ Kahn, Coppelia 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5年)。
Greer, Germaine 著,吳庶任譯:《女太監》(台北市:正中,1995年)。
Gulik,R. H. van(高羅佩)原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Hrdy,Sarah Blaffer著,薛絢譯:《母性》(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Ko, Dorothy Yin-yee(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Lukács, Georg(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97年)。
Magezis, Joy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市:女書文化,2004年,三刷)。
Mann, Susan(曼素恩)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Millett, Kate著,宋文偉、張慧芝譯:《性政治》(新店市:桂冠,2003年)。
Moi, Toril 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5年)。
Schaffer, Rudolph著,張康樂譯:《母親角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三版)。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Tong, Rosemarie 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三版)。
中州古籍出版社編:《歧路燈論叢》(第二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王昆倫:《紅樓夢人物論》(台北市:里仁書局,1982連)。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市:中國文聯,1998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1995年)。
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年)。
王紹璽:《小妾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台北縣:野鵝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國維,太愚,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台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市:學生書局,2001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淡文:《紅樓夢研究》(台北市:貫雅文化,1991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林明峪:《臺灣民間禁忌》(台北:東門出版社,1989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2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0年,四版)。
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二版)。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集》(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二版)。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新燦:《女性主義關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女性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杜芳琴:《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6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市:允晨出版社,1992年)。
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
杜貴晨:《李綠園與歧路燈》(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杜晨貴:《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吳秀玉:《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年)。
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
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二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年)。
吳俊編校:《魯迅學術論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台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5年)。
周明初:《晚明世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洪淑苓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2004年)。
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四版)。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4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馬克夢(Professor R. 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二版)。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曹亦冰:《林蘭香和醒世姻緣傳》(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張俊等著:《清代小說簡史(上、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7年)。
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郭明進主編,王蒂源譯註:《女兒經;小學韻語》(永和市:漢威,1993年)。
郭興文著:《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孫一珍著:《明代小說簡史(上、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徐復嶺:《醒世姻緣傳作者和語言考證》(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成書和其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徐少錦、陳延斌著:《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市: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陳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姃湲:《從東亞看中國近代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5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增訂本)。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三版)。
游友基:《中國社會小說通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市: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8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年)。
裔錦聲:《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趙東玉,李健勝編著:《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3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趙興勤:《古代小說與倫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番禺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版)。
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年)。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嘉義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二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2005年)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市:里仁書局,1992年)。
樂黛雲、陳玉、龔剛編選:《歐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輝:《金瓶梅成書與版本研究》(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市:貫雅,1992年)。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離——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評》(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劉世劍:《小說概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劉詠聰:《中國古代的育兒》(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5年)。
鮑家麟編,趙鳳喈著:《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板橋:稻鄉出版社,1993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二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二版)。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5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五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1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六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4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七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6年)。
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
蕭相愷:《世情小說史話》(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羅婷等著:《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37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
(三)期刊論文
卜鍵:〈是誰偷換了搜檢的主題——關於〝抄檢大觀園〞的思考〉,《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2輯,頁79-101。
王永健:〈《林蘭香》、《金瓶梅》、《紅樓夢》〉,《紅樓夢學刊》1988年第3輯,頁147-162。
王啟忠:〈談金瓶梅典型形象的歷史地位〉,《江海學刊》1988年第6期,頁159-163。
王增斌:〈《金瓶梅》文學估值與明清世情小說之流變〉,《山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3-9。
王虹豔:〈解構與重塑——女作家重寫母親的文化闡釋〉,《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11-13、68。
王虹豔:〈解構〝母親神話〞與重建〝母性關懷〞——切入女性文本的一種視角〉《遼寧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頁33-37。
艾麗輝:〈以家庭為題材的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情形概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頁79-81。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1994年第1期,頁17-42。江俊逸:〈《金瓶梅》與《紅樓夢》女性人物比較——以潘金蓮與王熙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民93年3月,頁175-196。何金梅:〈母親:女性的生存鏡像——當代大眾傳媒中的母親形象審視〉,《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3期,2002年9月,頁1-4。
何素花:〈士大夫的婦女觀——清初張伯行個案研究〉,《新史學》2004年第3期,頁47-100。沈治鈞:〈《金瓶梅》和《紅樓夢》之間的三段「鏈環」〉,《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1輯,頁165-179。
李洪:〈〝強權母親〞形象的原型解讀〉,《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頁70-73。
李金梅:〈寡頭母職——牛頭人身怪的由來〉,《當代》1991年第62期,頁98-100。
李昌鉉:〈《歧路燈》研究八十年〉,《西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頁12-15。
李豔梅:〈從中國父權制看《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意義〉,《輔仁國文學報》1996年第12集,頁225-260。李希凡、李萌:〈品味劉姥姥〉,《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4輯,頁179-190。
季學原:〈詩與梅:李紈的精神向度〉,《紅樓夢學刊》1998年第2輯,頁1-17。
金民卿:〈文學對日常生活的批判——明清世情小說的文化透視〉,《求是學刊》1996年第3期,頁11-14。
易中天:〈妻妾成群與婢妓的角色〉,《歷史月刊》2002年3月,頁35~36。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8年第6期,5-27。周五純:〈〝再巧不過〞的老太太——《紅樓夢》人物形象試析之一〉,《紅樓夢學刊》1982年第3輯,頁85-95。
周薇:〈西周生與他筆下的晁夫人——《醒世姻緣傳》探微〉,《鄂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43-46。
周中明、文又波:〈試論曹雪芹的婦女觀〉,《紅樓夢學刊》1994年第3輯,頁176-199。
施也頻:〈論王夫人〉,《揚州師範學報》1983年第4期,頁58-63。
俞彥娟:〈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的批判:波娃和傅瑞丹〉,《成大西洋史集刊》2002年第10期,頁311-337。俞彥娟:〈從母親角色爭議看第二波美國婦女運動中的種族歧視〉,《新史學》2003年第14卷3期,頁45-78。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03年第11期,頁189-214。胡曉真:〈絲弦、帳簿、華年——論《林蘭香》與世情小說的擬真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5年第26期,頁213-250。胡衍南:〈論《林蘭香》在世情小說史的地位〉,《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4年第19期,頁1-27。
胡衍南:〈《金瓶梅》「世情小說」論〉,《中文學報》2004年第10期,頁79-100。胡衍南:〈《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006年第28期,頁161-183。胡雪岡:〈《紅樓夢》〝情〞、〝色〞描寫與人物性格〉,《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頁54-60。
南矩容:〈試論賈母〉,《固原師專學報》1983年第1期,頁14-20。
段江麗:〈女正位乎內:論賈母、王熙鳳在賈府中的地位〉,《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2輯,頁201-218。
徐雲知:〈教育小說《歧路燈》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130-134。
徐紹峰:〈顛覆與重寫——近期小說中母親形象變異的意義〉,《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頁117-121。
徐定寶:〈論賈母文化心態中的新質〉,《紅樓夢學刊》2000年第2輯,頁133-145。
高時闊:〈論賈政親子知情的異化與回歸〉,《紅樓夢學刊》1989年第1輯,頁103-111。
Dorothy Yin-yee Ko(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21-50。張向榮:〈明清世情小說中女性在兩種文化下的審美意蘊和生存價值〉,《北方論叢》2005年第191期,頁35-39。
張苹:〈明清世情小說對傳統倫理文化的反撥〉,《王溪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8卷,頁45-57。
張娟芬:〈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1991年第62期,頁94-98。
張瀞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1999年2月,頁20-24。張興德:〈前八十回就寶黛婚姻對賈母、王夫人矛盾的描寫及意義〉,《紅樓夢學刊》2003第4輯,頁191-210。
張宗琴:〈論賈母〉,《紅樓夢學刊》1985年第3輯,頁285-296。
陳氏瓊香:〈論《紅樓夢》中的妻妾矛盾及其根源〉,《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3輯,頁280-287。
陳小林、張永葳:〈試論《醒世姻緣傳》〝家〞的展示和承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64-66、86。
陳文新、余來明:〈《紅樓夢》對人情小說傳統的揚棄與超越〉,《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輯,頁57-65。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1998年4 1期,頁73-101。陳姃湲:〈簡介近代亞洲的「賢妻良母」思想——從回顧日本、韓國、中國的研究成果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02年第10期,頁199-219。陳廣祿:〈中國現代文學母親形象表現的模式與嬗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11-15。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2001年第15期,頁287-320。
許杰:〈論劉姥姥——兼談《紅樓夢》作者的世界觀和他的藝術構思〉,《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1輯,頁89-110。
曹芸生:〈王夫人論〉,《紅樓夢學刊》1990年第1輯,頁161-176。
梁歸智:〈《紅樓夢》裡的〝典型〞和〝類型〞〉,《北方論叢》1987年第3期,頁5-11。
梁歸智:〈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論〝寶玉挨打〞的思想文化內含和寫作邏輯〉,《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輯,頁157-163。
康華:〈明清世情小說的主體精神探析〉,《中州學報》1999年第2期,頁96-100。
戚德志:〈世情小說與晚明文藝思潮〉,《呼蘭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頁39-43。
寇鵬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裡〝強權母親〞形象出現的原因〉,《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55-57。
曾琪:〈走下神壇的母親——論張愛玲對傳統母親形象的顛覆〉,《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45-48。
傅瑩:〈光彩泯滅的〝魚目〞世界及其悲劇——《紅樓夢》貴婦人群象分析〉,《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頁91-96。
勞悅強:〈《孝經》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論唐以前孝女罕見的現象〉,《中央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第24期,頁293-330。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婦女形象的演化——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海南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57-63。
雷勇:〈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紅樓夢》的影響〉,《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3輯,頁66-78。
鄒宗良:〈《醒世姻緣傳》與世情小說發展〉,《山東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21、22-27。
楊劍影:〈卑微而瑣碎的人生——談《醒世姻緣傳》中的龍氏形象〉,《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3期,頁57-59。
楚愛華:〈西周生:從美夢中醒來的文人——《醒世姻緣傳》男性文人的婚戀心態析〉,《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頁114-118。
端木蕼良:〈寶玉不肖〉,《紅樓夢學刊》1991年第4輯,頁109-114。
熊賢關:〈儒家傳統中的婦女觀〉,《哲學雜誌》1998年第24期,頁100-116。熊秉真:〈中國近世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23期,頁1-29。鄭繼家:〈論《金瓶梅》、《林蘭香》、《紅樓夢》題材、主題的繼承和發展〉,《《紅樓夢》研究》1989年第1期,頁54-60。
劉保忠:〈從趙姨娘形象的塑造看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延安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頁83-88。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2000年第6期,頁97-130。劉瑋:〈難以擺脫的羈絆——從《紅樓夢》貴族少婦形象看作家對儒家傳統婦德觀的認同〉,《求是學刊》2002年第3期,頁104-109。
韓惠京:〈從女性主義觀點看《紅樓夢》〉,《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4輯,頁183-204。
蕭蘋、李佳燕:〈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2002年第63期,頁10-12。聶春豔:〈性別角色轉換與文本深層內涵——解讀《林蘭香》〉,《南開學報》1998年第5期,頁69-75。
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1991年第62期,頁84-88。
John Lyman Bishop, “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Far Eastern Quarterly 15:2, 1956,pp.239-247.
(四)學位論文
方靜娟:《從虐戀心理看《醒世姻緣》》(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朱燕靜:《醒世姻緣傳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976年)。全恩淑:《《金瓶梅》中婦女內心世界研究——慾望與現實之間的掙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汪玉玫:《《紅樓夢》中賈府女性人物論》(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李光步:《紅樓夢所反映的清代社會與家庭》(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林素英:《母親形象與母女關係:兩種典範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帥文慧:《母女關係的移動——以情節的書寫朝向改變》(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陳翠英:《歧路燈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張佩真:《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喻緒琪:《明末清初世情小說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鄒金鳳:《「親密戰爭?」——從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鄭在亮:《歧路燈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薛寧今:《《醒世姻緣傳》的主題思想及表現方式》(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0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藍桂芳:《從成長背景探索《金瓶梅》婦女心理與行為》(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