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22: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宜昀
研究生(外文):LIU, YI-YUN
論文名稱:臺灣福佬音樂素材在箏樂創作上的運用—以西元2000年後的七首箏作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Taiwan Hoklo Music Materials in Guzheng: Using 7 Works After The Year 2000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張儷瓊張儷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LI-CHIUNG
口試委員:朱文瑋駱淑嫈
口試委員(外文):CHU, WEN-WEILUOH, SHWU-ING
口試日期:2016-12-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臺灣福佬音樂福佬民歌鼓亭細樂臺灣唸歌歌仔戲
外文關鍵詞:Taiwan Hoklo MusicHoklo folk songGutingXiyueNarrative musicTaiwanese oper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灣箏樂作品日新月異,創作素材和手法推陳出新。隨著時代的進程,箏樂的型態與內涵益加豐富。近年來,除了對於大陸作品的借鑑,箏樂人的創作更加積極創意、角度多元。西元2000年以後,箏樂創作者運用許多在地素材表現他們對於土地的關懷,其中更有許多運用福佬音樂素材入樂的痕跡。本文以此為題,研究福佬音樂素材在箏樂作品中的運用。

  本文將素材分為民歌、說唱、戲曲、器樂四大面向,分別探討以民歌為素材的《古城之憶》、《天黑黑》;以器樂為素材的《朝天子》、《上四套》;以說唱音樂為素材的《人生.如夢》;以戲曲為素材的《歌仔聯奏》、《歌仔戲賦》等作品。根據研究顯示,上述作品中有些運用考訂、移植的手法,將不同樂種的樂曲改編到箏樂創作中;有些利用完整素材旋律加以變奏創作;有些利用片段旋律、取其印象加以發想創作。這些作品同時也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將聲腔箏樂化、器樂箏樂化。

  這些福佬音樂素材經作曲者吸收借鑑後被充份器樂化,重新融入個人的觀想回顧及創意加以創作。這些以福佬音樂為素材的作品,不僅是作曲者與在地文化間的對話,也是作曲者對自我成長背景跟文化經驗的一種自我關照。因此,這些作品不只有作品本身的音響意義,更富有在地文化及人文意涵,對臺灣箏樂發展別具意義。
The works of Taiwan’s guzheng music keeps developing day by day with innovation in both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s time goes by, patterns and connotations of guzheng music have broaden and deepen. In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o using works from mainland China as references, new works from guzheng musicians in Taiwan have become more creative and diverse. Since 2000, guzheng music composers have applied a lot of local materials to their works, showing concerns for their homeland.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many of them chose to use Hoklo materials in their works. 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the use of Hoklo music material in the works of guzheng music in Taiwan after 2000.

This research classifies the materials into four categories: folk songs, narrative music, drama music and instrumental music. Several works are thus chosen: folk songs “Gu Cheng Zhi Yi (Reminiscence of An Old Town)” and “Tian Hei Hei (Cloudy Day)”; instrumental music “Chao Tian Zi (The Emperor)”, “Shang Si Tao (Four Short Pieces)”; narrative music “Ren Sheng, Ru Meng ( Life is but a dream)”; Taiwanese opera “Ge Zi Lian Zou (Song of Taiwanese Opera)” and “Ge Zi Xi Fu (Poem of Taiwanese Opera)”. The result of research shows that some of these works combined Hoklo music materials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alteration, re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genres, or adding a variation using the complete music material, or using fragments of melody, taking its impression and adding some thoughts into creation. With the unique playing techniques of guzheng, vocal cavity and instruments are transformed into guzheng music.

After the composers absorb from Hoklo music, they instrumentalize it and reintegrate it with individual reflections, and then compose. It is not only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omposer and the local culture, but also a form of self-reminder of the composer’s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Therefore, these works not only are meaningful in music themselves, but also bear more in the local culture and humanity, tu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music in Taiwan to a new leaf.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viii
譜例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一、關於福佬音樂樂種 8
二、關於本文研究之箏作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4
一、研究方法 14
二、研究步驟 14
第二章 福佬民歌素材在箏樂創作上之運用 16
第一節 《古城之憶》 16
一、作品背景 16
二、樂曲分析 18
三、古箏技法之運用 30
第二節 《天黑黑》 34
一、作品背景 34
二、樂曲分析 36
三、古箏技法之運用 49
第三節 小結 52
第三章 鼓亭、細樂素材在箏樂創作上之運用 55
第一節 《朝天子》 55
一、作品背景 55
二、樂曲分析 59
三、古箏技法之運用 71
第二節 《上四套》 74
一、作品背景 74
二、樂曲分析 78
三、古箏技法之運用 95
第三節 小結 98
第四章 臺灣唸歌素材在箏樂創作上之運用 100
第一節 《人生.如夢》作品背景 100
一、創作緣起 100
二、素材來源 101
第二節 《人生.如夢》樂曲分析 103
一、定弦 103
二、素材運用 104
三、曲式結構 104
第三節 《人生.如夢》古箏技法之運用 118
第四節 小結 124
第五章 歌仔戲音樂素材在箏樂創作上之運用 126
第一節 《歌仔聯奏》 126
一、作品背景 126
二、樂曲分析 131
三、古箏技法之運用 144
第二節 《歌仔戲賦》 150
一、作品背景 150
二、樂曲分析 152
三、古箏技法之運用 169
第三節 小結 173
第六章 結論 176
參考資料 181


一、書籍
王瑞裕
2000 〈臺灣漢族器樂〉,陳郁秀編,《臺灣音樂閱覽》。臺北:玉山社。
呂鈺秀等主編
2005 《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出版社。
呂錘寬
2011 《北管音樂》。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林再復
1993 《閩南人》。臺北:格品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林谷芳主編
2000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望月文化。
林鋒雄、張炫文、藍素婧、鄭英珠
2001 《找尋老歌仔調》。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范揚坤
2002a 〈職業性北管表演陣頭的崛起〉,陳藍谷編,《臺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論述稿》。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2b 〈大頭金來鼓亭〉,陳藍谷編,《臺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田野記錄》。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柯銘峰、陳孟亮、周以謙
1996 《歌仔戲唱腔》。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施德玉
2004 《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
袁靜芳
1987 《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張炫文
1982 《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6 《臺灣的說唱音樂》。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
1998 《歌仔調之美》。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郁秀
1997 《臺灣音樂閱覽》。臺北:玉山社。
許常惠
1982 《臺灣福佬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 《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陳裕剛主編
2004 《「臺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陳慧劍
1997 《入聲字箋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連橫
1979 《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好吟
2005 《臺灣箏曲創作選暨黃好吟箏樂文集》。臺北:大陸書局。
黃慧玲
2003 箏曲《歌仔聯奏》創作理念與結構分析。臺北:學藝出版社。
楊秀芳
1991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楊馥菱
1999 《臺灣歌仔戲》。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良偉、鄭謝淑娟
1977 《臺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薛宗明
2003 《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
簡上仁
1987 《臺灣民謠》。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 《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 《陳冠華的臺灣福佬民間音樂》。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呂江銘
2007 〈臺北鼓亭藝陣薪傳者─陳金來〉,《臺灣學通訊》,頁8-9。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
林月里、張儷瓊
2010 〈臺灣箏樂發展前期(光復後至民國六十年代)之歷史回顧〉,《中國音樂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22。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林雅琇
2012 〈箏樂作品中的臺灣印象:以《六月茉莉奇想曲》、《古城之憶》、《土地歌》三首作品 為例〉,《箏人箏曲:近代箏樂創作兩岸學術論壇》會議論文,頁11-27。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張儷瓊
2003 〈論民歌箏樂化之表現形式與手法—以潮洲箏派、山東箏派樂曲《疊斷橋》為例〉,《藝術學報》,頁151-161。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0 〈從「以箏拖腔」到「器寫人聲」—論河南箏樂對曲劇音樂之吸與借鑑〉,《民俗曲藝》,170期,頁177-231。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13 〈從《綿答絮》到《皂雲飛》:回顧臺灣箏樂作品中的南管韻響〉,《藝術學報》,頁199-235。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張儷瓊、許雯婷
2009 〈臺灣箏樂的經典鑰與創意門〉,《彈箏論樂─張儷瓊箏樂論文集》,頁332-348。臺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
張儷瓊、林雅琇、趙翊樺
2015 〈臺灣箏樂創作的文本背景及音聲概念的變遷〉,《臺灣音樂研究》,頁1-46。臺北:臺灣民族音樂學會。
楊佩璇
2006a 〈箏樂演奏中「拍擊技法」的節奏感表現〉,《北市國樂》,217期,頁12-14。臺北:臺北市立國樂團。
賴宜絜
2014 〈弦外之聲─從六月茉莉奇想曲論箏樂裡的臺灣想像〉,《國際古箏研討會》。香港:香港藝術學校。

三、學位論文
竹碧華
1991 《楊秀卿歌仔說唱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
林佩娟
2007 《多元文化的再現與延伸—論國樂的產生與在臺灣的發展》。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許雯婷
2009 《五部以臺灣傳統音樂素材而創作的箏樂作品分析—《架座》、《六月茉莉奇想曲》、《歌 賦》、《駿馬》、《趣夢亂》》。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琬茹
2000 《臺灣鼓吹陣頭的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樂譜
牛玉新
2012 《曹風新韻—牛玉新作品精選集》。寧夏:黃河出版社。
牛玉新、張儷瓊
2014 《人生.如夢》。未出版。
王瑞裕
2008 《朝天子》。未出版。
2008 《上四套》。未出版。
王于真
2004 《歌仔戲賦》。未出版。
呂錘寬
1999 《傳統音樂輯錄北管卷絃譜集成》。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施清介
1982 《施清介一絃箏曲選輯》。臺北:生韻出版社。
張儷瓊
2011 《古城之憶》。新北:大觀箏樂團。
黃慧玲
2003 箏曲《歌仔聯奏》創作理念與結構分析。臺北:學藝出版社。
楊佩璇
2006b 《楊佩璇箏樂作品集I》:臺灣歌謠采風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節目單
2013 臺藝箏樂展「閩客之箏」節目單。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六、影音資料
王于真
2004 〈王于真古箏慈善音樂會〉演奏會DVD。未出版。
林谷芳主編
2000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北管卷DVD。臺北:望月文化。

七、網路資料
臺灣民間說唱文學歌仔冊資料庫
http://koaachheh.nmtl.gov.tw/bang-cham/thau-iah.php(瀏覽日期:2016.10.16)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http://www.folktw.com.tw/drama.php(瀏覽日期:2016.11.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