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方琇瑩(2003)中小學教師進修網路學習課程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漢(1998)「高職教師在職進修的檢討與建言」,技職雙月刊25:31-33。
王素琴(1994)成人學生學習參與動機取向與教育產品利益知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敬先(2001)教育心理學,p.311-365,五南圖書,台灣台北。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p.367,國立編譯館,台灣台北。
吳正己、林凱胤(1996)「電腦網路通訊與教師專業成長」,視聽教育37(6):1-10。
吳功顯(1993)「農業、海事及相關類科之技職院校設科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計畫,台灣省教育部。
吳宗立(1993)「成就動機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分析」,國教園地44:67-73。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63-85。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大學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朝賢(1998)「台灣農業勞動力移動與供需預測」,農業金融論叢40:101-118。李朝賢、黃淑苓、徐姣姣(2000)「經濟自由化後農業職校發展調適之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學會八十九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37:35-56。
李聲吼(2001)人力資源發展,p.4-6,五南圖書,台灣台北。
阮世明(2001)台北市職業學校碩士教師專業發展及相關因素研究,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春美(199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專業科目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燦德(1984)我國高職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師大書苑,台灣台北。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點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灣教育510:23-29。
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世杰(2001)我國領隊就業動機與工作適應之研究,p.9,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徐善德(1991)「台北市公私立商業職業學校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商業職業教育季刊44:38-44。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p.291-331,東華書局,台灣台北。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p.64,東華書局,台灣台北。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張基成、唐宣蔚(2000)「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實施研究―相關問題、教學策略及實施模式」,成人教育4:161-190。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87)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及設備標準,台灣台北。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8)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及設備標準,台灣台北。
莊益瑞、陳德懷(2000)「以學校為架構的網路學習社群經營模式―亞卓市」,教育科技與媒體52•53•54:30-36。
莊謙本(2001)「高職教師進修第二專長的需求性與時間安排」,技術及職業教育63:5-7。郭 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秋勳(1990)影響高級職業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教育訓練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陳李綢(1994)個案研究,p.4-8,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台灣台北。
陳奎熹(1980)教育社會學,p.277,三民書局,台灣台北。
陳姿伶(2002)「台灣農業正規教育沿革之探討」,兩岸農業推廣與農業科技研討會論文集,p.14-28,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陳萬生(2000)國小未進修教師參與在職進修之內、外動機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榮華(1999)行為改變技術,p.128-147,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灣台北。
陳德欣(2001)高級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彭慧珍(2003)國民小學教師進修自然科學教學碩士班之動機及遭遇問題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曾憲雄(1995)「建構資訊化校園以奠定NII之基礎」,資訊與教育45:14-17。黃玉幸(1994)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p.15-30,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旭鈞(1995)「從動機理論看今日國小教學現況及其改進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5(1):154-162。黃昆輝(1978)台北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與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黃美玲(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勝發(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網路進修參與動機與障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師大書苑,台灣台北。
楊昭儀、徐新逸(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39(3):15-27。
楊堤雅(2000)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明政(2000)「善用網路科技支援教師專業成長」,師友402:33-37。
葉明政(2001)「以網路科技建構教師終身學習環境」,社教雜誌272:5-8。
劉秀琴、黃晶瑩(2001)「影響高職農校教師在職進修意願之探討」,農林學報50(3):23-31。歐用生(1997)教師專業成長,p.93-108,師大書苑,台灣台北。
蔡欣延(1998)「從動機理論看體育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的選項動機」,台灣省學校體育46:38-43。
鄭吉泉(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學校本位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婉敏(2001)「當代的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臺中師院學報15:135-146。鄭博真(2000)「我國與主要國家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資訊8(5):39-57。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p.539-552,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灣台北。
謝耀宗(2002)成人參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清水(1998)「從終身學習論析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與策略」,技職雙月刊46:7-14。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p.17-25、p.29-43、 p.281-459,五南圖書,台灣台北。
英文部份
Anfara, V.A., Brown, K.M., and Mangione, T.L.(2002)“Qualitative analysis on stage : making the process more public.” Education Researcher 10:28-38.
Auger, W., and Wideman, R.(2000)“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open the door to life-long professional learnong.” Education121(1):120-127.
Barbara, L. M.(1994)“Using distance education to teach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preservice.” Education Technology:49-55.
Berg, B.L.(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mei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Needham Heights, MA : Allyn & Bacon.
Bosher, R.(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21(2):3-26.
Carver, C.(1999)“Buliding a virtual community for tele-learning environment.” IEEE Communications Mangazine, March:114-118.
Collins, A., and Bielaczyc, K. (1997) “Dreams of technolngy-supported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Proceeding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p.1-8.
Creswell, J.W.(1997)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Cross, R.(1982)Adults as learner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elong, J., and Wideman, R.(1996) “School improvement that honours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The Ontario Public School Teachers’ Federation, p.15-17.
Farquhar, J.D., McGinty, B., and Kotcho, C.(1996) “The interest as a tool for the socu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Processings of the 1996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Indianapolis: AECT.
Hynd, C., Holschuh, J., and Nist, S.(2000)“Intrinstic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for Learners with Mild Handicape.9(4):7-14.
Jeffrey, R.Y.(2002)“The 24-hour professor:online teaching redefines factulty members’schedules duti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48(38):31-37.
Johnson, D.W., and Johnson, R.(1999)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Needham, MA: Allyn and Bacon.
Martin, L. M., and Carol, M.(1991)“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schoolwide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6:334-341.
Merrian, S.B., and Simpson, E.L.(1995)A guild to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d Trainers of Adult.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Oelrich, K.(2001)“Virtual schools: a 21st century strategy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echnology Horizons in Education28(11):48-50.
Orrill, C.H.(2001)“Building technology-based,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the evolution of a developmen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9(1):15-34.
Pajares, F.(2001)“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 of academ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5(1):27-35.
Rodes, P., Knapczyk, D., Chapman, C., and Chung, H.(2000)“Involoving teachers in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27(10):94-102.
Rose, J.N.(2000)“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ing communities.” Retrieved January 28, 2002 on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ceptualinstitute.com
Schlager, M.S., Poirier, C., and Means, B.M.(1996) “Mentors in the classroom: bringing the world outside in.” In H. McLellan(E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annon, S.(2000)“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Radiologists Journal51(6):326-327.
Wang C. L., and Sutton, R. E.(2002)“Effects of learner control with advisement on 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students in a Web-based learning envior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29(3):3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