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98學年度校務評鑑小組(2010)。98學年度校務評鑑總評。
王芳玉(無日期)。直笛團簡介。99年07月20日擷取自台北縣文林國小直笛團: http://163.20.158.1/~g9418/。
台北縣文林國小(2010)。台北縣樹林市文林國民小學四十週年校慶專刊。張濬哲。
宋鎮照(1990)。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李南雄(1979)。團體動力學。臺北:長青。
李建興(1980)。社會團體工作。臺北:長青。
李建興(1985)。社會團體工作。台北市:五南書局。
李郁文(1198)。團體動力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李進材(1996)。小學潛在課程分析。國教園地。
周理俐(1985)。音樂美學。台北市:樂韻出版社。
林珮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 編)。高雄:麗文。
林欽榮(1993)。組織行為。台北市:前程企業管理。
夏林清(2002)。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臺北:五南。
徐西森(199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臺北:心理。
徐頌仁編譯Riemann原著 (1969)。音樂美學。台北市:愛樂書店。
袁國維(1977)。社會團體工作概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濬哲(無日期)。我的領導風格。99年07月20日擷取自台北縣文林國小校長室http://163.20.158.1/~f3504/。
教育部 (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陳伯璋 (1985)。 潛在課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陳伯璋 (1987)。 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3)。 社會變遷、課程發展與潛在課程。教育資料文摘,32(5),頁 110-128。陳卓民(2009)。慢、學:打開潘朵拉的教育魔法盒。台北:高等出版社。
陳啟榮(94年11月)。潛在課程之探析。 北縣教育,頁53。
黃玉(2000)。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指導。高中教育。黃光雄 (1999)。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 (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 頁 163-182。黑幼龍 (1971)。 團體組織的真相。台北市:光啟出版社。
臺北縣樹林市公所 (無日期)。臺北縣樹林市公所全球資訊網。2010年07月28日擷取自http://www.shulin.gov.tw/p1_01.html。
歐用生 (1994)。 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復文書局。歐用生 (2010)。課程美學-教師即藝術家。國家教育研究院第122期候用校長班研習資料。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臺北:心理。
羅志明(1988)。 如何推動社團活動。高雄:復文書局。
羅培忠(2006)。 歷年演出海報。 99年07月20日擷取自文林管樂團家族網: http://163.20.158.31/。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與李政賢譯Catherine (2008)。 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市: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