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毛連塭 (2000) 。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編 ),創造力研究 (56-114頁)。臺北市:心理。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6)。全國學校經營創新方案集。臺北市: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王玉慎(2011)。教師情緒勞務及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市:五南。王宜貞(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管理、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王美惠(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王秀燕(2003)。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雅芳(2012)。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學校內部社區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方聰安(2005)。國民小學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石遠誠(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司徒達賢(1981)。組織診斷與組織發展。臺北:商略印書館。
牟鍾福(2002)。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正義與組織信任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江英君(2010)。基隆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朱佳敏(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再長(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華泰。
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99-127。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Graphic & Basic。臺北:心理。
李柏蓉(2006)。高雄縣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瑞芬譯(2006)。Tony Davila, Mare J. Epstein, Robert Shelton 著,創新地圖,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明地(2005)。創意學校經營的理念與努力方向。載於南投縣政府(主編),南投縣教育行動年:教育專業發展與對話(28-38頁)。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林明地(2006)。學校創新經營:組織學習的觀點。「2006年學校創新經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俊傑(2007)。組織承諾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51,37-38。林俊傑 (2011) 。國民中學校長多元型模領導、教師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純媛(2005)。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春如(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海清(2006)。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海清 (2007)。少子化效應對技職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1,32-45。
林彩雲(2010)。臺中市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林清江(198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研究計畫。未出版。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林聰地(200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育改革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吳 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臺北:天一出版社。
吳明烈(200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的發展。社教雙月刊,122,23-35 。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五南。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宗立(2000)。邁向卓越的學校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研習資訊,16(3),42-50。
吳秉恩(1991)。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運作與實務,臺北:中華經濟企業研究所出版。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3)。學校校能研究:理念與應用。臺灣教育,619,2-13。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敎師天地,128,30-44。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高家斌(2009)。臺灣近二十年學校校能研究論文取向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8,5-26。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141,58-74。吳翎綺(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吳復新、江岷欽、夏學理、許道然(2002)。組織行為。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瓊恩(2001)。行政學。臺北:三民。
邱春堂(2010)。國民小學校長社會資本、教導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茂城(2005)。高中職學校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06)。結構方程模式。臺北:雙葉。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昌柏(2007)。國小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學校行政,49,84-106。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周婉玲(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一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施碧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量表發展之驗證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洪啟昌(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范熾文(2004)。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1),29-50。范熾文(2007)。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發展、類別及其啟示。學校行政,50,128-144。范慶鐘(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柯永席(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高淑真(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徐易男(2009)。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徐碧君(2010)。臺灣地區教學卓越幼稚園創新經營、組織承諾、教師專業社群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翁招玉(2010)。成人教育志工工作價值、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許仁慈(2011)。中部地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佑民(2009 )。臺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許陣興(201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知識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瓊文(2010)。從學校創新經營談教育人員工作內涵、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67,51-67。
梁文禮(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績效之研究與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章珮瑜(1999)。學校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莊光復(2011)。台南市私立高中職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首府大學,臺南市。莊清寶(2011)。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國中小特色學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郭雅玲(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內部行銷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崔念祖(2010)。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學習型學校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柏敦(2007)。國民小學組織溝通對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陳伯璋(1980)。組織發展理論及其在學校組織革新上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柔妘(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冠蓉(2006)。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鈞泓(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聖謨(2004)。從更新到革新-談學校創新經營的進化論。「現代教育論壇-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論文集」。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滄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榮貴(2008)。校長創新經營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陳維寧(2012)。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原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燕慧(200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慧芬(1988)。豪斯「途徑─目標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毅宏(2006)。國民中學教師組織溝通、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連銘棋(2008)。國小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之知覺與其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連德盛(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游淑惠(2002)。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馮麗珍(2005)。國小女性校長領導風格與教職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黃天助(2011)。高職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對創新經營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大瑋(2006)。教師組織溝通對組織承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宏傑(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明哲(200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知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黃東城(2010)。國民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百大特色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建翔(2007)。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黃政彬(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氛圍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裕敏(200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德祥、張景棠(2010)。中小學優質化學校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93,63-77。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麗美(2007)。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1),93-128。黃瓊蓉(2000)。教師承諾的構念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93-118。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文化。張明輝(2008)。學校經營的新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5,40-52。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張菁媛(2009)。屏東縣國小校長授能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瑞村(1993)。職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瑞村(1997)。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德銳(1999)。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硏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10)。喚醒沉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81-110。
張潤書(1985)。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樵益(2004)。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張麗花 (2002)。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之評量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張麗雲(2012)。臺中市大學校院環保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曾怡錦(2004)。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曾南薰 (1998)。我國教師組織承諾之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曾偉誠(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60-72。湯志民(2009)。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之探析。「2009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彭祥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添星(2011)。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辜皓明(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分享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詹益鉅(2000)。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詹萬廷(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方式對教師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文達(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有財 (2003)。臺南縣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念湘(2011)。國民小學校長混合教練、師傅教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楊佩茹 (2009)。國中教師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教師效能、教師專業認同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楊炳清(2008)。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行為與學校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嘉玲(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美鳳(2004)。學校自主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廖春文(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組織發展策略。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81-102。蔡金田(199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蔡炳坤(2006)。高中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進雄(2000)。國中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豐華(2011)。南投縣國小人力資源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盧心雨(2011)。體育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建男(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劉瑞梅(2007)。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鄭英耀、劉昆夏(2006)。學校經營創新的心理學觀點。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主辦,學校創新經營研討會發表論文。
簡佳珍(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簡政為(2005)。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簡淑彬(2003)。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臺北:五南。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顏秀如、顏佩如(2007)。從學校創新經營探討校長領導-以三所國民中小學為例。載於2007年「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443-477。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蕭佳純(2011)。領導者創新領導行為、組織創新氣氛、知識管理能力與社區大學創新經營關連之探究,教育研究學報,45(1),45-69。
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秀珍(2003)。高職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中區高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蘇良瓊(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蘇惠月(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二、英文文獻
Afuah, A.(2004). Business Model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Boston: McGraw-Hill.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e equations model.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6-94.
Barnard, C. I.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berio, E.(1990).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tudent alienation,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ived sense of academic freed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ney-New Bruns Wick.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66, 32-42.
Benzie, D.(1999). 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ogler, R., & Somech, A. (2004). Influence of Teacher Empowerment on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School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 277-289.
Buchanan, B. (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533-549.
Cameron, K. S.(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 23, 604-629.
Cheng, Y. C. (1996). The pursui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odianni, M. J., & Wilbur, G. (1983). 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New York: Clearing 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Daft, R. L. (1995).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5th.ed.).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avis, G.A., & Thomas, M.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eorge, J. M., & Jones, G. R. (2002).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rd ed.). NJ: Prentice-Hall.
Gorsuch, R. L. (1983). Factor analysis(2nd ed.). Hilsdale, NJ: Eribaum.
Grusky, O. (1966). Career mo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0(4), 488-503.
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D., & Biddle. S. J. H. (2002). A ma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in physical activity:Predictive valid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4 ,3-32.
Hall, G. E. & Rutherfold, W. L. (1977). Measuring stages of the innovation: A manual for use of the Soc Questionnaire. Austin, Tex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Hair, Jr., J. F., Anderson, R., R. L. Tatham, & W. C. Black,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5th ed.). 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Hopkins, D., Ainscow, M., & West, M. (1994). School improvement in an era of change. New York: Cassell.
Hoy, W. K. & Ferguson, J. (1985).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1(2), 117-140.
Hoy, W. K., & Miskel, C.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McGrwa-Hill.
Hoye, R. (2007). Commitment, involvement and performance of voluntary sport organization board members.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7(1), 109-121.
Hrebiniak, L.G., & Alutto, J.A. (1973).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 555-573.
Huck, S. W., & Cormier, W. H. (1996) . Reading statistic and research.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Jöeskog, K., & Sörbom, D. (1993). LISREL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ushman, J. W. (1992).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 5-42.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Mang, P. Y. (2000). Strategic innovation: Constantinos markides 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4(3), 43-45.
Mayer, R. C. & David, S. F. (1998). Differentiating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A Test of March and Simon’s Mode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15-28.
McGourty, J. Tarshis, L. A. & Dominick, P. (1996). Managing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World Class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1(4) , 354-368.
Meyer, J. P., Allen, N. J., & Smith, C. A. (1993).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4), 538-551.
Meyer, J.P., Becker, T. E., & Vandenberghe, C. (2004). Employee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 991-1007.
Mitchell, T. R. (197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0, 243-281.
Morgan,R.M., & S. D. Hunt,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8, 20-38.
Morley, L., & Rassool, N. (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Fracturing the discourse. London Falmer Press.
Morris, J. H., & Sherman, J. D. (1981). Generaliz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 512-526.
Morrow, P. C. (1983).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3), 486-500.
Mowday, R. T., Porter, L.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 NewYork: Academic Press.
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W. (1979).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224-247
Nienke M. M., Alan J. D., & Peter J.C. S.(2010). Occupying the principal position: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ocial network position, and schools’ innovative climat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6(5), 623-670.
OECD(1997). The Osolo manual: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 Paris: OECD.
O'Neil, J.(1995). On school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Seng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23.
O’Sullivan, D. (2003). Online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 & Training, 45(2), 110-117.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
Parsons, T., Bales, R. F., & Shils, E. A. (1953).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L. W., & Smith, F. J. (1970). The Etiology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Unpublished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Trine.
Porter, L. W., Steers, M. R., Mowday, R. T., & Boulian, P. V.(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 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5), 603-609.
Purkey, S. C.,& Smith, M. S.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3), 427-452.
Quinn, R. E. (1988). Beyond rational management: Mastering the paradoxes and competing demands of high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andall, D. M.(1987). 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man revisited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2, 460-471.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 957).
Reichers, A. E. (1985). A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 465-476.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 (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Basil Black-well. Oxford, England.
Reyes, P. (1990). Teachers and Their Workplace: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Reyes, P., & Pounder, D.G.(1990). Teachers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value orientation: A study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Robbins, S.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Samad, S. (2005). Unraveling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Job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Job Satisfaction. The Business Review, Cambridge, 4(2), 79-84.
Scheeren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assell.
Seashore, S. E. (1983). A framework for an intte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ameron K. S. Cameron, & D. A. Whetton.(ed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nge, P. M. (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Sheldon, M. E. (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s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16(2), 110-142.
Staw, B. M.(1978). Commitment to a policy decision: A multi-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40-64.
Staw, B.M. (1981). 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4), 577-587.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46-56.
Stevens, J. M., Beyer, J. M., & Trice, H. M. (1978). Assessing personal, role, 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s of manageri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3), 380-396.
Tabachnick, B. G., & Fidell, L. S. (2001).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Tytler, R. (2007). School innovation in science: A model for supporting school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7(2), 189-216. doi:10.1007/s11165-006-9022-9
Uline, C. L., Miller, D. M., & Morgan, M. T. (1998).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4), 462-483.
Veitenheimer, J. R. (1993). Employee-organizational linkages: Teacher and principal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high-performing and low-performing elementary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4(04),524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C93-23579)
Wolfendale, S. (2000). Assess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New York, NY: Cassell.
Whitehead, D. P. (2008). Thoughts o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Childhood Education, 85(2), 106B-106L.
Wiebe D. J. (1992). 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as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2(1), 41-81.
Wiener, Y. (1982).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3), 418-428.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 ED422151).
Yuchtman, E., & Seashore, S.E. (1967). 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