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文郁(2012)。休閒農業與環境教育,農業推廣文彙,57,351-359。
方彥博、呂謙和謝孟芬(2017)。金門戰鬥坑道觀光吸引力與體驗價值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3),47-61。
方捷(2004)。都市河岸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愛河高雄橋至中正橋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王明元、鍾冠緻(2016)。高雄芋筍節觀光季遊客參與動機、遊憩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8(2),323-354。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惠芬(2002)。主題樂園遊客行為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六福村及九族文化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王愛惠(2004)。休閒農場生態活動與遊憩體驗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申震雄(2006)。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朱永蕙、徐函(2015)。觀光意象與吸引力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影響-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3(2),58-69。
朱永蕙、劉嘉麒(201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9(3),53-74。
朱慈恩(2015)。老街觀光吸引力、顧客滿意度與觀光意象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平老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何妍璘(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吸引力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何秉燦、吳滿財和蔡欣佑(201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松田崗休閒農場為例。休閒運動管理學刊,3,14-25。
吳立夫(2005)。澎湖海洋運動吸引力、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巿。吳宗瓊(1999)。遊園車對遊客遊憩體驗之影響-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95-211。台北市:戶外遊憩學會、國立台灣大學。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巿:五南。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台北巿:揚智文化。
吳建祥(2015)。以文創觀光對遊客之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北門遊客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吳運全(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中市。呂佳琦(2011)。澎湖地區海洋觀光遊憩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李佳凌(2008)。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宗鴻、許玉娟(2008)。賞螢行為模式之研究 -以若蘭山莊及東勢林場為例。高雄師大學報,25,51-68。
李素馨和侯錦雄(2004)。來台灣休閒農業之體驗付費與觀光商品化現象。觀光研究學報,10(3),133-145。
李銘權(2010)。休閒農場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獨角以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沈承堯(2013)。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苗栗大湖地區草莓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新北市。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阮成中(2012)。越南峰牙已榜國家公園的觀光意象、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周秀蓉(2008)。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六福村主題樂園為例。明新學報,34(2),267-288。
周秀蓉、吳明怡(2007)。主題樂園的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月眉育樂世界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55-168。
周孟慈(2005)。自然旅遊環境之遊憩體驗與生心理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周聰佑、韓子健和顏宗信(2009)。島嶼休閒漁業體驗行銷策略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2(1),1-28。
林志成(2011)。滑雪旅遊吸引力、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縣。林志鈞、王建智(2016)。路跑活動吸引力與行為意圖之關係-休閒體驗、休閒效益之中介效果。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6(3),114-152。
林依諭(2014)。主題樂園遊客的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林欣玫(2005)。遊憩產業遊客之體驗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林彥宏(2006)。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願的影響-免簽證後日本旅遊市場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林炳鴻(1984)。澎湖縣觀光資源開發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林苑地(2004)。主題樂園遊樂品質評量指標建立及遊樂滿意度評量模式發展之研究-以國內民營綜合主題樂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林朝欽和李英弘(2001)。遊憩體驗之多階段性驗證。戶外遊憩研究,14(1),1-10。
林碧惠、林慧生和李栢浡(2016)。飛牛牧場遊客遊憩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0(3),61-85。
林慧瑜(2006)。墾丁淡季海域遊憩參與者遊憩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林豐瑞、刁儷雅、王姿惠和郭于壬(2014)。服務品質、知覺價值、遊憩體驗影響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屏東萬巒沿山休閒農業區為例。台灣農學會報,15(2),164-194。
邱思慈、李承翰(2006)。運動觀光與區域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0(2),46-54。
邱柏綺(2013)。寶島時代村遊客之體驗、體驗價值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邱皓正(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柯德宏(2012)。遊客對臺鐵郵輪式列車吸引力、參與動機、遊憩體驗、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分析-以南迴袐境之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段兆麟(2005)。體驗是休閒農業成功的關鍵,農業世界,257,72-73。
范姜群澔(2003)。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都會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夏榕文、徐嬌春(2010)。休閒農業遊客遊憩動機、遊憩體驗及遊憩滿意度之關連性分析-以飛牛牧場為例。中華管理學報,11(4),37-53。
徐白龍(2010)。休閒牧場推展環境教育機會之探討-以飛牛牧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徐堅白(2001)。主題樂園營運管理實務。碁泰出版。
徐錢玉、陳柏蒼 (2011)。體驗、情緒與地方依戀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5(4),1-18。
涂修齊、柯泓任、鍾俊國、張翔和蔡淳淳(2010)。遊客期望與實際體驗關係之研究-以虎頭埤風景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8(4),117-136。
高玉娟(1995)。墾丁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高式玲(2012)。探討島嶼觀光吸引力、體驗價值和重遊意願-以蘭嶼、綠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 志軒。
高紹源、胡俊傑、張良漢和楊宜樺(2012)。女性觀光客對澎湖海域遊憩吸引力、休閒體驗、知覺價值及再遊意願之影響,休閒事業研究。10(3),76-90。
張玉琳、黃旭男和黃美蓉(2013)。觀光夜市的服務接觸、體驗價值與品牌體驗之關係探討。觀光休閒學報,20(1),81-107。
張劭成(2013)。觀光暨餐旅行銷本土化案例學習。台北市:華立。
張孝銘(2009)。遊客對海域運動觀光吸引力認知、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3),31-51。
張孝銘和李豪(2008)。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2),57-69。
張孝銘和林樹旺(2003)。台灣中部地區運動觀光資源與吸引力之評估。運動觀光發展及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科技大學。
張宏政(2013)。休閒農場之體驗經濟、休閒教育與行銷管理分析。休閒產業管理學刊。6(1),71-102 。
張和然和張菁敏(2011)。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對行爲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爲例,島嶼觀光研究,4(1),49-68。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張偉琮(2014)。目的地吸引力對知覺價值、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影響─以隘門沙灘套裝遊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張淑青(2008)。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的關係-以澎湖觀光休閒漁業園區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3(1),19- 43。
張紫韻(2014)。產業文化資產之觀光吸引力與滿意度對遊客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溪湖糖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張雅涵、胡俊傑和陳正國(2017)。澎湖浮潛活動參與者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 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3),46-72。
曹勝雄(1993)。觀光行銷學,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
梁大慶、郭漢鍠和林冠宏(2015)。互動式社區藝術之遊憩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以屋頂上的貓為例。農業推廣文彙,60,127-154。
梁家祜、蔡智勇(2008)。澎湖石滬生態旅遊動機、遊憩體驗與服務品質對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分析。運動與遊憩研究,2(3),94-109。
梁榮達、
呂佳琦(2011)。澎湖地區海洋觀光遊憩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莊鎧溫、李宏洲(2013)。遊憩吸引力、遊憩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1(1),13-23。
許勝程、徐永億和李世昌(2017)。主題性路跑參與者目的地意象、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8,102-117。
郭生發(1991)。主題園在日本—日本主題園之現況與趨勢。造園季刊,7(3),40-46。
郭東昇和蕭莨錡(2014)。觀光工廠重遊意願因素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1),121-129。
郭進財、黃文成和王維誠(2009)。風景區觀光吸引力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為例。休閒產業管理刊,2(3),52-67。
郭進財、謝凱雯和黃文成(2010)。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嘉義縣布袋好美里風景區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2),1-19。
郭彰仁、謝宗恒、梁大慶和黃千宜(2016)。體驗價值在鹿港老街真實性與場所依附因果關係之中介效果。戶外遊憩研究,29(2),55-80。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1(3),25-51。
陳水源編譯(1981)。觀光地區評價方法初版(財團法人日本交通公司著)。台北市:日本交流協會。
陳亮杰(2010)。主題樂園遊客知覺價值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陳俊達(2015)。宗教節慶活動文化傳承、觀光吸引力、效益認知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小琉球迎王祭」為例(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陳冠宏(2004)。遊客對龍門露營區遊憩活動體驗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陳政位(2012)。遊客旅遊動機、休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日月潭大陸觀光客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盈儒(2013)。搭乘台灣好行觀光巴士的旅遊動機、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之關係(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秋蓉(2008)。遊客體驗、旅遊意象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為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陳偉瑀(2016)。不同類型運動觀光客在參與動機、遊憩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旅遊健康學刊,15(1),41-54。
陳淑婉(2017)。主題樂園與附加價值設施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雅捷(2010)。島嶼遊客旅遊行為模式之建構-以澎湖吉貝嶼、七美嶼為例(碩士論文)。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陳靖文(2007)。旅遊地環境教育與遊客遊憩體驗之關係研究-以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餘鋆、方培文(2011)。水岸遊憩資源吸引力之探討。台灣水域運動學報,2,106-120。
陳聰廉和張家銘(2006)。「茂林國家風景區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45-65。
曾新傑(2010)。北投溫泉區遊客的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與目的地忠誠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新北市。曾鈺琪、鄭辰旋和謝顥音(2012)。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之戶外教學認知研究。環境教育研究,9(2),57-90。
黃守謙(2013)。四健會活動吸引力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宗成、吳忠宏和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黃建超(2013)。遊客參與高雄路竹番茄文化節遊憩吸引力之研究。東方學報,34,115-127。
黃彥翔、王克武和許宇中(2013)。自行車道騎乘者遊憩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74-88。
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象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展瑋(2004)。臺灣主題樂園環境管理作法及其實施之現況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黃振紅、呂碧琴(2015)。休閒漁池遊憩吸引力與體驗滿意度之關係─以體驗價值為中介之效果。臺大體育學報,28,47-57。
黃惠芝、張家銘(2008)。日月潭嘉年華水上活動吸引力與運動觀光客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1),37-48。
黃新惟(2006)。都會型主題樂園服務品質及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布魯樂谷親水主題樂園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黃鈺婷(2011)。溫泉遊客之休閒涉入、體驗與體驗幸福感影響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黃靖雅(2001)。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黃蕙敏、陳餘鋆(2009)。從休閒教育觀點探討澎湖海洋休閒牧場體驗活動之開發。環境教育研究,7(1),55-73。
楊上輝(2004)。旅館事業概論: 二十一世紀兩岸發展新趨勢。台北市:揚智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于萱(2013)。旅遊吸引力與阻礙因素對大陸遊客來臺自由行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系,台北市。楊文廣、何秉燦和李素箱(2007)。臺灣主題遊樂園發展現況探討,朝陽學報,13,247-270。
楊文廣、楊欽城、曾怡喬和林雅晨(2015)。露營的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4),55-72。
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2),67-92。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要。台北市:揚智。
溫明桂、張鉯崴(2015)。觀光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內灣風景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3(2),1-19。
葉柏吟(2010)。賞蝶活動吸引力、休閒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葉茂生(2001)。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詹芬樺(2017)。國家公園遊客遊憩體驗與環境責任行為關係-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1(3),62-77。
廖明豐(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廖秋惠、胡俊傑(2017)。澎湖元宵活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活動吸引力、體驗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10(3),21-44。
劉宗穎、和蘇維杉(2009)。生態旅遊認知遊客環境態度、旅遊動機、遊憩體驗與地方依附之關係研究-以塔塔加遊憩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2),53-72。
劉泳倫、施昱伶(2009)。鹿港端午節慶活動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1),28-49。
劉泳倫、鄒哲宗和王紫蒨(2011)。蒜頭糖廠觀光吸引力之研究。稻江學報,5(2),3-20。
劉泳倫、蕭怡靜(2012)。王功漁火碼頭觀光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1),1-20。
劉泳倫、羅孟純(2010)。飛牛牧場觀光吸引力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2,45-61。
劉泳倫和賴雯玲(2011)。鹿港小鎮觀光吸引力與遊客體驗價值, 行為意向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1-12。
劉采芸(2014)。水域遊憩吸引力、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參與2013阿勃勒花季水域遊憩活動之遊客為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屏東縣。劉憲宗(1992)。主題園開發實務。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8-49。
蔡文凱(2005)。主題遊樂園服務品質、顧客滿意、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月眉育樂世界探索樂園為例(碩士論文)。朝陽大學,台中市。蔡政倫(2013)。台灣主題樂園品牌形象與遊客再遊意願之影響(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蔡淑梨、劉昱謙(2011)。購物網站體驗價值對信任程度、網路口碑意願及購買意願相關性之研究─以 PAYEASY 購物網站為例。「2011第14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東吳大學城中校區。
衛南陽(2005)。哇!玩行銷─你一定要知道的21種行銷秘技。台北市:沃爾。
鄭健雄(2006)。休閒農業管理-企業經營觀點。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鄭健雄(2009)。休閒旅遊產業概論。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蕭莨錡 (2013)。觀光工廠之觀光吸引力、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重遊意願研究 ─ 以休閒涉入為干擾變項(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俊宏(2012)。愛河連接蓮池潭自行車道使用者對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與重遊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薛彥清(2008)。澎湖海上花火節之觀光效益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謝文達(2014)。澎湖新鮮玩遊客吸引力、體驗價值、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謝其淼(1995)。主題遊樂園。台北市:詹氏書局。
謝淑芬(2005)。方產業文化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為例。第二屆台灣地方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景文科技大學。
謝琦強、張曜麟(2014)。臺灣主題樂園市場定位分析。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2,39-59。
謝蕙如(2016)。休閒農場觀光吸引力與遊客的旅遊動機對體驗價值之影響(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鍾任榮(2006)。主題樂園重遊遊客選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鍾志強、陳雅婷和黃孟立(2015)。國小學生參與北港媽祖遶境藝閣表演活動的體驗、體驗價值及滿意度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9(2),43-56。
韓豐年、楊正翔(2017)。桃園市台灣好行觀光吸引力、旅遊資訊來源、服務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41-357。
顏建賢、田恬(2012)。休閒農場校外教學市場供給面開拓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7,241-261。
顏瑞辰(2006)。遊客接觸廣告活動後旅遊態度與旅遊決策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羅元培(2009)。主題樂園品牌視覺識別設計之探討-以劍湖山世界主題樂園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羅許紘(2003)。主題樂園品牌權益衡量構面之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蘇秋君、鄭欽龍、陳瑩達和林麗貞(2011)。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下平植物園遊客為例。中華林學季刊,44(1),1-14。
二、英文部分
Abbott, L. (1995).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An Essay in Economic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Ajzen, I. and Driver, B. 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207-224.
Epperson, A. F., & Re. D. (1986). Private and Commercial Recreation.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Bejou, D., & A. Palmer. (1998). Service Failure and Loyalty: An Exploratory Empirical Study of Airline Customers,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2(2), 7-22.
Chen, C. F., & Tsai, D. C. (2007). 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8(4), 1115-1122.
Cheung, S. F., Chan, D. K.-S., & Wong, Z. S.-Y. (1999). Reexamin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understanding wastepaper recycl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1, 587.
Clark, R. N. & Stankey, G. H. (1979).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A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76-98.
Clawson & Knetsch (1969).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The Johns Hopkison Press.
Crawford, J. C. & Getty, J. M. (1991). The Marketing of Services: A Qual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 8(1), 5-15.
Daneshku. (1995). Theme parks thrills and spills, Financial Times. 1(5), 3-5.
David M. Boje (2013). Stories of the Storytelling Organization: A Postmodern Analysis of Disney as Tamara-Land,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4), 997-1035.
Driver & Tocher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 B. L. Driver (ed.),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9-31.
Fennell, D. A. (2002). Ecotourism Programmed Planning. Wallingford, Oxon: CABI.
Fodness (1990). Measuring Tourist Motiv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 (1994), 551-581.
Francken, D. A. (1993). Postpurchase consumer evaluation, complaint actions & repurchase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4), 273-290.
Gee, C. Y., Makens, J. C. (1990). The Travel Industry, New York: VanNor strand Reinheld.
Geissler, G. L., & Rucks, C. T. (2011). The overall theme park experience: A visitor satisfaction 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7(2), 127-138.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Van Nostrand Reinhold.
Gianna, M. (1998). Interpretation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Functions, examples and principles.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9(1),2-13.
Goeldner & Ritchie. (2006).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10th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Guest. (1995). Brand Loyalty-Twelve Years Lat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9, 405-408.
Gunn, C. A., & Var, T. (2002).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 cases (4th ed.). New York: Routledge.
Gunn, C. A. (2004).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rd Eds.).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Holbrook, M. B. (1994). The Nature of Customer Value: An Axiology of Service in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y Roland t. Rust and Richard L. Oliver, e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1-71.
Holbrook, M. B. (1996). Custo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K. P. Corfman & J. G. Lynch Jr.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3, 138-142). Provo, 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Hosany, S., & Witham, M. (2010). Dimensions of cruisers’ experiences,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9(3), 351-364.
Howard, D., Lee, Y., and Dattilo, J.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195-211.
Hu & Ritchie.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Inskeep, E. (1991).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Van Nostrand Reinhold.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 193-213.
Jackson, M. S., White, G. N., & Schmierer, C. L. (1996). Tourism experience within an attributional framework.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4), 798-810.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Keng, C. J., Huang, T. L., Zheng, L. J., & Hsu, M. K. (2007). Modeling service encounters and customer experiential value in retail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hopping mall custom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8(4), 349-367.
Ko, P. F. & Liu, Y. L. (2010). Factor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of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revisiting willingness - evidence from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to Taiwan. The Business Review Cambridge, 16(2), 255-261.
Kotler, P.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 Hall, Inc.
Kozak, K. & Rimmington, M. (2000).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Mallorca Spain, as an off-season holiday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8(3), 260-269.
Kozak, M. (2001). Repeaters’ behavior at two distinct destin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784-807.
Leiper, 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 367-384.
Leiper. (1990).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Lew, Alan.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533-575.
Lukas, S. A. (2007). How the theme park gets its power: lived theming, social control, and the themed worker self. The Themed Space: Locating Culture, Nation, and Self, 1-22.
Mathwick, C., Malhotra, N. & Rigdon, E. (2001). Experiential Valu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39-56.
Mayo & Jarvis.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CBI Publishing Co, Boston.
Middleton, V. T.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0(3), 229-232.
Milman, A. Milman. (2001). The future of the theme park and attraction industry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 139-147.
Mitchell, A.A. (1979). Involvement:Potentially Important Mediator of Consumer Behavior,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6, 41-63.
Page, S. J. (2003). Tourism Management: Managing for Change, Boston, MA: Butterworth-Heinemann.
Peter,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tourist clientel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89).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97-105.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 53-67.
Smith, S. (1996). Recreatio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Swarbrooke, J. (2002).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2nd ed).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Turco, D. M., Riley, R. & Swart, K. (2002). Sport Tourism, Morgantwo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rshneya, G., & Das, G. (2017). Experiential value: Multi-item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34, 48-57.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3, 229-232.
Walsh-Heron, J., & Stevens, T. (1990). What is a Visitor Attaraction? The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and Event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William, F. T. (1997).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 London:Butterworth-Heinemann.
Wilson, P. (1994). Theme Parks, Leisure Centers, Zoo and Aquarium Textbook. New York:Juhn Wiley & Sons.
Wong, K. K., & Cheung, P. W. (1999). Strategic theming in theme park marketing.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5(4), 319-332.
Yim, C. K. B., Chan, K. W., & Lam, S. S. K. (2012). Do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enjoy service participation? Synergistic effects of self-and other-efficac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76(6),121-140.
Zomerdijk, L. G., &Voss, C. A. (2010). Service design for experience-centric services.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3(1), 67-82.
三、參考網頁
Disney USA台灣官方網站http://disney.mo17a.com/index.asp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2016)。
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315
Levine. (2016).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theme park and an amusement park?﹝Web blog message﹞.Retrieved from http://themeparks.about.com/od/classicamusementparks/fl/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a-Theme-Park-and-an-Amusement-Park.htm#
南元花園休閒農場官網(2017)。
取自http://nanyuanfarm.com.tw/page_01.php
綠盈牧場官網(2017)。
取自http://www.green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