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書嫺
研究生(外文):Shu-Hsien Wu
論文名稱: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orrelation Study between Well-be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Changhu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余豐榮余豐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ong-Jung Yu
口試委員:楊懿淑陳偉星
口試委員(外文):Yi-Shu YangWei-Shing Chen
口試日期:2015-05-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國中生同儕關係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eer relationship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5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來了解國中生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的現況,主要研究目的為: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彰化縣國中生同儕關係及幸福感的差異情形。二、了解彰化縣國中生同儕關係與幸福感間的相關情形。透過研究結果,篩選出需要關懷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與人際技巧課程,以降低同儕關係不佳狀況的發生。
根據研究目的,以「國中生同儕關係與幸福感問卷」做為研究工具,採取描述性統計、t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研究方法來驗證假設。綜合歸納之結論如下:
一、國中生同儕關係普遍良好,其中以「社交認知」層面最好,以「人際扶持」層面稍差;對幸福的感受程度良好,其中以「身心健康」層面最好,以「情緒反應」層面稍差。
二、隔代教養或與其他親友同住的學生,其幸福指數明顯低於其他家庭結構的孩子。
三、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及幸福感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其中北彰區學生整體表現較佳;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對於幸福感的感受有明顯差異,三年級學生明顯優於其他年級。
四、國中生同儕關係愈好,其幸福感程度愈高;同儕關係與幸福感具有正向的關係。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若干教育措施建議,以供家長、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treat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anghua County as the subjects to reali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peer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1) to real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er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f the students with demographic variables; 2)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er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result, we can sift the student who needs more concern from school. And teachers can provide individual guidance or social techniques to promote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s, the “Questionnaire on Peer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adopted to verify the hypothes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good peer relationship, while “social cognition” being the best and “interpersonal support” being inferior. And the students perceive good well-being, whil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eing the best and “emotional reaction” being inferior.
2. Grandparent-Raised Children or live with relatives, whose well-being score is lower than different structure of families.
3. The perception of the students on peer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significantly differs in regions, and the students in northern Changhua area perceive the best. And the feeling of well-being differs by year level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perceive the highest well-being.
4. When the students have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 their perceived well-being is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on educational measures for the reference of parents, education uni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同儕關係之理論與分析 .................................................. 10
第二節 幸福感之理論與分析 .................................................... 26
第三節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37
第四節 結語 ...............................................................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 .......................................................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2
第四章 研究方法結果與分析 .................................................... 6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與現況分析 ................................................. 64
第二節 國中生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 ................ 72
第三節 國中生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 84
第四節 主要研究發現..........................................................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結論 .......................................................................... 89
第二節 建議 .......................................................................... 92
參考文獻 .............................................................................................. 96
附錄 .................................................................................................... 112

一、中文部份
1.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心理。
2.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第45期,15-24。
3.王淑娟(2005),國中生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王翌庭(2013),台中市國中學生知覺師生關係、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何建良(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吳明隆(2010),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易習圖書。
9.吳秋燕(1998),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吳素真(1998),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研,教育學刊,第20期,119-140
12.吳瓊洳(1996),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巫雅菁(2000),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佩珊(2004),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李佳霙(2008),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李娟慧(1999),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所碩士論文。
17.李珮瑄(2004),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及其人際互動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心理與輔導學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18.李素菁(2001),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 心理。
20.李麗真(1994),同儕團體與青少年行為:從麥可旋風談起,教師天地,第72期,59-63。
21.沈秋宏(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能、性別角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99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取自於http://www.children.org.tw/
23.周碩振(2007),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中華大學應用數學所碩士論文。
24.屈寧英(2003),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5.林子雯(1995),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6.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28.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林麗玲(2005),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波多野勤子(2004),國中生心理學:你也可以了解中學生,台北:新潮社出版。
31.波多野勤子、高屏(1998),中學生心理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32.邵治家(2011),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金來寧(2006),青少年社會支持、認同與欺凌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34.信蕙蘭(2013),桃園縣國中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施建彬(1999),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6.柯永河(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37.洪佩圓(2008),高中學生自我概念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8.洪秋蘭(2010),國中生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9.洪雅雯(2000),學童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0.胡才美(2009),國中生家庭功能、幸福感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胡中宜(1996),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42.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3.夏曉葳(2010),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44.夏麗鳳(2010),澎湖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45.孫秀芳(2013),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6.徐珮旂(2009),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47.徐嫚淳(2006),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
48.徐熙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49.涂秀文(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0.翁月仙(2009),國中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生活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51.馬藹屏(198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52.高相如(2005),台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3.張向恆(2012),國中生之考試壓力、休閒因應策略、幸福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4.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55.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臺北:東華。
56.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57.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58.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59.張菁文(2006),高雄縣某國中學生休閒滿意度、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60.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1.張慧芝譯(2004),發展心理學,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62.張蕙瀅(2013),國中生社會支持、幸福感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63.梁琬晴(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4.梁琬晴(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65.莊慧秋(1986),社會困境之研究:不同誘因型態對合作行為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6.郭怡伶(1994),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67.郭芳庭(2009),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69.陳秀卿(2007),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70.陳佳玟(201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偶像崇拜、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1.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2.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3.陳武天(2006),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4.陳芝吟(2012),臺東縣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75.陳涵琳(2012),國中生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76.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臺北市:幼獅。
77.陳德嫺(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78.陳慧蓮(2011),基隆市國中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9.陳薇先(2011),臺東縣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教育所碩士論文。
80.陳騏龍(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81.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82.陳麗君(2008),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3.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期,115-137。
84.曾文星(2004),青少年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85.曾貝露(1999),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86.曾筱婕(2009),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7.曾艷秋(2001),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88.童心怡(2009),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9.馮麗君(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0.黃士珍(2009),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
91.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92.黃怡禎(2007),國中資優生與一般生班級氣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3.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
94.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95.黃淑玲(199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6.黃惠如(2008),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康健雜誌,第113期,取自於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5464&page=1
97.黃煜烽、雷震(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98.黃筱甄(2007),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99.黃資惠(2001),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0.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101.黃德祥(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與推展,學生輔導,第52期,18-24。
102.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103.黃德祥(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落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104.黃曉樺(2010),國中生家庭結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105.黃瓊妙(1999),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106.楊宜音、張志學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下),台北:巨流。
107.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第22期,11-24。
108.楊惠婷(2004),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09.楊朝旭(200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0.萬礎榮(2009),活動熱情對青少年社會支持 及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1.葉璿雯(2009),家庭社經地位、學校生活適應與行為偏差對國中生幸福感知覺之影響,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2.葉懿萱(2007),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13.詹瑋琪(2012),新北市國中生幸福感與寂寞感之研究,國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4.鄒欣純(2008),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雷庚玲、曾慧芸(1999),誰說我不聽話,我聽朋友的話─談青少年社會同儕順從行為之發展現象與成因,測驗與輔導,第153期,3178-3182。
116.廖晨鈞(2007),電腦區的社會遊戲-幼兒間的同儕支持行為,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17.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文化
118.劉仿桂(2010),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非理性信念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119.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出版社。
120.劉芳琪(2013),人格特質、學習壓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音樂才能班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121.劉家祺(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2.劉斐芬(2008),國中學生生活經驗、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23.劉毓婷(2008),不同地區國中生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124.劉蕙晴(200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理性信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25.蔡坤鴻(1999),偉大觀念的探索,台北市:臺灣書店。
126.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102年死因統計調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747
127.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8.鄭立瑋(2008),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同儕關係及其社會技巧訓練之探究,特教通訊,第39期,7-13。
129.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130.錢玉玲(2008),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131.謝秀芳(2012),從十二年國教認知情形論述國中生學習幸福感),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2.謝昌志(2011),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3.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4.謝慧蘭(2012),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5.鍾思嘉編譯(198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臺北:大洋。
136.顏秀芳(2006),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7.顏秀鳳(2009),國中學生完美主義、成就動機及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38.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9.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40.蘇秋碧(199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1.蘇英玫(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142.鐘偉晉(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部份
143.Andrews, F.M. & Withey, S.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144.Argyle, M.(1987),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dge.
145.Berk, L.E. (1997).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 Mass.
146.Berndt, T.J. (1982),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147.Buhrmester D. (1990).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101-1111.
148.Carruthers, C. & Hood, C.(2004).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 well-be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8(2), 225-245.
149.Chao, W. (1997).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pressure, 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50.Costa, P.T. & McCrae, R.R. (1980).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8), 668-678.
151.Diener, E. (1984).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152.Erikson, E.H. (1968).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Y: Norton.
153.Hartup W.W., French D.C., Laursen B., Johnston M.K. & Ogawa J.R. (1993). Conflict and friendship relations in middle childhood: Behaviorin a closed-field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4, 445-454 .
154.Heady, B., & Wearing, A. (1990).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155.Holahan, C.K. (1988).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s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an. 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156.Kreager, D. A. (2004).Strangers in the halls: isolation and delinquency in school networks. Social Forces, 83(1), 351-390.
157.Ladd, G.W. (1989).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upports: Precu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Attili,J. Nadel,& R. Weissberg (eds.), Luo, L., Gilmour, R., Kao, S. F., Weng, T.H., Hu. C.H., H., Chern, J. G., Huang,
158.Lair, J. (1984).Change induction , group psychotherapy ,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2 , 493-494.
159.Lynn, R. (1981).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psychoticism. In R. Lynn (Ed.),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Oxford: Pergamon
160.M.M. & Wearing, A. J. (1990).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m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161.Maslow, A.H. (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62.Michalos, A.C. (1985).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 347-414.
163.Myers, J.E. & Sweeney, T.J. (2005).Counseling for Well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164.Parker, J.G., & Asher, S.R. (1987).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s: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 357-389.
165.S.W., & Shin, J.B. (2001).Two ways to achieve happiness: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61-1174.
166.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a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 1-34.
167.Veenhoven, R. (1994).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