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精要成果彙編,81-100年。
2、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3、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 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http://www.wracb.gov.tw
4、經濟部水利署地下水觀測網http://pc183.hy.ntu.edu.tw/MonitoringWells.php
5、中央地質調查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草案(G0001濁水溪沖積扇。
6、地下水工程處,1963,大濁水沖積扇平原地下水源複勘報告。
7、江鴻,1956,台灣有驚人的地下水等待我們去開發,台灣水利,第4期,第3卷。
8、洪榮聰,1994,雲林地區水文地質架構及地下水流概念模型,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雲林縣政府,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雲林縣統計要覽,第四十七期。
10、台灣省水利處,1998,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劃86至87年度-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觀測站網建立及運作管理工作報告。
11、台灣省水利處,1999,彰化沿海地區地盤下陷檢測計劃報告。
12、盧詩丁,1995,雲林地區水文地質特性及其演變,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3、賴慈華,1995,濁水溪沖積平原南翼之晚第四紀地下地質,國立
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吳雪蘋,2000,濁水溪沖積扇地區地下水位變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楊萬全,1989,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13期。
16、林宛蓉,2008,濁水溪沖積扇南緣地下水水位變化影響因子之關聯性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成大防災研究中心,2001,地震發生前後地下水位異常變化之研究(1/5),經濟部水利署委辦計劃。
18、林進國,2003,降雨和地下水位變化之關聯性分析,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余貴坤,1986,降雨量與深井水位變動的關係研究,台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
20、濁水溪下游河道伏流水及地下水調查分析,2007,經濟部水利署。
21、金紹興、謝明昌,2001,氣候變遷對台灣水文環境之影響,新世紀水資源問題研析與對策研討會。
22、鍾侑達、郭峻菖、陳昶憲,2009,台灣區域降雨趨勢分析,農業工程學報,第55卷,第4期。23、空間資訊與防災科技研發中心,2000,雲林縣政府99年度雲林縣斗六市虎尾鎮西螺鎮二崙鄉莿桐鄉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期末報告書,建國科技大學。
24、方世榮,2007,統計學導論修訂五版。
25、劉毅,2002,中國大陸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管理,地層下陷管理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
26、陳聖傑,2012,地下水水位之主成分分析-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7、台灣省政府水利處,1997,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水文初步分析,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
28、台灣省政府水利處,1997,濁水溪沖積扇扇頂平原地區垂向補注量估計,地下水觀測網之建立及運作管理子計畫報告。
29、林俊慶,2010,應用類神經網路及降雨資料於地下水位補遺之研究-以雲林縣北港站為例,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碩士論文。30、林芳華、馮正一、張育瑄,2010,濁水溪沖積扇頂區之地下水文特性分析案例,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農林學報第59卷第4期。
31、黃智昭,1996彰化地區水文地質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2、鄭皆達、洪豪男、周良勳,2003,應用時間數列方法分析降雨及地下水位之關係,水土保持學報,35卷1期。33、許文宜,2006,典型相關及驗證性因素分析和灰色系統理論應用於地質因子影響地下水位變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4、施清芳,2001,應用頻譜分析研究地下水水位擾動特性與反求解地下水水力擴散係數,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論文。35、劉蕙慈,2010,應用河川水力掃瞄法推估濁水溪沖積扇異質性含水層之水力傳導係數,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6、楊文川,2002,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探討濁水溪沖積扇扇頂區降雨量及地下水位之趨勢與變動。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學位論文。37、陳奕棠,1997,降雨與地下水位變化關係建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8、陳享宗,1997,雲林沿海地區地下水鹽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9、劉桓吉、李錦發、紀宗吉,2004,雲林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38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40、陳華玟、陳勉銘、石同生,2004,南投圖幅及說明書,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31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41、陳京台,1981,雲林地區地下水數學模式之模擬與應用,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4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六輕相關計畫農業渠道灌溉尾水再利用案未完成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
43、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書局。
44、陳佳杏,2001,集集地震前後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水位變化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5、謝正倫等人,2001,地震發生前後地下水位異常變化之研究(1/5),經濟部水利署委辦計劃,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46、林時猷,2003,以地下水位之區位相關性輔助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模擬之參數決定,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7、劉振宇等3人,2106,台灣地區濁水溪沖積扇南翼之地下水砷污染可能來源與成因:台灣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協會簡訊,第21期。
48、田維婷,2003,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地表水文量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9、許良賜,2004,使用調和分析推估阻水層水文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50、邱永嘉,2002,雲林沿海地區垂直方向地下水補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所應用地質組碩士論文。51、陳建文,1986, 深井水位變動資料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2、Longuevergne, L., Florsch, N. & Elsass, P. Extracting coherent regional information from local measurements with Karhunen-Loeve transform: Case study of an alluvial aquifer (Rhine valley, France and German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3,doi:10.1029/2006wr005000 (2007).
53、Toth,J.(1963)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flow in small drainage basins:J.Geophys Res,68,p.4795-4812.
54、Yu, H. L. & Chu, H. J. Understanding space-time patterns of groundwater system by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A case study in the Choshui River alluvial fan, Taiwan. Journal of Hydrology 381, 239-247, doi:10.1016/j.jhydrol.2009.11.046 (2010).
55、Lee, J.Y. and K.K. Lee. 2000. Use of hydrologic time series data for identification of recharge mechanism in a fractured bedrock aquifer system. Journal of Hydrology. 229: 190-201.。
56、Padilla, A. and Antonio Pulido-Bosch. 1995. Study of hydrographs of karstic aquifers by means of correlation and cross-spectral analysis. Journal of Hydrology. 168: 73-89。
57、Domenico,P.A.and Schwartz,F.W.(1996)Physical and chemical hydrogeology,John Wiley & Sons,Inc.,Singapore,824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