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書籍
尹大貽、金常政、段德智譯(2003)。彼得•A.安傑利斯原著。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方彩欣(2000)。電腦平面藝術創作空間。台北:雄獅。
王公澤(2003)。現代素描教與學。台北:雄獅。
王秀雄(1982)。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
司徒立、金觀濤(1999)。當代藝術危機與具像表現繪畫。香港:中文大學。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吳瑪俐譯(1998)。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呂清夫(1997)。後現代的造型思考(再版)。高雄:傑出文化。
呂清夫(1999)。造型原理(八版)。台北:雄獅。
呂靜修譯(1995)。Nicholas Roukes原著。設計的表現形式-想像力的激發。台北:六合。
李長俊譯(1985)。安海姆原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
李毓昭譯(2002)。保羅•席利原著。10倍速影像閱讀法。台中:晨星。
李醒塵(2000)。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戴維•賈里、朱莉亞•賈里原著。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姜麗卿、洪家輝(主編)(1984)。實用名言大辭典。台北:故鄉。
威廉•艾溫(1998)。人體聖經。台北:耶魯國際。
胡永芬(總編)(2002)。跨領域的交會-法蘭契斯卡。台北:閣林。
倪再沁(2004)。美感的探險。台北:典藏。
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十版)。台北:學生。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
莊淇銘(2001a)。神奇的語言學習法(三版)。台北:月旦。
莊淇銘(2001b)。掌握學習基因(三版)。台北:如何。
莊淇銘(2002)。學習創造了奇蹟(二刷)。台北:如何。
張法(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
張索娃譯(2004)。貝蒂.愛德華著。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台北:時報。
郭小平、翟燦譯(1992)。安海姆原著。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守義(2000)。材質•構成•表現。杭州:浙江人民美術。
陳秋瑾(1989)。現代西洋繪畫空間的表現。台北:藝風堂。
陳靜芳譯(2002)。傑米斯.路德(James Lord)著。未完成的肖像-在傑克梅第的巴黎畫室。台北:允晨。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黃海雲(1991)。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
黃舒屏撰(2003)。何政廣編。傑克梅第。台北:藝術家。
葉 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2000)。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縣:立緒。
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十六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昌元(2000)。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三版)。台北:藝術家。
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劉豐榮(2002)。艾斯那藝術教育思想研究。(二版)。台北:水牛。
滕立平譯(1991)。Suzi•Gablik著。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
貓頭鷹編譯小組譯(2002)。羅夫•梅耶著。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貓頭鷹。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二、期刊及論文
黃柏翰(1992)。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空間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蔣年豐(1995)。梅洛龐蒂之「漩渦式存有論」研究-體之結構與辯證。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石朝穎(1997)。美學的詮釋學。美育月刊,86期,35-44。汪文聖(1997)。現象學裡的兩種美學觀。美育月刊,86期,26-34。陳瑞文(1997)。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主軸:阿多諾的美學批判思想初探。美育月刊,86期,46-56。陳懷恩(1997)。尼采的藝術哲學。美育月刊,86期,14-25。游伯松(1998)。榮格藝術觀導論。美育月刊,92期,33-40。楊明鍔(1999)。從符號學看馮明秋的作品。現代美術,84期,70-73。鄭寶宗(1999)。心靈呼喚與社會關懷-鄭寶宗油畫創作理念與作品詮釋。台中:興台印刷。
張恬君 ( 2000 )。電腦媒體之於藝術創作的變與不變。美育月刊,115期,38-47。陳國榮(2000)。掙脫理性的桎梏-英美文學中的鬼魂類型。聯合文學,16:10=190,63-66。黃光男(2000)。陳慶坤的現代彩墨畫-成長、蛻變、喜悅。藝術家,50:2=297,478。孫蒨鈺(2001)。跨領域的視覺經驗學習一以舞蹈形式誘發圖案視覺創作。工業設計,29:1=104,51-55。葉錦睿(2001)。繪畫之死與現代藝術的未來-從新媒體風潮看傳統媒材之重生與蛻變。藝術家,53:4=317,320-323。
高千惠(2002)。藝術,不過人間幻實一場。藝術家,55:6=331,404-411。
三、畫冊
陳偉昭(策劃)(1997)。大陸美術學院素描選。台北:新形象。
趙 雲(1995)。歲月流程-王家誠繪畫生涯的回顧。王家誠繪畫回顧展。6-10。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王家誠(1995a)。自我風格的追尋。王家誠繪畫回顧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王家誠(1995b)。白,無限的可能性。王家繪畫誠回顧展。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洪榮志主編(2002)。蕭瓊瑞著。馭繁為簡.人書俱老。王家誠七十回顧展,12-24。
賴萬鎮總編(1996)。藝術創作思考之特質-代序。現代藝術-新觸角聯展,4-7。
四、網頁
柯志明。科技與存在之陰暗。http://he.cycu.edu.tw/life/Desert/990209/002.htm. 2003/5/25查閱。
簡瑞榮(2003)。3D動畫師資培育與教學研究。嘉義大學網站。2003/9/12查閱。
簡瑞榮(2003)。電腦藝術教學之研究。嘉義大學網站。2003/9/12查閱。
陳菁繡(2003)。現代與後現代的特徵。嘉義大學網站。2003/10/28查閱。
五、多媒體
Discovery。中國藝術大觀1:水墨意境。台北:協和國際多媒體。
Discovery。快樂的力量。台北:協和國際多媒體。
Discovery。武士刀。台北:協和國際多媒體。
Discovery。夢的力量2:潛意識分析。台北:協和國際多媒體。
六、教學講義
劉豐榮(2003a)。禪的自性論與創作主體精神大綱。嘉義大學教學講義。
劉豐榮(2003b)。藝術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理論(一)。嘉義大學教學講義。
劉豐榮譯述。Winner,E.著(1982)。Invented world:The psychology of arts.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