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文獻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 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臺北:師大書苑。 王珩、周碧香、施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楊裕貿、劉君皓、魏聰祺、 蘇伊文(2010)。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洪葉。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 王政忠(2016)。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臺北:親子天下。 王國金(2005)。共同學習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 報,22,103-130。 王佳煌、任凱(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分析 (原作者:Lofland, J. & Lofland, H. L.)臺北:學富文化。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6)。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 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2017,1月9日)。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譯)(2015)。社會心理學(原作者: Aronson, E. ,Wilson D. T. & Akert, M. R.)。新北市:揚智文化。 余曉清、林煥祥(2017)。PISA 2015臺灣學生的表現。臺北:心理。 余雪蘭、林宜樟(2015)。不滿變「混齡教學」太興國小學童集體罷課。自由時 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1461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千華。 吳清山(2016)。 混齡教學。教育脈動,8,1。 李振清(2005)。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的多元策略與實踐。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 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李素君(2014)。國小國語科口述歷史案例分析──以王鼎鈞先生為例。國家教育 研究院電子報,102期。 李雅筑、陳虹瑾(2015)。三大創新教學法,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新聞群組】。 取 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0749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雙葉書廊。 邱嘉品(2016)。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之建議與成功案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 (2),38-42。 周志鴻(2016)。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七年級學生地理科學習動機學習態度 和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生傳(198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1(3),1-14。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 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青蘭(2008)。森林裡的教育——森林小學的旅遊教學。新使者雜誌,105, 11-13。 林家惠(2017)。提升偏鄉教育,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之淺見。臺灣教育評論, 6(9),134-136。 林振中(2006)。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研究- 同化教育政策之批判與啟示。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109-128。 林郁庭(2018年2月27日)。六龜高中全校無40級分以上 老師點出成績低落 背後原因。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227000014-260405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學者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臺北:麗文文化。 秦夢群(2015)。教育選擇權研究。臺北:五南。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 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1。 郭生玉(2004)。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市:精華。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2017,12月16日)。 張輝誠(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親子天下。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新仁(1983)。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 取自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77345300/25238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秀枝、李啟塤(1997)。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臺北:千華圖書。 陳聖謨(2015)。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取自 http://www.cnsaes.org/homepage/Upfile/20151229/2015122947089161.pdf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 37,1-43。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臺中:陳嘉陽教甄中心。 教育部辭典(2015)。 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96%AE%E5%BC%8F%E6%95%99%E5%AD%B8 教育基本法(2013,12月11日)。 教育部(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取自http://link.ruraledu.tw/home.php 許添明、葉珍玲(2014)。偏遠地區教育─成功專案。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 5-16。 許學仁(1996)。國語科直接教學法,輯於黃政傑主編,國語科教學法。 臺北:師大書苑。 國家教育研究院(譯)(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原作者:Hennie Boeije)。 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2018,7月6日)。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2983,c551-1.php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 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淑玲、池俊吉(2010)。如何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以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系 所訪視與測量中心之經驗為例。評鑑雙月刊,28,9-12。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五南。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 學)。臺北:親子天下。 彭錦鵬(2016)。偏鄉教育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偏鄉資源配置」與「偏鄉 學生能力提升」。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報告(NDC-DSD104012-1)。臺北: 台灣競爭力論壇協會。 葉丙成(2015)。為未來而教。臺北:親子天下。 葉興華(1999)。國語科教學之檢討與改進。課程與教學季刊,2(4),119-134。 新北市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辦法(2016,1月9日)。 趙曉慧(2014)。必備一流企業都要T型人才。30雜誌,119。 取自https://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5741.html 楊建民(2009)。教育部教育百科。取自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8E%A2%E7%A9%B6%E5%BC%8F%E6%95%99%E5%AD%B8%E6%B3%95 賈馥茗、何澍、鄭湧涇、陳李綢等編纂(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 文景。 鄭同僚(2015)。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教育部國教署。 取自http://u.camdemy.com/sysdata/doc/9/94c239f3f07cedfe/pdf.pdf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2018,1月31日)。 霍秉坤、余慧明、陳健生、李偉成、陳錦榮和林德成(2001)。教學方法與設計。 香港:商務印書館 賴葆楨(1974)。學習態度測驗。取自http://www.mytest.com.tw/All_listLS.aspx 賴協志、張雅屏(2013)。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 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8772,c292-1.php?Lang=zh-tw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 ,49(2),255-287。 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混合方法研究導論(原作者:Creswell, W. J. &Clark, P. L. V.)。臺北:心理。 蕭純佳、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學習態度、 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35-162。 藍偉瑩(2017)。三部曲--共備、觀課與授課。親子天下。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146 羅寶鳳、白亦方(2002)。經驗學習理論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策略上的應用。課 程與教學,5(4),89-106。
貳、外文文獻 Berry, C. (2001). Achievement effects of multigrade and monograd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Turks and Caicos Is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21, 537–552. Birch, I. & Lally, M. (1995). Multigrade teaching in primaryschools. Bangkok: APEID. Chapman, L. M. (1995). Designing literacy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a multiage classroom. Language Arts, 72( 6), 416-428. Cornish, L.(2009). Teaching the world’s children:Theory and practice in mixed-grade class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Innovation in Rural Education, 117-126. Durney, J. (1997). Multi-age Classes. New south wale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 NY: Dryden Press. Gaustad, J. (1996). Implementing Multiage Education. Research Roundup,13(1), 1-5. Gutierrez, R. & Slavin, E. R. (1992). Achievement effects of the nongraded elementary school: A best evidence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 (4), 333-376. Hoffman, J. (2002). Flexible grouping strategies in the multiage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41(1), 47-52. Insko, A. C. (1967).Theories of Attitude Change. NY: Prentice-Hall. Joubert , J. (2010) Multi-grade teaching in South Africa. Retrived from Common Wealth Education Online. Little, W. A. (2001). Multigrade teaching: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1 ,481-497. Little, W. A. (2004). Access and achievement in commonwealth countries: support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ultigrade classrooms. Retrived from angelawlittle.net Miller, B. A. (1989). The Multigrade Classroom: A Resource Handbook for Small, Rural Schools. Oreg: 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 Miller, B. A. (1991). A review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multigrade instruc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 ED 342 563). Smit, R. & Engeli, E . (2015). An empirical model of mixed-age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136-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