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Kimball(2016)。 <當汽油人遇到初音未來—談當代 同人生態系的構造>,王珮迪(編),《動漫社會學》,頁55-70。臺北: 奇異果文創。
Miyako(2016)。<台灣同人活動的轉變與特色>,王珮迪(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頁79-91。臺北: 奇異果文創。
王令中(2005)。《視覺藝術心裡》。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譯(1979)。《立體構成之基礎》。臺北: 大陸書店。(原書:高山正喜久[1965].《立體構成の基礎》。日本東京:美術出版社。)
王珮迪(主編)(2016)。《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臺北: 奇異果文創。
王淑芬(2003)。《手工書進階55招》。臺北: 作家。
王淑芬(2006)。《手工書達人》。臺北: 作家。
王鈺婷(2015)。《探台灣同人誌文化的發展性於文化創意與商業構築之可能》。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王鈺婷、陳育民(2015)。<台灣同人誌文化中的耽美想像: 女性閱聽人的性別意識>,《台灣學誌》,11:17-33。
王曉涵(2014)。<同人誌創作者與出版社進行商業合作之現況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4:216-225。
王曉涵(2014)。同人誌創作者與出版社進行商業合作之現況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牛宏寶譯(2009)。《藝術基礎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美)奧托·奧克威爾克。
朱光潛譯(2016)。《拉奧孔》。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書: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66]. Laocoon.)
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 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書: Hills, M. (2003). Fan cultures. Routledge)
朱浩一譯(2017)。《漫畫原來要這樣看》。臺北: 愛米粒。(原書:Scott, M. [1994]. Understanding Comics. New York, NY: Harper Perennial.)
李衣雲(2012)。《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 稻香。
李衣雲(2016)。<這就是愛—從迷與二次創作談起>,王珮迪(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頁47-54。臺北: 奇異果文創。
李佩珊(2010)。《女性同人誌創作者持續創作之動機》。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建華、楊晶譯(1999)。《造型的誕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李剛、佘天琪(2015)。<探究感官體驗在紙質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設計》,15:148-149。
呂敬人(2009)。《書籍設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吳憲鎮(2005)。《漫畫同人誌創作者的閱讀與書寫之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邱佳心、張玉佩(2009)。<想像與創作: 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玄奘資訊傳播學報》,6:141-172。
辛爽(2018)。<基於感官體驗的立體書籍閱讀設計>,《數碼世界》,1:36。
汪仲(1997)。《書頁中跳出來的驚喜,精湛》(立體書特輯),頁3-5.
汪詩珮(2010)。<圖像, 敘事, 讀者反應:論李漁的<譚楚玉>與《比目魚》>,《中正大學中學術年刊》,15:111-150。
沈芳稘(2010)。《同人誌迷網路創作動機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宋育泰(2009)。《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 社會符號學的觀點》。臺北: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彤(2012)。《兒童書籍設計表現語言的拓展》。吉林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
林孟宜(2008)。《台日動漫產業關係研究:從產業、文化到迷群》。昆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林崇宏(2005)。《基礎設計—立體構成原理》。臺北: 新文京開發。
周憲譯(2003)。<視覺心理學>,《藝術的心理世界》,頁101-110。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侯明秀(2004)。《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新富(1996)。《紙的可能》。臺北: 三采文化。
紀江紅譯(2010)。《設計中的設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研哉 [日]。
馬姍姍(2008)。<兒童書籍形態設計中的材料語言>,《藝術設計研究》,S1:50-52。
馬聯飛(2016)。<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與動態漫畫創作>,《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44:640-645。
柴智鴻(2016)。<書籍結構的銜接,貫穿與融合—概念書籍設計的藝術語言研究專案作品結>,《文藝生活:下旬刊》,006:149-150。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
陳仲偉(2004)。《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產業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昶辰(2011)。《探討當代動漫產業的「迷文化」—以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為例》。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5)。〈與漫畫幻想共舞: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育》,144:74-81。
陳箐繡(2010)。<漫畫圖像再創與性別認同:以三位漫畫同人誌女性創作者為研究個案>,《視覺藝術論壇》,5:28-51。
孫慧良(2013)。《立體構成寓於書籍形態設計中創造三維空間的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
陶東風(編著)(2009)。《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曹暉(2009)。《視覺形式的美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杏蓉譯(2007)。《紙 : 基礎造形·藝術·設計》。臺北: 新形象。(原書:朝倉直巳[2001]。《紙: 基礎造形・芸術・デザイン》。日本東京:美術出版社。)
張世宗等(1998)。《立體視界圖畫書親子手冊》,臺灣英文雜誌社。
張芃嵐(2012)。<衍生同人誌的生產暨影響因素之研究 >。《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11:519-540。
張秀敏(2005)。《薔薇園裡的少年愛— 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勁影(2016)。《視覺動力學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江蘇大學藝術設計學碩士論文。
張綺芸(2016)。《安海姆視知覺理論的實踐與探討—張綺芸繪畫創作論述》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西畫組。張維波、周彥譯(1991)。《中心的力量: 視覺藝術構圖研究》。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原書:Arnheim, R. [197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Study of Composition in the Visual Ar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張魯譯(2006)。《日本手工藝》。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書:柳宗悅 [日]。
彭吉象(主編)(1997)。《中國藝術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逸平(2013)。《同人小說相關著作權法問題之研究-以合理使用為中心》。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
葉禮洋(2013)。《恐龍獵人的收藏|空間立體書實驗創作》。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馮品佳(主編)(2016)。《圖像敘事研究文集》。臺北: 書林。
楊清貴(2015)。《立體書不可思議》。臺北: 時報文化。
楊清貴、林雙立(2012)。《立體書的異想世界》。臺北: 蔚龍藝術。
褚炫初譯(2012)。《動物化的後現代: 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台北:大藝出版。原書東浩紀[2001]。《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東京:講談社。)
趙瑤迪(2017)。<淺析立體書籍設計的發展與特徵>,《藝術品鑒》,5:51。
蔡振元(2011)。《同人誌與著作權合理使用之探討》。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蔣莉(2008)。<創造與表現—材料在立體構成中的重要性>,《藝海》,1:108。
裴新瑩(2012)。<解讀阿恩海姆「動力」理論>,《青年文學家》,27:260-261。
鄭司維(2008)。《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寧海林(2009)。《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
寧海林(2010)。<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在圖像傳播中的應用>,《新聞愛好者,11B:6-7。
餘秉楠(2001)。《書籍設計》。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餘春籣(1998)。《兒童立體書之設計與製作》,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餘家欣(2013)。《同人誌販售會中衍生創作的消費文化之研究》。義守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
滕守堯、朱疆源譯(1984)。《藝術與視知覺》。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書:Rudolf Arnheim[196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楊、袁家寧(2010)。《現代插畫與書籍裝幀設計》。沈陽: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薛曉源(2010)。《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闡釋》。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賴玉釵(2013)。《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臺北: 五南。
盧姿霈(2012)。《同人誌販售會之行銷模式探討》。中華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盧美慈(2011)。《同人誌相關著作權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學位論文。
魏亙隆(2016)。《結合數位科技與紙本立體書之科普讀物開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魏鴻麟(2005)。《立體書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之創作研究--以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謝珂、李昌菊(2015)。<試論現代立體書籍中的 「五感」 體驗>,《藝術教育》,4:283-283。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一「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網路資料
《愛麗絲漫遊奇境》—重溫經典童話,走進神奇立體世界。取自https://site.dou- ban.com/256698/widget/notes/190062494/note/510754593/
「妖」約盛夏,網易自研精品【陰陽師】首測開啟。取自https://yys.163.com/news/official/2016/07/11/22592_628633.html
【陰陽師】中新式神面靈氣的繪卷和傳記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取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641003/answer/403825890
【陰陽師】手遊官網 -式神錄。取自https://yys.163.com/zj/index.html
【陰陽師】手遊官網-遊戲特色。取自https://yys.163.com/ts/index.html
【陰陽師】全球英文版上線 未來計劃解鎖關鍵一步。取自http://mp.163.com/v2/- article/detail/D947Q8VT052693KJ.html
【陰陽師】新SR式神「薰」很雞肋?取自 https://kknews.cc/game/qo8n25b.html
【陰陽師】新SSR山風原型。取自 https://kknews.cc/game/9xpeabj.html
Facebook年終評選【陰陽師】獲2016最佳移動遊戲。取自https://yys.163.com/ news/official/2016/12/23/22592_663723.html
MOBA新作決戰平安京!取自http://www.gamelook.com.cn/2018/01/317111
日本怪談(二十三)青行燈。取自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 sn=634083
日本浮世繪文化。取自http://www.xzbu.com/7/view-3184478.htm
日本鬼怪漫画之父水木茂作品集《妖怪大全》。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bo- ok/ 2017-03/09/c_ 129505634.htm
日本最大型同人展Comiket 92吸引50萬人參與。取自 http://www.jpc- news.com/2017/08/2418/
王家衛與武俠片之外——配樂大師梅林茂的《陰陽師》。取自https://hk.thenews- lens.com/article/65091
世界最大同人展C88 走3天都看不完。取自http://www.jpc-news.com/2015/08/210/
百鬼夜行圖。取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3/09/32123998598041- 231.shtml
來自平安時代的迴響,【陰陽師】日服上線。取自https://kknews.cc/game/j8rge- 4p.html
東京國際展示場舉行第93屆Comiket 3日間55萬人朝聖。取自http://www.jpc- news.com/2018/01/2520/
淺談浮世繪。取自http://www.gwyoo.com/lunwen/shys/yslw/201605/ 6298- 41.html
揭日本“妖怪博士”水木茂的人生。取自http://www.gamfe.com/news/201512/ ygbs-9709.html
愛麗絲特輯。取自http://www.popupkingdom.com/2008/04/AlicePopUpBooks.html
說說日本的妖怪文化:妖怪的世界有真情麼。取自http://www.myzaker. com/article/59e6d0781bc8e0716f000000/
外文文獻
Arslangazi, H. (2012). Significance of visual perception in education of art histor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1, 244-248.
Carter, D. A., & Diaz, J. (1999). The elements of pop-up: A pop-up book for aspiring paper engineers. New York, NY:Little Simon.
Cohn, N. (2014). The architecture of visual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the interac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age layout in understanding comic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680-680.
Fabri, R. (1970). Artist’s guide to composition. New York, Watson Guptill.
Herbener, G. F., Van Tubergen, G. N., & Whitlow, S. S. (1979). Dynamics of the frame in visual composition. ECTJ, 27(2), 83-88.
Mather, J. (2016). Perspectives on Palestine: 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 in Joe Sacco's Footnotes in Gaza. ARIEL: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47(4), 175-186.
McManus, I. C., Stöver, K., & Kim, D. (2011). Arnheim's Gestalt theory of visual balance: Examining the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of art photographs and abstract images. i-Perception, 2(6), 615-647.
Nienhaus, M., & Dollner, J. (2005). Depicting dynamics using principles of visual art and narrations.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5(3), 40-51.
Prokai, P., Horváth, C. Vöröss, R. B. (2013,June). Study on the design, production and interactivity of pop-up books. XIth Symposium on Graphic Arts, Pardubice, Czech Republic.
Sarlatto, M. (2016). Paper engineers and mechanical devices of movable books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JLIS. it, 7(1), 89-112.
Shen, Y., & Biberman, E. (2010). A story told by a picture. Image & Narrative, 11(2), 177-197.
Turkmenoglu, D. (2012). Visual perception and drawing relationship in art educa- 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1, 849-852.
Yu, X. (2012). Exploring visual perception and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picture books.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4(4), 292-299.
Zelinsky, G. J., Rao, R. P. N., Hayhoe, M. M., & Ballard, D. H. (1997). Eye move- ments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visual sear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448-453.
Zettl, H. (2013). Sight, sound, motion: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ゲゲゲの鬼太郎の50周年にアニメ第6期放送?2018年に注目!取自https://mangakansou.xyz/archives/3886
ポストメディア編集部(2017)。【本格幻想RPG 陰陽師式神図録:~公式ビジュアルガイド~ 】,田井有紅(編),東京: 一迅社。
月岡芳年(繪)(2001)。【芳年妖怪百景】,悳俊彥(編),東京: 國書刊行會。
歌川國芳(繪)(1999)。【國芳妖怪百景】,悳俊彥(編),東京: 圖書刊行會。